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觉”与“十二因缘”的深层奥义

文章转载

 

辟支佛具两义,即缘觉和独觉,缘觉是觉悟十二因缘。在了解十二因缘旋转的过程中发现原本无我,于是一切烦恼便脱落了,从而证得罗汉的境界,因此叫作缘觉罗汉。同时也叫独觉,因为缘觉修行人在有佛在世时,遇到佛也会觉悟,即便无佛出世,也能通过观察外在的物质及内心自行开悟解脱。缘觉修行无须学佛即能开悟并了生脱死,是因为他过去世曾经遇佛或遇到高僧大德学法,学法之后精进修行达至加行位,但没有证到初果成为圣人,于是在轮回中继续修行,转到没有佛的时代后,因着过去世修道的浓厚习气,自己观察万物因缘而开悟解脱。比如六祖大师,生在偏远的山村,也没有文化,听别人读《金刚经》便能有所开悟。现在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人没有前生后世,而这样的事完全可以证明人是有前生后世的。

上人下面讲到了无学。无学是证到四果无学位而不再前进,即定性声闻。所谓缘觉,是佛出世时跟佛修十二因缘而悟道。所谓独觉,是无佛出世时自己在深山幽谷中修道,“春看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察万物自生自灭而悟道。所谓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即当你不能觉悟到真如本心和无我智慧时,一遇到缘,业风就会吹动,呈现出向外扑的状态。将扑而尚未扑上的状态叫做行。前段时间我到厦门碰到了一位出家三十多年的老法师,专门向他请教了“行”。老法师说,行就是将扑还没有扑上,就像有时你会感到特别无聊,想做点什么事却又不知道该做什么,寻寻觅觅找不到目标,但又摇来摆去停不下来,这就是行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你最容易直观地看到行,而其他时候因为速度比较快,瞬间便扑上去了,所以难以感受到行。凡要做事都会先冒出一种动向,这种动就是行。人之所以会有动,是因为有无明。如果觉到了真如本性和无我,就不会再有这些妄动了。因为无明,所以有了行,有了行就会有识,识就是识别,婴儿也会到处扑,但是他不会识别,抓到石头会咬两下,抓到粪便也会咬两下。

有位法师曾经把一部电影推荐给了我,看了之后我非常震撼,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了,但还是会经常想到其中的一些情节,尤其是讲到无明行识时更是如此。这部电影是一部印度影片,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奖,名字叫作《黑色》。电影讲一个孩子出生于大富人家,但是天生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聋而又盲,所以有嘴而不会说话,是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只有正常人六感中的三感,只有鼻子、身体的触觉和大脑是正常的。由于无法听,无法看,因而无法与人交流,在家里一直长到很大,如同疯子野兽一般,什么也不懂。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教育,就不懂得识别。不懂得识别有两种境界,其中一种是圣人的不识别,是即法而离法,例如他知道这个东西叫花,但是不会执着于这个东西是花,你对他说:“师父啊,这朵花很漂亮啊!”他会告诉你:“是啊,在世间大家都这么认为。”但是他永远不会说“我也认为这个花很漂亮”这样的话,因为他知道花是空的,是如梦如幻的,是因缘和合的,原本并没有什么好坏美丑,甚至没有存在,也没有不存在。六祖大师《坛经》里讲到,永嘉大师来拜见六祖大师,回答六祖大师时说到:“分别亦非意。”所谓分别亦非意,也就是他可以分别,但不是他的心意在分别,而是他凭借智慧在进行观照。

