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竹
个人日记
韵竹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幽篁独坐,弹琴长啸。这首诗每每读来,除了感怀,心中都会有一点点的艳羡。
当年的幽篁已无处可寻,而我们的追忆,却永远都会在。
时间太久,已不能分辨追忆的是诗中的那份情怀,还是诗中那份美好的意境。而心中的感念,却随着时间越来越多。
一片竹影,一棵新竹,也许经年不去的念想,其实只是这么简单,其实只有这么多。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杜甫《咏竹》
青山隐隐,水迢迢。
对于心中有所追寻的人来说,遇见一棵竹,或者遇见一片竹林,其实并无差别。重要的,是遇见那份令自己感触的心情。
雨后的清新中,寻访一棵竹,定然是件愉快的事情。
无论路途如何,这一抹雨后的绿和风中的香,已足够人忘却一切烦忧。也难怪一生忧患沉郁的杜工部,到此诗句也清丽出尘了起来。
移得霜根趁雨栽,墙阴踏破一方苔。
甫能引汝清风到,未暇招渠俗子来。
猿讶便立书案立,鹤之早避钓船回。
不妨更了岁寒计,早晚栽松兼种梅。
——洪希文《种竹》
认识一棵竹,也是认识一次自己。
东坡居士诗云“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爱竹,大概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同性。竹叶飒飒,竹影婆娑,大概在清幽的环境之中,人更容易接近自己,认识自己。
种一棵竹,不必费心捉摸,只需静心感悟。
问竹何年有,亲曾共岁寒。
昨传新笋发。扶杖绕林看。
——范德机《看东亭新笋》
今夕何夕,绕林共竹语。
问一棵竹的经历,问一片叶晨昏的的低语,或者,问一颗心所寻找的,究竟是什么?
不必纠结于答案,有些时候,过程恰是答案。如我们读一首古诗,当年的境遇不可能被复原,但我们自己的感触,也许就是我们自己的答案。
问竹,不如问心。
门对南邻竹,青青玉万竿。
虽然无地种,且得隔篱看。
露叶晴犹湿,风枝夏亦寒。
但教休翦伐,何用报平安。
——黄庚《对竹》
走过红楼的烟雨,那一畔碧水幽竹,清一色的淡,却最容易被人记住。大观园内的几处院落,再也没有一处能如潇湘馆一般,只需看过一次便清晰印入脑海之中。
庭院幽竹,清雅出尘,即使日日相对,大概也不会有厌烦的时候。水能涤尘,这清幽宁静,也许正可以洗涤人心。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
——杨万里《咏竹》
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先人,从不吝啬自己的语言。以至诗中的画意,即使千年之后愚钝的我们,也总能略看懂一二。
他们咏的是竹,也是竹所代表的信仰。
清风明月间,自然之物,更容易入自然之境。而人心所向,在这一片清明之中,则更容易被解读。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徐渭《风竹》
中国画讲究神韵,幽篁竹影,看似容易,却极难把握。
善画竹之人,一定是爱竹之人。要在浓淡之笔间凸显竹的空灵,在枝叶交错间表现竹的情致并不容易。自是只有懂竹之人,能看透竹的本质,只有爱竹之人,方能细心到观察竹的所有。
清风一榻水云边,不独柳眠竹亦眠。
束得古书来作枕,梦中熟记筼筜篇。
——李日华《竹明》
梦见一片清影,那份悠扬的神韵,摇韧的芊华,无一不使人宁静,这便是竹。竹子是清净的,也是高洁的。一竿竹的生长,不需要太多,而一竿竹的生命,却有着很多很多的可能。这一点,也许万物尽同。
古往今来,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超脱了物的存在,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令我们魂梦相牵的,除了竹子所带给我们的感触,也许还有这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幽篁独坐,弹琴长啸。这首诗每每读来,除了感怀,心中都会有一点点的艳羡。
当年的幽篁已无处可寻,而我们的追忆,却永远都会在。
时间太久,已不能分辨追忆的是诗中的那份情怀,还是诗中那份美好的意境。而心中的感念,却随着时间越来越多。
一片竹影,一棵新竹,也许经年不去的念想,其实只是这么简单,其实只有这么多。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杜甫《咏竹》
青山隐隐,水迢迢。
对于心中有所追寻的人来说,遇见一棵竹,或者遇见一片竹林,其实并无差别。重要的,是遇见那份令自己感触的心情。
雨后的清新中,寻访一棵竹,定然是件愉快的事情。
无论路途如何,这一抹雨后的绿和风中的香,已足够人忘却一切烦忧。也难怪一生忧患沉郁的杜工部,到此诗句也清丽出尘了起来。
移得霜根趁雨栽,墙阴踏破一方苔。
甫能引汝清风到,未暇招渠俗子来。
猿讶便立书案立,鹤之早避钓船回。
不妨更了岁寒计,早晚栽松兼种梅。
——洪希文《种竹》
认识一棵竹,也是认识一次自己。
东坡居士诗云“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爱竹,大概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同性。竹叶飒飒,竹影婆娑,大概在清幽的环境之中,人更容易接近自己,认识自己。
种一棵竹,不必费心捉摸,只需静心感悟。
问竹何年有,亲曾共岁寒。
昨传新笋发。扶杖绕林看。
——范德机《看东亭新笋》
今夕何夕,绕林共竹语。
问一棵竹的经历,问一片叶晨昏的的低语,或者,问一颗心所寻找的,究竟是什么?
不必纠结于答案,有些时候,过程恰是答案。如我们读一首古诗,当年的境遇不可能被复原,但我们自己的感触,也许就是我们自己的答案。
问竹,不如问心。
门对南邻竹,青青玉万竿。
虽然无地种,且得隔篱看。
露叶晴犹湿,风枝夏亦寒。
但教休翦伐,何用报平安。
——黄庚《对竹》
走过红楼的烟雨,那一畔碧水幽竹,清一色的淡,却最容易被人记住。大观园内的几处院落,再也没有一处能如潇湘馆一般,只需看过一次便清晰印入脑海之中。
庭院幽竹,清雅出尘,即使日日相对,大概也不会有厌烦的时候。水能涤尘,这清幽宁静,也许正可以洗涤人心。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
——杨万里《咏竹》
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先人,从不吝啬自己的语言。以至诗中的画意,即使千年之后愚钝的我们,也总能略看懂一二。
他们咏的是竹,也是竹所代表的信仰。
清风明月间,自然之物,更容易入自然之境。而人心所向,在这一片清明之中,则更容易被解读。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徐渭《风竹》
中国画讲究神韵,幽篁竹影,看似容易,却极难把握。
善画竹之人,一定是爱竹之人。要在浓淡之笔间凸显竹的空灵,在枝叶交错间表现竹的情致并不容易。自是只有懂竹之人,能看透竹的本质,只有爱竹之人,方能细心到观察竹的所有。
清风一榻水云边,不独柳眠竹亦眠。
束得古书来作枕,梦中熟记筼筜篇。
——李日华《竹明》
梦见一片清影,那份悠扬的神韵,摇韧的芊华,无一不使人宁静,这便是竹。竹子是清净的,也是高洁的。一竿竹的生长,不需要太多,而一竿竹的生命,却有着很多很多的可能。这一点,也许万物尽同。
古往今来,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超脱了物的存在,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令我们魂梦相牵的,除了竹子所带给我们的感触,也许还有这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在。
图文来自网络/音画制作小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