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高贵

手机日志



 
图片
 

什么叫做文化?

龙应台



曾经有一个特别奇怪的场合,
作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的我
 被要求当场“简明扼要”的说出“文化是什么?”

文化?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
——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段丢弃,还是弯身而过?
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的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
电梯门打开,他是谦虚的让人,还是霸道的推人?
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
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
他如何从卖菜小贩的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
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
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江南乡下人。
俭仆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
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
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
穿裙和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
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其实显现的是一种文化低蕴。
何为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礼数,
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
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这就是文化。
农妇可能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
但是她举手投足间无处不是“礼”。

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
 
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
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根一株蔷薇老根盘旋,
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
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士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
但是他在刷白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
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
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在台湾南部乡下
 ,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
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
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
“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了,我的毛巾给你坐。”
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
今天我们看到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
 ,是因为,
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
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
梁漱溟在日本军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
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
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

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
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图片 

质朴

查一路

 

余光中先生曾经跟友人说过一段话,
他说,《乡愁》原本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
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他很难为情。

 我想起了质朴年代的表情达意方式。
我小时候,家住乡村小学,春夏之际果蔬上市,附近的乡亲们肩扛锄头,
手里顺便提溜一只南瓜、几个辣椒和茄子,送给我母亲。
我母亲在乡下教了一辈子书,
在一个人口不到百人的小山村教出了几位博士后,村民们心存敬意。
那些果蔬上还粘着泥土和露珠,他们就一句话:“尝尝鲜!”放下就走。
质朴的方式,新鲜的味道,给人感觉简而美,至今唇齿间留着回味和感念。

这些年,我们对于物的装饰,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文艺作品亦如此,那些动辄耗资数亿的电影,
除了场面华丽,给人留不下太多印象,导演被人戏称为“装修工”。
种种活动,首先都被花里胡哨的策划、华而不实的形式,搞得似是而非。

是一些不纯洁的想法,将事物的本质层层遮蔽,
使人误以为云遮雾罩方可包罗万象,人为地把一切都弄得很复杂。
 

按照本来的状态来描摹事物,现在看来,会更简洁而直抵内核。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一群英国小孩问他:
“白宫什么样子?”布什回答:“白宫是白色的。”引起哄堂大笑。
布什固然有点幽默,但我觉得,他说话很有艺术,
删繁就简,他抓住了白宫最基本的特质。我曾在一幅图片上,
看到小布什举把铲子,他把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用一句直白的话加以概括:
“我,布什,美国前总统,现正在拿着铲子铲狗屎。”还要花言巧语干什么?

有些人,想方设法包装自己;
有些人对自己很随意,像把一块金玉随便扔进土堆里。
最近读到一本书,有个章节写陈寅恪去给学生上课:

满满的礼堂,众人引颈而待。
传说中的陈寅恪来了,布衣,布鞋,布袜,
腋下夹一布包裹,打开布包裹,里面几本线装书。一点风景都没有。
有人就纳闷了,这位号称教授中的教授,怎么没有一点派头,
连个装书的皮包都没有?

 可他一开讲,语惊四座,连走廊里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教授。

图片

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


 

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
在写《追寻德国》那篇文章的时候,为了彻底了解德国,
他一个人来到德国,深入体验生活。


他找了一处出租房子,房东是一位德国老人,和蔼可亲,房子在五楼,
余秋雨看了看,感觉还不错,就想和老人签长期租房合约。

老人笑了笑说:“不,年轻人,你还没有住,不会知道好坏,
所以应该先签试住合约,有了切身体验,再定下一步是否长住。

余秋雨一听有道理,最后和老人签了5天合约。
一切办好之后,余秋雨开始住了,房间很温馨,
老人也很信任余秋雨,从不过来检查东西。

还有,垃圾不用送到下面,
放在门口就有清洁工定时取走,楼道都是一尘不染。


5天到了,余秋雨想和老人谈长租的时候,
发生了一点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他很紧张,感觉这个玻璃杯价值不菲,怕因为这个玻璃杯,老人不租给他房子。