那个可怜的孩子也有业风的吹动,有无明可以扑,但是她无法产生识。对于学佛的人而言,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识,就很难通达佛法,因为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对心识的觉察上的,《楞严经》里讲,从六根上解黏去缚关键就在于此。所以说,一定要重视对识的理解。那个孩子有无明,也有行,但是她不会识别,父母为她找了很多专门教聋哑人的老师,但是教不了她,因为她既聋又哑还盲。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位特别有爱心、特别执著的老师,这位老师要求专门找一间封闭式的房子,里面什么东西都不准放,每天吃饭由老师掌控,中间不准许父母干涉。然后老师便开始用训练野兽的方式训练那个孩子,通过控制她的饮食来控制她的行为。老师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到了吃饭的时候,每给她一点吃的,就要求她学一个动作,比如让她用手摸一下勺子,然后教她按照哑语的标准摆出一个姿势,姿势摆不好就不能吃东西。就是靠这种强迫的训练,孩子掌握了基本的交流方式,吃饭时也能保持正常了。老师觉得孩子可以见父母了,就把她从房子里带了出来,结果一遇到亲人,马上又恢复了原来疯狂的状态。父母一看老师的教育没有效果,不禁感到很失望,老师也因此崩溃了,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大的辛苦,结果孩子一获得了自由,就像野兽出笼一样完全不服管教了,实在是徒劳无功。其实众生的无名和业风也是如此,出家人出家多少年,在家居士学佛多少年,道理已经无所不懂,而一遇到对境又会难以控制自己,开始生烦恼发脾气,甚至用佛法骂人,这充分说明狂性是很难调伏的。那个孩子像疯子一样吃喝完之后,又到处摔东西,后来还冲到了房子外边,当时屋外正在下雨,她在庄园里跑着跑着掉进了观景水池里,掉下去之后,她突然之间头脑中灵光闪现,想到了老师教她摸到水之后应该摆出的那个姿势。本来她是一个不正常的孩子,之前一直被逼迫着做那些训练,她的头脑里并没有建立知识库,也没有形成名词概念,但是在掉到水里被呛得喘不上气来的时刻,忽然出现灵觉,很激动地摆出了相应的动作。等到她从水里爬到了草坪上,在触摸到草的时候,她又摆出了一个动作。她终于从一个不懂得判断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懂得判断的人,内心激动不已,从此便主动跟随老师学习,在盲聋哑的状态下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库,也就是建立了妄想世界和心识世界。后来这个孩子在老师几十年的教育下,奇迹般地读了大学,还得到了很高的学位。在颁发学位的仪式上,她用一只手摸着代她说话的人的嘴演讲,代她说话的人负责把她的手势翻译成语言。演讲中有一句话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她说:“在我没有遇到我的老师之前,黑色在我的人生里是非常恐怖的颜色。在遇到老师后我才明白,黑色是代表知识和智慧的颜色。”这一段实在太过感人,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抑制不住地哭。我从小出家,得到了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诲,多少年来修学了很多佛法,而当看到这部电影时,我就像那个孩子摸到了水,心里冒出来的全是佛法,我深深地感受到,知识的建立竟是如此虚幻不实,从而对缘起性空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这里我们讲到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从行上构建出来,通过行业风吹动,靠缘的拼凑而建立起来。我们说万法唯心,对此很多人都感到难以理解,但通过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理解什么是万法唯心。凡夫人之所以难以了悟万法的空性,是因为编织的多缘性太强,既有眼睛色尘幻影的编织、耳朵声尘的编织,又有鼻子嗅觉的编织、舌头味觉的编织、身体触觉的编织,从而在前五尘的基础上建立第六意识,前五尘谢落之后又会留下一个影,这个影在经部中被称为根。佛法有几个层次的差别,在古印度的教育中,最底层的是有部宗的思想。有部宗在解释五根时,认为眼耳鼻舌身就是五根,但是这是不了义的。经部宗作为有部到唯识的连接纽带,不像有部宗那样认为眼耳鼻舌身是物质,而认为五根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谢落,通俗地说就是印象,是潜意识留下的影子,相当于摄像机拍摄存留下的影像信息。过去无始劫以来,大量的色声香味触,包括法尘、编织的法尘、意识,乃至第七识、第八识大量的尘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五蕴身。后面我们要讲到六根解黏去缚,能否理解其中的内涵,在于你今天是否理解了识。识是能够打破十二缘起轮回链的关键之处,打破了识,整个十二缘起就会瞬间散掉。譬如一个婴儿,他会瞪着眼睛看东西,但是他并不知道眼前是什么,因为他没有眼识。同理,他可以听,但是没有耳识,可以触摸,但是没有身识。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听到妈妈教他喊“妈妈”,声音在他心里谢落后留下一个印象,然后又去模仿妈妈的声音,耳根和舌根配合,尘影谢落之后发出了“妈妈”的声音。这里说的根不是身体物质,而是六尘缘影的谢落。听到声音时声音已经没有了,看到画面时候画面已经没有了,万法瞬息万变,因缘的幻相谢落后变成了根,现世的根就是这样延续的。根在遇缘时可以出识,识首先是五尘谢落的影像,因为你过去世有我执无明的余习和业风的吹动,所以在五尘谢落之后,你的心开始慢慢把色尘、声尘、身体的触尘、鼻子的嗅尘等五尘连接拼凑在一起,前五尘的拼凑和重叠编织出意根。有了意根之后你的心里会自己冒出影像,这个影像叫作法尘。在法尘的基础上又会产生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叫作意识。这就是六尘、六根、六识形成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有了真正的了解,你才能认识到六识的空,并进而了解到六根的空。如果没有六识和六根,单独的尘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试想如果没有人类,会有所谓的地球这个概念吗?万事万物最开始都是因为众生原始的业力形成的,物质的发展和大气的变化也都是随人类众生的业力变化而出现的,现在世界上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这些都是众生的心交织变现出来的,所以只有返回内心的觉照,打破了根尘识的链接,轮回的万象才会在你的世界里瓦解。虽然众生的世界依然执著、轮回,但是你已经达到了不参与轮回的境界,这就叫作不轮回。没有了轮回的反应和贪嗔痴的反应,十二缘起到了识这里就不会再往下相续了,这也叫作打破无明。这时你就能认识到无我,而根性更高的人则能认识到自身的真如本性,认识到真心,从而彻底打破十二缘起。不同的修行人入手处也不相同,有的可以从贪嗔痴上打破十二缘起,有的可以从行上打破十二缘起,有的则可以直接认识到无明的本质。而能否打破识,关键是看你能否知道识是如何产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讲七处征心时,就是要打破心识的错觉。佛问阿难:“敲一下钟,钟的声音是跑到你耳朵里边的吗?如果有个实实在在的声音跑到你耳朵里,那它跑到你耳朵里之后就应该不会再同时跑到其他人的耳朵里去了。”在这里佛似乎有一点不讲道理,因为常人是不会这样想的。但实际上不是佛不讲道理,而是佛在以他的证量智慧让阿难通过尘和根打破识的错觉。你如果通达识的本性是空,缘起和合的当下了不可得,就可以超越一切戏论。

