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方法——读《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威廉姆斯【美】)摘1

身心灵合一

 情绪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每一种情绪都对应着我们对某种情景的身心反应,如当危险逼近就引发恐惧;极度不快的事物出现时便感到厌恶;重要目标被障碍就会产生愤怒,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感到高兴。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关注这些情境信号,它们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生存下去以及如何可以生活的更好。

当情绪告诉对我们说,某件事情不太对劲的时候,我们心里肯定会感到很不舒服。这是情绪本来的作用。情绪是让我们采取行动的信号,督促我们做些什么来纠正情境的偏差。如此我们才得以自卫、安全、生存下来。当大脑记录表明危机已经解除的时候,这种信号就会消退。

当情绪的信号表明问题就“在那里”——可能是一头怒气冲冲的斗牛或者大举压境的龙卷风云——我们会立刻采取行动避免或者逃离这个场景。大脑会调动一套自动化反应的程序来帮助我们处理危机,摆脱或者避免危险的侵袭。

我们把这种最初的反应模式——也就是内心感到不安,想要逃避或者消除某样事物的反应——叫做厌恶。厌恶会迫使我们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处理危机情境,进而把警报信号关掉。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可以为我们所用,有时甚至可以救我们的性命。

但是,当情绪性反应指向“自我”——包括我们的想法、情绪以及自我意识的层面时,同样的反应就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危及到我们的生命。没有人能够摆脱自身经验的追赶。也没有人能够通过威胁恐吓的方式把那些烦恼、郁闷和威胁性的想法和感受赶跑。

我们对消极的想法和情绪采取厌恶的反应机制时,负责生理躲避、屈从或者防御性攻击的大脑环路(大脑的“逃避”系统)便被激活了。而这个环路一旦开启,身体就会像准备逃跑或者战斗时那样紧张起来。我们还会启动思维的厌恶机制。

当我们的全副精力都用于如何摆脱悲伤或者厌恶情绪时,我们的所有反应都是退缩的。于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变得越来越窄。

同时,当我们把情绪当做必须击倒、消灭、打败的敌人时,我们就把自己推入了陷阱。因此,理解厌恶机制就成为理解我们为什么长期陷于苦恼的根本所在。

每个人都会有成长中的负性记忆、思维和情绪,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过去的记忆和自我批判的想法就会被激活(负性心境激活了负性思维),这是无法被改变的(我们也根本觉察不到这个过程的发生)。

这些一旦被目前不愉快的心境所激活,并上升到意识层面,要么使问题加剧。要么会带来一连串看似迫切需要关注的优先问题——我们自身的缺点以及克服它们的方法。正是这些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占据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无法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像发了疯似地一遍又一遍地去拷问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或者是生活方式出了什么问题,并且尽一切可能去改正这个问题。

我们会希望立刻摆脱掉这种情绪。但这时更大的问题出现了:我们好像不仅仅是此时此刻做得不好,而是整个人生都出了问题。我们像蹲在监狱里的囚犯,妄图找到逃脱的方法。

然而,就是这种试图通过找出自身问题来处理情绪的方式本身才是真正的问题。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为什么总是不知所措?在我们还不明白所以然的时候,会强迫性地一遍又一遍地质问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把所有的力量都用来对付这些问题了,而我们所仰仗的本领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技术

的确,毫无疑问,我们为自己一直以来利用批判性分析思维所做的事情感到骄傲。因为这是人类进化历史中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之一,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彻底摆脱了困境。所以,当我们发现内部的情感生活发生了问题时,大脑很自然地就会快速地启动在外部世界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式的思维模式

这种模式包括了认真分析、问题解决、判断和比较,它主要致力于缩短实际的问题空间和理想的问题空间之间的距离(现实状况和理想状况距离)。威廉姆斯把它称为思维的行动模式。这是一种当我们听到什么就会立刻做出反应的模式。

这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达成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普通方法. 不仅仅帮助我们管理日常的生活琐事,而且也使得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包括人类登月。所有这些成就都需要某种精致而简洁的问题解决模式。

