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加分”为何受到如此冷观?
个人日记
高考改革的话题近日在中国社会持续延烧。继“英语拟实行社会化考试”之后,各地新近披露的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特别是“品德加分”的项目,又引发热议。(2014年05月27日新华网)
眼下,高温天气正在席卷各地。而即将来临的一年一度的高考,由于一些省市出台“品德加分”的所谓“调整方案”,使得今年的高考热度非比寻常。这是因为,尽管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存在“以分数论英雄”等等弊端,但在一个“拼爹”盛行的时代,这个“跛足”的高考还算公平。
其实,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特权无处不在的今天,尤其是在一分之差就能决定考生命运的导向之下,再善良的加分愿望,往往也会被某些特权所浸淫。无数经验告诉人们,只要有加分项目,就会迅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利益链,有权有钱就能搞定,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高考“改革”的呼声并未间断,有关高考“改革”的“方案”也时常推出,比如奥数获奖加分、省级“三好”加分,“选择性计划”使用,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等等。而实际运行的结果,几乎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演变成五花八门的腐败乱象。
正是基于高考“加分”的种种乱象,因此“品德加分”的“调整方案”消息甫出,即刻引来一片争议,更多的是吐槽拍砖,恐怕让该方案的设计者始料未及。本来,在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当下,通过“道德加分”呼唤道德回归无可非议,可是这种高考“改革”的“好心”,为何反遭一片质疑和如此冷观呢?
其一,无孔不入的“拼爹时代”,“品德加分”很容易被特权所异化,被腐败所侵蚀。无论如何粉饰,当今“拼爹”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极少数权贵垄断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的事实更不容否定,这给广大普通民众所带来的伤害确实太大。所以有论者称,“品德加分”是“一个不靠谱的加分走了,另一个不靠谱的加分又来了。”
其二,“品德加分”如何认定?谁来认定?会不会给权力寻租提供新的空间?这些,都是无可回避而又难以给出令公众信服答案的现实追问。对此,有论者认为,品德加分,没有专业的认定程序,可能存在运作空间。即便是公开透明,因为思想品德缺乏客观判断依据,需要长时间观察,也很难做到评判公正。
其三,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权力提升社会品德,注定“品德加分”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社会道德品质的恶化绝非一日之寒,有着多重因素。究其原因,还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使然。君不见,那些极力号召别人学雷锋、大讲特讲反腐败的官员,往往自己是一屁股屎,故而要求考生“道德”,不是很讽刺、很滑稽吗?
其四,虚伪的道德指向,可能影响到一代人品德的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当人类走向文明法治的今天,践行这些美德,应该是对每个公民最起码的要求。然而一旦注入“加分”元素,会不会给广大学生本应践行的道德行为蒙上一层厚厚的功利色彩?
其五,没有法律保障的道德,所谓的“品德加分”,必然为之黯然失色。常识告诉人们,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尽管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最终还要靠法治作保障。当今频现老人摔倒没人敢扶等等窘况,与南京彭宇案那个至今依然令人唏嘘咂舌的蹩脚判决不无关系。可见,法治在道德重建中的保障作用何等重要。
由此观之,“品德加分”的高考“改革”方案之所以广受垢言,不是倡扬社会道德本身有问题,而是在各种特权和腐败盛行的特殊阶段,社会患上了“失信”“不公”等等沉疴。而要医治此病,良方还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但在病愈之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还必须坚持,尽管这种高考尚存弊端。非然,无爹可拼的贫民子弟就更没什么希望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