可是当他打电话告诉老人的时候,老人说:
“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这个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来一个。”
余秋雨更高兴了,希望老人过来签长期合约,老人答应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余秋雨也没有闲着,把碎玻璃和其它垃圾扫入垃圾袋里,放在了外面。

过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之后,没等余秋雨说话,
老人问:“那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赶紧说:“我打扫完放在门外了。
老人赶紧出去,打开垃圾袋看完之后,脸色阴沉地进了屋,
对余秋雨说:“明天你可以搬出去了,我不再租给你房子了。

余秋雨感觉不可思议,就问:
“是不是因为我打碎你最喜爱的玻璃杯,惹你不高兴了?

老人摇了摇手说:“不是,是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

余秋雨被说得一头雾水,
这时候,就看老人拿了一支笔和一个垃圾袋,同时带上笤帚和镊子,
来到外面,把余秋雨装好的垃圾倒出来,重新分类。
老人挑得很仔细,过了好久,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装入一个垃圾袋里,
在上面用笔写上:“里面是玻璃杯碎片,危险!”
然后把其它垃圾装入另一垃圾袋里,写上:“安全”。

余秋雨在旁边看着,从头到尾除了敬佩,他不知道说什么。
此后若干年,余秋雨不断提起这件往事,每次都是感叹连连。

图片

此时无声胜有声 

冯雪珺

 

 

无声的背后,饱含着温暖与尊重……这来自我在德国的切身感受。


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
候车的有五六个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个人牵着一只狗,从远处走来。
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
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
哦,是一位盲人。我见那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
却见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
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
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打扮成朋克风格的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
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后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
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
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却被他礼貌地回绝了:
“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
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
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
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
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
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
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
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
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
我旁边那位刚刚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
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
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跟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
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图片
 

骨子里的高贵

 

 

作家梁晓声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
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

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
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
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

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
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那位先生的话:
“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
 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说,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这让我想起澳大利亚的侄儿经历的另一个故事:

周末,侄儿随着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雪梨周边海域捕捞鱼虾。
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
将其中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我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华人平静答道:
“在澳大利亚,每个出海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
只有符合国家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那华人淡淡一笑:
“呆久了你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两则故事,大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

“人文” 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它关乎公平、正义,
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

想想我们有多少时候,不需要别人提醒,就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
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尽可能为别人着想、帮助他人?

 

……

 
图片 

  

智慧永远
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圣经说:不要自以为有智慧;

要敬畏上帝,远离恶事。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

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聪明人。(箴言 3:7诗篇111:10

 

 

12年前,一个人刚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
渐渐地,他发现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自助售票,你想到哪个地方,
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
随机性的抽查非常少。他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凭着自己的聪明,
精确地估算了这样一个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约仅为万分之三。

 

从此之后,他经常逃票上车。
他还找到了一个宽慰自己的理由:自己还是穷学生嘛,能省一点是一点。

 

四年过去了,只被抓住了3次,补票而已。

 

毕业成绩让他充满信心。他开始向一些大公司申请工作。
奇怪的是,这些公司开始都是热情有加,数日之后,都是婉言相拒。
一次次的失败,使他认为一定是这些公司排斥中国人。

 

这一次,他要求经理给出一个不录用的合理理由。
经理说:先生,我们并不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
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都很感兴趣,
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但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公交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我不否认这个。
但为了这点儿事,你们就拒绝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论文的人?

 

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
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
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
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只是给你补了票。

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
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干吗那么认真?以后改还不行吗?