因而,当我们想要向内,改造自己的内部世界——改变自己以获得快乐,摆脱烦恼的时候,我们自然也会想到这种思维策略。但不幸的是,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错得离谱了。

把情绪的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异交给智力去解决。这样我们就无法接受痛苦的信息本身,所以我们就试图射死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射伤我们自己。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的情绪不是很紧张,那么当心情和理想状态有所落差时,你并不会注意到轻微的心情低落。但是,如果你的大脑处于“行动模式”——拼命想要解决“我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我如此脆弱”的问题——我们反而会因为这种自救的念头而彻底陷入绝境。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不自觉地产生各种念头(然后将它们引入意识层面)——比如,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悲伤而孤独的),我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平静而愉快的),以及如果我的情绪一直低迷下去发展成抑郁症的话,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悲惨而脆弱的)。然后,行动模式就开始致力于解决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了。

如此,无论家人和朋友怎样劝说,我们都无法摆脱这种感觉的控制了。

因为大脑的行动模式始终坚持把行动的最高优先权赋予“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从而导致我们无法放弃心中的执着。

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会陷入沉思,因为你相信思考能够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研究却表明,过度沉思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在沉思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事实,那就是过度沉思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而是问题本身。

研究者曾对那些沉思过度的人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深信通过反复地思考可以帮他们克服烦恼和抑郁。他们相信如果不这样做,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糟。

很多研究也已经证明,如果你在过去曾经对悲伤或抑郁的心境采用过某些应对策略,那么当你的情绪再一次变糟的时候,你很可能会采用相同的策略。而那样只会带来一种结果:你会陷入你拼命想要挣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变得更容易遭到消极情绪的侵袭。

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无法应对情绪问题,那么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可以应对当前出现的负性情绪、记忆和思维模式,它就是——觉察。进化的过程赋予我们可以替代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觉察是一种治疗方式。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很早就熟悉这种替代性方法的功能。只是行动模式掩盖了它的力量。这种功能并不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觉察(它的核心技术是正念)。本身。威廉姆斯把它称做思维的存在模式 (相对于思维的行动模式)。这与行动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说它们中哪个更优,而仅仅是不同)。存在模式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去生活,去理解情绪、压力、想法和身体状态。

正念觉察的种子。正念是指通过有意的注意和对事物不做评价的方式而产生的一种觉察能力。正念的觉察,不仅仅是全神贯注地去关注某件事物,更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关注事物——改变你关注事物的角度。它是一种从行动模式向存在模式转变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在行动之前接收到某个经验的全部信息。因此,正念就是指我们暂时搁置评判标准,把对未来的目标放到一边,接受当前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理想的模样。它还意味着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情境,哪怕情境会引起诸如恐惧之类的情绪。正念是指有意地关掉那些习以为常的自动思维模式——比如,对过去的反思,或者对未来的担忧——用全身心的觉察来整合事物当前的状态。它还意味着想法只是大脑短暂的精神活动,并不是现实本身,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身体和感观去体验事物,而不是用未经检验的习惯去思考的话,我们就能接触到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会任由思维将我们带往某个并不想去的地方。正念可以把我们从反复的沉思中释放出来,从行动模式的监牢中逃脱出来,不再陷入更加痛苦和抑郁的深渊。

可以说,头脑的存在模式是对行动模式所引起的问题的解药。

通过培养存在模式的觉察力,我们可以:

※跳出思维的局限性,摒除冰冷的思考,直接而经验性地去感受这个世界。或许我们将能够为自己打开由生命赋予的通向快乐的无限可能性。

※把头脑中的想法当做来去自如的浮云,不拘泥于字斟句酌。我们可以把那些关于自身不完美、不可爱以及一败涂地的想法仅仅当做是想法——而不是真实存在的状态,然后比较轻松地去对待它们。

※开始学会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当我们停止对过去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就会发现很多一直以来忽视掉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远离抑郁的侵犯,获得平和而丰富的生活。

