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善,需要善的教育来唤醒

个人日记

         近日,一篇立体还原北京大兴公交站台“摔婴案”嫌犯韩磊的纪实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韩磊生于1974年,其父在他尚未出生前就到四川支援三线,一去12年,到韩磊8岁那年才返京。回到北京的韩父发现儿子性格不好,脾气暴躁,但“教育他已经来不及了”。韩磊初中没有读完,就退学了。之后他依然好狠斗勇,却保持着对唐诗宋词、琴棋书画的浓厚兴趣。17岁时曾以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小说,受到出版社编辑的关注,因其母凑不出二三万出版费,再加上认为“他那种孩子还能写小说”而没能出版。22岁时因盗车获无期徒刑,在狱中通过自考获得5个大专文凭,并因此减刑数次,于2012105释放。他在狱中读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曾在信中与其姐谈论该如何进行儿童教育,“对子女的教育应该以思想、道德为主,使他懂得怎么做人。一个人先天本质再善良,后天的教育尽是杀戮、野蛮时,他也不会保持自己善良的个性,因为他的审美出发点已经改变”……

看完记者还原的嫌犯韩磊的纪实文,我们不难发现:韩磊易怒、暴躁的个性在韩父返京之前,即韩磊8岁前,已经初步形成,之后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也是导致他在出狱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再次冲动犯案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先天本质再善良,后天的教育尽是杀戮、野蛮时,他也不会保持自己善良的个性”, 我相信韩磊写下这话是有感而发,是对他之前所受教育的认识与感悟,我们是否还可以据此作出如下推断:韩磊自认为本质善良,但后天的教育让其感到“尽是杀戮、野蛮”,所以他没能“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

笔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将人性中“善”的因素激发出来并始终保持。韩磊童年时父母分居,我们可以想象其母孤身一人带两个孩子的艰难境遇,“平时能让孩子吃饱饭就行”;而当父亲发现儿子“性格不好,脾气暴躁”时,试图通过教育去改变他,但“已经来不及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父“亡羊补牢”教育的失败?在文中,笔者找到了答案——韩磊很怕父亲,因为“韩父经常抽起木工板就打”。试想:这对父子原本就缺少亲情,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父子关系更加疏离,而没有好的关系作基础,教育又何从“补”起?

“人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基本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家庭影响……”窃以为摔婴犯韩磊的暴力个性并非天生,其童年时所处的家庭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其形成暴力个性的主要原因。善的种子,只有在善的教育下,才能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毋庸置疑,韩磊的父母当然是爱儿子的!只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不在于自己付出了多少,全在于孩子感受到了多少!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孩子从小就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希望父母能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看到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满足其合理需求,对于不合理需求,能用恰当的方式予以拒绝。总之,我们要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其爱的教育,希望韩磊的悲剧不要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重演。

文章评论

小而美

看到韩磊的成长经历,我也是唏嘘不已。他本来很可能成为作家、学者、甚至教育工作者。他在獄中也皈依基督教。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恶劣的环境造就坚强伟大的人物,不要相信棍棒出孝子。今天几份判决,几场审判简直是搅得我心乱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