上面讲的是行缘识,下面我们讲识缘名色。

有了识就会有名色,名就是假名,色就是缘影。仅有缘影,就相当于罗汉的境界,罗汉可以照见万法缘影,但是他不会拼凑罗列堆积,因为他没有我执,内心十分纯净,不会执取我在看、我在听。凡人因不通达心的本性,有我执,而由行生识,由识生名色,心结越来越多。名色进一步发展而出现六入,能入和所入中的能入便产生了。所谓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六个入口。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到解六根的结时指出,六根当下既是轮回处,也是涅槃处,你的真如本心受到迷惑后,以真心去取真心,如此反复重叠,编织出了轮回的大网。六入出现的前提是首先形成识,识就是众多的名词概念,形成了大量的名词概念后,又会透过这些名词概念去捕捉六尘,内心便有了分别,执著于此是此,彼是彼。黏著于五尘六尘的境界,内心就会浮现法尘,这些黏著组合起来就变成了名色。就名色而言,每捕捉一次就会谢落一次,谢落之后就变成了六入。换言之,你的真心受到迷惑,以心取心,然后又谢落,谢落之后又分成六大类,凡夫世界莫不如此。于是,我们把眼之所见称为色尘,或者称之为眼根、眼识,这些实际上都是你的心受到迷惑后产生的妄想。所谓妄想,就是你的识,你的名色,你的六入。内心出现了六入,你就会透过这六大类去触。这里的触是接触的触,不是仅指触觉,而是六根接触六尘的一刹那,如眼睛面对色尘时叫作触,耳朵听到声音时也叫作触。其实原本并没有触,触是六尘谢落的影像。六尘编织而为识,透过识黏著六尘而为名色,名色累积分成六大类而为六入,六大类遇到缘而起作用,这时才产生了触。无始劫以来的业风正是依靠触来起作用的。对于一个婴儿,你打他他会痛会哭,但他不会说“痛”,吃再好吃的东西他也不会说“香”,因为他没有这些概念。而阿罗汉佛菩萨大彻大悟后,你打他骂他赞叹他,他也会清楚地感受到,但是他不会执著这些。由此可见,圣人的不执著与婴儿的不会执著极为相似。你有无始劫以来的业风,所以才会遇到相应的境,遇到境的时候风一动,再加上六大类谢落之后的六入(六根),透过这些你就会出现所谓的触。有了触之后,你就会浮现出感觉,觉得很舒服,五蕴当下处于愉悦的状态。其实原本并没有什么根和尘,是在你有了六入的状态之后才出现了所谓的根尘,根是谢落的,尘是浮现出来的。唯识宗中讲见分和相分,你会见的时候才有见,没有识则没有见。一个婴儿或者开悟的圣人见就等于没见,所以打破了识,也就没有什么见、听、触了。有了触之后就有了受,受是无始劫以来的业风吹动时你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对于这些感觉你在心里还会给它们贴上大量的标签,这些标签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舒服的感觉,一类是不舒服的感觉,还有一类是中间的感觉。你感觉舒服的所见所闻所触,就会给它们贴上“好”的标签,你感觉不舒服的就会给它们贴“坏”的标签。实际上,世间万事万物本身并无是非对错好坏之分,一切分别都是你的心灵世界构建出来的。你明白了这些,也就领会到了这堂课的奥妙。