※关闭头脑中的自动化思维。对我们自身有更多的觉察——通过感觉、情绪和思维——来帮助自己达成真正想要完成的目标,让自己成为更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回避那些会让我们的情绪一落千丈的思维陷阱。当我们拥有觉察能力时,就能够在最初的阶段识别出那些会让我们陷入抑郁的情境,并进一步阻止自己越陷越深。

※不要因为此时此刻的不如意就把生活推向某个特定的方向。我们会发现,希望事情变得跟当前状态不一样的想法,正是沉思开始的标志。

培养觉察的能力,它的核心技术就是正念。它能够深刻地改变你的生活,因为正念的觉察可以尝试训练, 并最终让这种训练成为你生活的根基。

注意:正念并不是投注更多的注意力,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更加智慧地去关注事物——用完整的思维和心灵,用身体和感观的全部资源。

也许我们很难相信平常注意事物的方式是多么地有限。为了证明这一点,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个简单的练习,让思维有意识地、不带评价地向一切经验开放,你将会感受到那些经验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面前。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请允许这种体验维持几分钟——保持觉察状态。如果你觉得现在还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请稍后等你有空的时候再进行尝试。如果你做了一次还有时间的话,或许可以再尝试一次。你可以用更加缓慢的方式,不仅仅去体会这一粒的味道,更要留心去注意想要把上一粒葡萄干和这一粒做比较的冲动。看看当我们全神贯注地做这个简单练习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什么?

练习:正念力量之初体验——吃一粒葡萄干

1.拿起

首先,拿起一粒葡萄干,把它放在手掌上或者夹在拇指与其他手指之间。

注意观察它,想象自己是从火星来的,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物体。

2.观察

从容地观察;仔细地全神贯注地盯着这粒葡萄干。

让你的眼睛探索它每一个细节,关注突出的特点,比如色泽,凹陷的坑,褶皱和凸起,以及其他不同寻常的特征。

3.触摸

把葡萄干拿在指间把玩,感受它的质地,还可以闭上眼睛以增强触觉的灵敏度。

4.

把葡萄干放在鼻子下面,在每次吸气的时候吸入它散发出来的芳香,注意在你闻味的时候,嘴巴和胃有没有产生任何有趣的感觉。

5.放入口中

现在慢慢地把葡萄干放到嘴唇边,注意手和手臂如何准确地知道要把它放在什么位置。轻轻地把它放到嘴里面,不要咀嚼,首先注意一下它是如何进入嘴巴的。用几分钟体验一下它在嘴里面的感觉,用舌头去探索。

6.品尝

当你准备好咀嚼它的时候,注意一下应该如何以及从哪里开始咀嚼。然后,有意识地咬一到两口,看看会发生什么,体会随你每一次的咀嚼它所产生的味道的变化。不要吞咽下去,注意嘴巴里面纯粹的味道和质地,并且时刻留心,随着葡萄干这个物体本身的变化,它的味道和质地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7.吞咽

当你认为可以吞咽下葡萄干的时候,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吞咽意向,即使只是你吞咽之前经验性的意向。

8.接下来

最后,看看葡萄干进入你的胃之后,还剩下什么感觉。然后体会一下在完成了这次全神贯注的品尝练习后,全身有什么感觉。

放慢速度,刻意地对感官经验的每个方面都投入注意——这种方式可以揭示很多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很多人体验后分享发现,这种全神贯注的方式可以彻底改变饮食经验的性质。

既然全神贯注的方式可以改变我们的饮食经验,那么它能否对悲伤的心境做出一定的改变呢?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正念的觉察,就能为悲伤的心境导入一种不带任何的预设和臆断体验。最终我们会认识到一时的悲伤并不是整个人生的完结——我们仅仅是在某一刻感到悲伤而已。虽然这种转变本身并不能让我们的心情立刻好转,但是它却能够把我们带往另外一条路,一条抛却抑郁残酷的道路。(待续)

文章评论

莫再提

这个方法不好,不用观察的这么细,太累!三心二意的就行!观察的到它就是如此,观察不到它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