满山红叶女郎樵

个人日记

 
图片   
        
         偶然见到一句诗, 满山红叶女郎樵”,一查,知道是清末民初诗人画家苏曼殊的诗《过莆田》里的句子,原诗是这样的: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
             
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画家丰子恺于1943年以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为题作了一幅画。 这里,抛开作者苏曼殊不提,抛开他的《过莆田》全诗不谈,只研读这幅画,再仔细咂摸一下这句诗,竟然有一丝酸楚的滋味在里面。
    秋天到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在诗人的眼里何其美也,从古至今,有多少美丽的诗句形容与赞美红叶,恐怕无人能够统计。这在画家的眼里又是何其美也,枫叶流丹,锦山秀水,好像永远都是画不旧的题材。然而在这位衣着朴素勤劳能干的女郎的眼里,如此浪漫而美丽的红叶却不过是她双手中的一篓柴禾,拾取焚烧,成就了丈夫孩子的一顿饭而已,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也许你会说,女郎要生活,要实实在在地吃饭穿衣,温饱尚不足,哪有什么闲心赏花弄景 。的确,满山红霞烂漫却无人赏识,只能作为生活用品被付之一炬,这和“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可是在牛羊的眼里只能作为饲料”有什么区别?我不想非议女郎,我想说这不是女郎的悲剧,这是社会的悲剧,这是社会落后面貌下的一幅生活图景。
    社会生产力落后,政府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不能给百姓提供一个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环境,连农妇做饭烧柴都成了问题 ,山中之落叶都不放过,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怎样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一个女人不要说怡情雅兴赏花观景,恐怕连怎么穿衣服怎么梳头发洗不洗脸都无所谓了,没人在意你,自己更不介意,她的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全家人能不能吃饱穿暖的问题上了。这不是她的不懂生活缺乏品味,而是社会没有给她提供这样的物质可能。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小时候拾柴搂叶是常做的事,那时候冬天的野外连一根高茎的野蒿都看不见,枯枝落叶早被人们收拾的干干净净,全都背回家当柴烧了,因为家家的柴都不都烧。温饱尚未解决,其他一切免谈。

    欧阳修“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百姓能够安享丰收年景,才能够高兴地同太守一起游山玩水,太守的政绩如何,看看百姓的脸就知道了。
    此为悲剧原因之一,其二是,社会没有提供平等的教育环境,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一个女人生来就知道早晚嫁作人妇,除了柴米油盐相夫教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辈子就是忙不完的家务操不完的心,看到的就是院子里四角的天空,读书游历,参与社会活动参政议政的事全部都由男人去做,这样的环境里,即使再美的红叶放在她面前,她又怎么能够有心情欣赏又如何懂得欣赏呢?更不要说什么放慢生活的节奏,停一停看一看,
“匆匆赶路的同时留一份心情欣赏沿途的风景,人生好比一次旅行,终点不是人生的目的,一路的天高云淡,才是真正的收获。做不到这一点,哪怕你比别人步步领先,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样的领悟境界对那个淳朴的女郎来说,恐怕只是对牛弹琴了。
    教育的作用是传承文化,促进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教育不繁荣不平等,存在着各种歧视包括性别歧视,那么社会进步将受到严重制约,各种可笑的愚昧的事情就会随时发生 。
“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三纲五常”,诸如此类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轻视与践踏已经到了极点。“满上红叶女郎樵”,实在不是赏心悦目之景,而是令人酸楚的一幕。
    所幸,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悲剧已经在逐渐走远,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文化的繁荣,让更多的百姓逐渐摆脱了贫困,让更多的女郎走出了家庭走上了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已经开始学会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开始学会懂得给自己创造一个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品味生活,去善待自己。尽管生活总是尽人意,有时甚至是冷酷的,但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绝不是有闲阶层的专利,更不是男人的专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愿“满山红叶女郎樵”的画面不要再上演。
 

(本文是应《辽海散文》杂志的同题征文而写,写完之后自己甚觉诧异,深知不合时宜,所以没有投稿。)

文章评论

共饮一江水

拜读欣赏美文,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em]e163[/em]

海纳百川

[em]e179[/em] 老师写的真好!如临其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