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经》全文及注解

个人日记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共计156条。而四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成为忍学集大成者。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
  本书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在吴亮和许名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详尽的译文,并在《忍经》的译文后加入了有针对性的事理点评、在《劝忍百箴》后加入了经典的古代事例,辑成一部展现古代圣贤处世哲学的智慧锦囊,帮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逐句翻译】
  置怨结欢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原文>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宽绰其心。”
  <译文>
  《尚书》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只是不敢发怒。“又说:“是放宽自己的心胸。”
  <原文>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译文>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原文>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译文>《左传;昭公元年》:“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尔?“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译文>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知伯进了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王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怎么能被人尊敬呢?“赵孟回答说:我凭着忍性。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危害呢?”
  <原文>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君王袒露着肩膀牵着羊来迎接楚国的军队。楚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对郑国的老百姓讲信用。”
    <原文>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译文>
  《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原文>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译文>
  孔子又说:“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安全,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
  孔子又说:“君子处事谨慎不与人相争。”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译文>《论语》载曾子说:“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计较。 ”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原文>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译文>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原文>
  晋王*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译文>
  晋代的王*曾经说过:“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从人情上原谅他。”
  <原文>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译文>
  王*又说:“不要意气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于色。”
  细过掩匿
  <原文>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招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小官住的宿舍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当官的担心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召见了那些小官,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其掩饰。
  醉饱之过 不过吐呕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时,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了酒而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过就是呕吐物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垫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责怪他了。”
  圯上取履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曾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惊谔,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穿上鞋,说:“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出胯下
  <原文>
  韩信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人,从我胯下过。“韩信遂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其一校官也。

  <译文>
  韩信喜欢身佩长剑,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身佩长剑,但你敢杀人吗?如果你能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你不能杀我,那么,就请你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着身体,从那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过。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那个少年召到跟前,对他说:“你过去曾经欺负我,现在还可以欺负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给他封了一个小官。”

文章评论

林夕

[em]e160[/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81[/em] [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