 

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

 

第一,你不尊重规则。你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

 

第二,你缺乏诚实而不值得信任。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
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系统,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
确切地说,在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时,他才如梦方醒、懊悔难当。

 

更让他扎心的,是对方最后一句话: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图片 

没有人替你买单

弥补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

大概有十多年,他没有吃过正宗的家乡菜。
于是找饭店为他接风,相谈甚洽,宾主尽兴。
但是到了结账的时候,闹得却有些不愉快。

他拿出了钱,非要AA制,当着他妻子和孩子的面。
我感觉他是给了我一个狠狠的耳光,当然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但是一向随和的他却执意要如此。回宾馆的路上,我很是不悦。
他问我:“是不是觉得我
AA制,是没有给你面子。”

因为关系实在太好,没什么可以隐瞒的,我点了点头。

他说,那我讲个故事给你听:

在康斯威星一所中学里,有两个孩子出去爬山,一个中国孩子,一个美国孩子。
他们选择的山比较危险,因为风化,时常有岩石坍塌。

这两个孩子很不幸的在要下山的时候遇到了坍塌。
结果,两个孩子分别被困在了巨大的岩石与碎石的两边,
那个美国孩子被碎石砸伤了左腿,一动就疼彻心肺,他判断,自己是骨折了。

天气很快就要黑了下来,黑暗像个巨兽一样要吞噬掉整个世界。
如果到了夜里,寒冷和饥饿,也许会让他们眩晕,甚至夺去他们的生命。

于是,那个美国孩子开始尝试着,用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
慢慢的向岩石堆上爬去,他受伤的腿上的血迹染红了整个岩石。
快要爬上最大的那块岩石的时候,他的伤腿碰到了岩石的棱角,
剧痛让他无法双手继续用力抓住岩石,他重新掉落下来,
在岩石上滚来滚去,像个皮球一样。

 伤上加伤的美国孩子几乎绝望了,躺在岩石堆里,大口大口地喘气。
但是十几分钟后,他因为寒冷而开始感觉到麻木的身体提醒他,必须要出去,必须。

这一次,这个美国孩子取得了成功,他爬上了岩石,
但是岩石距离地面还有两三米的高度,这个孩子的腿无法让他平稳落地,
他干脆闭上眼睛,选择了全身滚落下去。

没有人能想象,这个孩子是如何坚持爬回小镇的。
他向别人冷静地讲述了自己遇到危险的地点,时间,
而且说有一个中国孩子很可能还在那里。

经过检查,这个美国孩子左腿胫骨骨折,在滚落岩石的时候,肋骨受到撞击,
也折断了两根,身上碰撞出来的伤口和淤青不计其数。

大人们把他送到了医院,然后去救援那个中国孩子。
那个中国孩子被找到的时候,寒冷和恐惧已经让他奄奄一息,
再晚来一会儿,很可能就会失去生命。

朋友说到这里,我忽然发现他的孩子已经羞得满面通红。
突然,孩子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对我说:“叔叔,那个中国孩子就是我。”

“那个美国孩子为什么比他坚强,你知道吗?”朋友忽然问我。

我摇摇头。朋友说:“其实说起来,原因简单得让人无法置信,
只因为美国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出去吃饭都是
AA制,
他们每个人都会告诉孩子一个必须
AA制的理由,那就是无论什么事情,
人生里没有人替你买单,就算你的父母,挚爱,也不会。”
所以,这个美国孩子知道,要活下去必须靠自己,无论有多么危险。
而中国孩子则受到过太多的帮助,
遇到危险,哪怕是不行动就会丧失生命,他也习惯性地等待着别人的救助。

“没有人替你买单”,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这么
AA制吃饭的一件小事,就塑造了美国人现在独立拼搏的特性,
我忽然想回去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孩子听,
我要告诉他,虽然有些时候,钱不是问题,帮助他也不是问题,
但是,没有人会替他买单
!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告诉更多的孩子,没有人会替他买单这个道理。

图片
  
 

纯粹人性的光芒

 


在英国萨默塞特郡克尔福德市,
朋友下班后回家,他将摩托车停在门外的空地上。
当他刚准备出门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在他眼前发生了。


他忽然看到三个人正在他停车的地方捣弄他漂亮的摩托车,
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伙窃贼。这时,他不禁大声喊叫。
三名窃贼闻声之后,立即发动他的摩托车,准备逃跑。

他连忙拿出手机报警。短短的几分钟,警察就赶来了,
他甚至还能远远地看到那几个窃贼骑车的身影,
他想这回警察一定能帮他追回自己的摩托车了。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