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我国京胡演奏家之其人其事(一)

京胡京胡

 

历数我国京胡演奏家之其人其事(一)

  整理 制作·戏外戏    
 
    胡琴,乃场面之主脑。皮黄场面始有胡琴。皮黄由徽调和汉调融合而成,形成之初,徽调唱二簧,由双笛托腔;汉调唱西皮,由胡琴伴奏。四喜班笛师王晓韶创软弓胡琴以适徽调二簧之托腔,得到三庆班笛师沈星培之附和。皮黄场面始有胡琴。“西皮原用胡琴托腔,较之吹笛之费气吃力,而不易见巧,实有许多方便。星培有鉴于此,乃首轫为唱黄腔时废去双笛,而改用胡琴。着力在腕,运转自如,趁拍赴节,亦冷然善也。又曩时二簧伴奏,除双笛外,尚用弦子;双笛为一正一副,正笛比黄腔之胡琴,副笛则若月琴。自星培改正笛为胡琴后,又将副笛,改为月琴,时人多称此项新乐为九根弦,以月琴四弦,弦子三弦,胡琴二弦故也。”(《中国京剧编年史》上卷283页)在这之后(光绪初年),胡琴不断得到改造,由沈星培弟子李春泉,人称李四者创硬弓胡琴。皮黄声腔由大老板长庚时的高慷嘹亮,声震屋蛙,到伶界大王谭鑫培的以情带声,委婉动听,琴师在其中的甘苦不可湮没。
    
图片
    1、沈湘泉。江苏省人,生于嘉庆二十年。
本工擫(音夜)笛,又善弹弦子和操西皮胡琴(不是现说的胡琴,指汉调托腔胡琴)。咸丰年在双奎班,为前三鼎甲之一张二奎擫笛、操琴。咸丰十一年,入热河行宫为随手。沈湘泉为宫中胡琴随手第一人物。
    
    2、沈星培。人称沈六者,安徽人。当年大老板主三庆时,搭班最久。
他首创徽调二簧废双笛,以胡琴托腔,并完善文场创“九弦制”,自时有文场三大件,即胡琴、月琴、弦子。沈星培是京剧文场之祖师,弟子有李春泉和陆昌立。
    
    3、李春泉。人称李四者。
他师从沈星培习胡琴,他在软弓胡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首制硬弓胡琴。“论胡琴一道,虽创用于沈,但沈之技,实未足以造其峰极。故至春泉,始臻神化。刚处至刚,柔处至柔,而巧处又极尽巧之能事,《旧剧丛谭》谓胡琴得彩,始于李四。同光以来群推第一名手,信不诬也。” (《中国京剧编年史》下卷1103页)春泉弟子有梅雨田、曹沁泉等。
    
    4、樊景泰。人称樊三者,其父名得玉,亦场面耆宿。
景泰初习昆腔小生,因嗓败而改习场面。以擫笛称工,后徽班改胡琴,樊潜心习练,随成能手。景泰搭班以三庆为久,为大老板操琴年最深,而汪桂芬又出其名下。樊景泰乃皮黄史第一代胡琴圣手。

图片
    5、汪桂芬。后三鼎甲之一的汪桂芬幼习老生兼工老旦(京剧早期无老旦专行,多有老生兼演),后倒仓而随樊景泰学习胡琴为大老板操琴。他在操琴托腔中,深得程长庚唱腔的奥妙,并着力摹仿,后嗓音复原,程长庚故去,汪桂芬再登舞台,京中戏迷莫不呼喊“大老板显世了”。
 
图片
    6、裘桂仙。桂仙是清末民初有名的铜锤花脸,但他起早是为光绪以来声名显赫的铜锤花脸何桂山(艺名何九)操琴。何桂山是一位昆乱不挡的净行大家,是皮黄铜锤花脸的宗师泰斗。皮黄铜锤花脸是何、金、裘三足鼎立,但由呈梯队接续。裘桂仙在为何九操琴中,深得何九演唱技巧、韵味、表做之三味,后弃琴,踏氍毹,终成铜锤一代宗师。
    
    7、韩明德。明德私淑沈六而以胡琴著称
,同光之际,与李四、樊三齐名,有一祖三宗之喻。期际李四在四喜,樊三在三庆,明德在春台,三人据文场三足鼎立,并称高手。
    
    8、贾祥瑞。人称贾三者。贾成祥父贾增寿,昆腔场面名宿。
妻陈氏,乃昆腔小生陈金雀之女,与梅巧玲之妻姊妹行。贾增寿有三子,在同光间菊苑都很有名,长子贾祥麟,同治二年春台班名录列旦行,祥麟有子贾洪林,乃是谭鑫培弟子。贾洪林是马连良习学谭腔的老师,马连良在氍毹盛名一世,贾洪林功劳不小,且贾洪林本就是清末民初京剧老生行的名宿。次子贾祥凤,亦称贾丽川,同光年著名京剧老生,光绪八年同许荫棠、汪桂芬同台演出《四郎探母》饰六郎。
    三子贾祥瑞,咸丰四年生,幼师鼓界宗师泰斗刘兆奎习鼓,后胡琴时兴,有苦习琴技,后则以胡琴著。贾祥瑞是近、现代各路胡琴神仙的宗师泰斗。琴技分枝,始自梅孙,梅孙之源,惟是祥瑞。
    