受的出现是源自六大类的沉淀,有触就出现了受,而这实际上还是妄想的编织分类,没有妄想的编织分类,又哪里来的好受和不好受的区别呢?所以说受是由触得来的,而本来并没有触,触只是个假名,也没有受,受也是个假名。有了假名的受,透过受就会出现爱,于是开始归类,认为舒服的就是好的,便会生贪,认为不舒服的就是不好的,便会生嗔,对于既没有舒服的感觉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的,便会生愚痴。于是受缘爱——这里的缘就是众缘和合、假名安立的意思,也就是众缘和合,又假名安立了爱的世界,爱主三类烦恼——贪嗔痴。原本没有受而假名安立受,原本没有爱而假名安立爱,原本没有贪嗔痴而假名安立贪嗔痴,于是爱被安立出来了。有了爱的安立就会有取,对于感觉舒服的就会贴上“美”、“好”、“对”的标签,然后再贪占它,这种状态就叫做取;对于感觉不舒服的就会贴上“讨厌”的标签,然后排斥它甚至摧毁它,这种状态也叫做取,这是嗔的取;愚痴是一种最微细的取,不好不坏,比较平庸,这叫做愚痴的取。愚痴的取包括我慢以及对因果的迷失,认为人没有前生后世,这是一种最微细的取。有了取之后就有了有。十二缘起链上专门有一张图片,图片中把有比喻为十月怀胎的妇女。十月怀胎代表孩子要出生了,但是还没有出生,这时就叫作有。取会不断重复,最终产生惯性,惯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有。念佛念到有的程度,就会决定往生,也就是念佛念到有了惯性。无论遇到何种境界,都全是信愿行,那就是有了,有了就意味着将要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其实原本没有什么生,是因为有了才要生,生是假名安立的。轮回中的变化是越来越衰老,越来越痛苦;生到极乐世界依然会变化,但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是越变越好,一直到变成佛,那时他的本性就会全部显露,当变而无变时,就是真正解脱成佛了。总之,凡人世界的变化是越变越坏,趋向死亡,而极乐世界的变化是越变越好,最终达到佛的境界。有生就会有老,有老就会有最后的消失,但是你不要以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有过去的经历全都会在你心里沉淀,这些沉淀谢落的影像就是业。所以才会有“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的说法。业是你一生的沉淀,你不要以为会有白白的取、白白的排斥、白白的愚痴。别人问你:“师父,这个菜好不好吃?”你说还可以,好像并没有贪,其实只要你不觉悟,即使你感觉差不多,也还是在愚痴着,这也是一种取,也会产生有。所有这些谢落之后还会一直跟随你,只要你没有大彻大悟,没有了生脱死,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都会一直接续下去,整个轮回就是这样构建出来的。无量的幻法又分出了十法界,你一生中积累的东西符合五戒,就会生到人。如果不符合五戒,就或者会跑到畜生道去,或者更严重的会跑到恶鬼道和地狱道中去。如果符合十善,你就会跑到如梦如幻的天界。如果符合无我的境界,就会跑到声闻的世界里去。如果符合六度,就会跑到菩萨的世界里去。如果信愿成就,就会跑到极乐世界里去。这些全都是我们构建出来的,而且不仅我们在构建,无量无边的众生也都在构建,它们的构建会以六尘的方式投现到我们的世界里。其实仅是投现而不执著,也就没有所谓的六尘,在投现的过程中你又去执著,于是就出现了六尘和法界。所以说,轮回到涅槃的枢纽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无明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诸佛菩萨的心原本有照见万法的能力,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轮回呢?有一位祖师曾讲过:“圆明照生所。”众生的心本自圆明,能照是很正常的,但是照而生所,所是行缘识编织的结果。原本没有所境,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假的,但是你编织出来的识会变成所,于是你便会认为自己看到了、听到了,这些都是你心的第一念的执境之心。没有执,就没有所谓的境界,所以“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所一旦确立,圆明朗照的能力就会消失,忘却了本来的真心。无明要破,就是看你在圆明的当下能否解决所的问题,解决了所的问题也就没有了能,能所皆灭,二取的法界全部消失,就能成佛。无明灭了之后行就灭了,因为行往外扑分能扑和所扑,没有了能所,它也就无处可扑了。禅宗真正有开悟境界能破得了能所的人,虽然无始劫来也有业力,但是遇境时并不会生起烦恼。比如阿罗汉在断了我执之后,无始劫以来的业习还有,有的阿罗汉曾经五百世杀生,杀业很重,遇到众生就想杀,但证得阿罗汉后不再有我执,就不会再去杀生了。杀生都是为了我,没有了我也就不会再去杀生,只是他依然有余习,见到虫子也会拿东西比划一下。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因为识是行编织出来的。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死灭,这就是还灭。因为通达了十二因缘还灭的道理而证道,故叫缘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