    9、陆昌立。谱名凤山,其父陆长林,道咸间昆腔老生。
昌立自幼从沈星培擫笛、习琴。星培逝,尊师兄李四,春泉也多有提掖,光绪前叶,昌立盛名,庚子事变,逝于乱中。
   
     10、傅荣斌。自幼师从陆昌立习场面各技,而以弦子为特长,琴技也繁简有致。
出师后,应杨小楼之聘,为其调嗓。武生一代杨小楼,鲍鼓傅琴托有致。
    
     11、方秉忠。号星樵。他是光绪年以来最享盛名的场面笛师。
同治十二年,其父方国祥去世,星樵补承遗缺入清升平署。光绪年德宗帝好鼓,星樵同刘兆奎、郝六等时随德宗帝演曲,光绪二十一年,方星樵成升平署十二名随手之首。星樵六场通透,腹笥渊博,精于昆曲,门徒极盛,被后世尊为场面宗师。

图片
    12、茹莱卿。民国之初以胡琴盛名者。最早伴陈德霖、王瑶卿,后为梅兰芳操琴,他的琴技古朴典雅,

图片
    13、锡子刚。琴界老前辈,据《舞台生活四十年》记载:民国初年,溥议新婚,邀戏班进宫庆贺作堂会演出,方星樵、茹莱卿、锡子刚为场面主师。锡子刚先生是王瑞芝、杨宝忠两位琴界大师的老师。
    
图片
    14、曹心泉。皮黄场面以月琴著称者唯曹心泉先生。
曹心泉早年拜小生祖师徐小香为师工小生,嗓败改习场面。他对曲牌音乐造诣极深,后世望尘莫及,京剧前辈老艺术家对其极为重视和敬仰。曹心泉家藏曲谱极富,宫廷秘本甚多,可惜大多毁于抗战烽火。曹心泉于一九三八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其子曹二庚是著名的丑行大家。
    
图片
    15、梅雨田。雨田菊苑多称梅大锁,乃花旦祖师梅巧玲之长子,梅兰芳之叔父(兰芳父梅竹芬与雨田乃昆仲)。
雨田生于同治八年,幼习文场,从其姨兄贾祥瑞习笛艺,后祥瑞逝,(光绪十四年,年仅三十五岁。)雨田再拜李春泉,乃专致于琴技。光绪十八年,搭三庆班,始与谭鑫培合作,后谭鑫培与孙佐臣失和,雨田代老元为鑫培操琴,至民国三年卒。“鑫培承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之后,其唱腔推陈出新,变化莫测,虽杂青衣,而实能别饶韵味。雨田(佐臣)为司弦,应付泰如,抑扬合叩。时司鼓者为李五,二人于谭,如左辅右弼,缺一不可,当日称双绝焉。”梅雨田师承正宗,故而腹笥渊博。擫笛昆曲不下三百余出,唢呐曲牌,无不能之,既是胡琴,指法章法,与曲牌之源流,派别之异同,莫不分门别类,考据精详。《旧剧丛谭》云:“雨田胡琴,刚健而未尝失之粗豪,绵密而不流于纤巧,音节谐适,格局谨严,有时偶用花点,不必矜奇立异,自然大雅不群。其随腔垫字,与唱者嗓音气口,针芥相投,妙在*自如,浑含一气,如天孙云锦,无迹可寻,洵可称胡琴圣手。”

图片
    16、孙佐臣。又称光通,亦老元,生于同光元年。父孙八,三庆名旦,有子二人,长子孙双玉,维新堂钱金福弟子(此钱金福乃著名昆旦名家,非稍后武净宗师钱金福),工青衣,他是同光名旦孙怡云之本师。次子佐臣,初唱小生,及嗓败,遂改习场面,拜贾祥瑞门下艺胡琴,同梅雨田是师兄弟。孙老元琴技手音既往,腕复灵妙,捩出之声,清响而逸。孙老元出道较梅雨田早,李四以胡琴盛名外,首推孙老元。光绪十九年入署应差,谭鑫培欣赏其技,酌请宫中总管太监为介,聘为私人随手,二十二年在喜庆,老谭约李五为其司鼓,李五、老元形如老谭之左膀右臂。后世名伶自带场面,自谭鑫培开始。后孙老元因在菊苑以胡琴显赫,随为包银和老谭失和。民国以后,梅雨田身体日差,谭鑫培再邀孙老元为其操琴。民国六年农历三月二十日,须生宗师,伶界大王谭鑫培逝世。鑫培逝,老元流落申江,在上海,徐慕云君深悔梅雨田去世,其卓越琴技,入土掩埋。为使后人听得琴声天籁,他力邀老元在上海录音,留下一丝“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琴声来告慰神灵。孙老元晚景甚是悲惨,岁冬棉衣不能着体,沿街乞讨裹腹,一代胡琴圣手,竟至贫穷如此,白发龟年,江南乞食,两位时隔一千多年的圣手,在人生终了,时空是凝固的。
    
图片
    17、谢双寿。生于道光二十九年,自幼习皮黄正旦,后嗓败,无奈改习胡琴,光绪二十二年,同谭鑫培同在喜庆班,悉以操弦之时为多。
未几即入禁内,授艺内学,教唱正旦。二十八年为预备光绪德宗万寿,先在宫内演习,忽太后传谕听戏,时缺操琴者在场,太监举荐谢双寿充任,太后聆之善,当日赏下钱粮,令入署为随手。三十年卒,年五十六岁。谢双寿虽是操琴,但不以琴技而红,是以伯乐而著称,其弟子孙怡云、王瑶卿显赫于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