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作法:以杜甫《秋兴八首》为例 (学习笔记)

个人日记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也是一首登高思亲之作。
 
  《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这天五十六岁的杜甫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旷代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诗人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写出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腾播众口的名句。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无一虚设,表现了诗人用词造句写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无边”状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诗人沉郁、悲凉之感;“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也显示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萧萧”形容落木,“滚滚”描绘长江,专以虚字传神,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无边”句融《楚辞》“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风飒飒兮木萧萧”的语意,创造出这一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内涵深厚,音韵铿锵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登高》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王夫之《姜斋诗话》)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先看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由以上的写眼前景转入抒胸中情,写得凝练而深沉。“万里悲秋”与颔联“无边落木”相承,由落叶之景引起悲秋之情;“百年多病”与颔联的“不尽长江”相承,由岁月如江水逝去引起壮志难酬之感。此联是诗人潦倒半生的生动写照。“‘万里’,是说离家有万里之遥;‘作客’,指客居夔州;‘百年’犹言一生,又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悲秋的最重要的部分。这短短十四字中含有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真是包括了无限的感慨!我们非常佩服诗人高度的概括能力。”(肖涤非语)

  诗人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就开始携带家小由奉天先到白水,由华州往秦州。乾元二年末,达成都,后由绵州泊梓州、阆州,大历元年(766)达夔州。十余年间,诗人辗转流徒,到处作客,生活无着,备受折磨,穷愁潦倒,多病缠身。“右臂偏枯半耳聋”。(
《清明》)“牙齿半落左耳聋。”(《复明》)“卧愁病却废”。(《客居》)“眼复几时暗”(《耳聋》)。诗人耳聋、眼花、脚废,还有消渴症(糖尿病)、“病肺”,半身不遂等。试想,一位“窃比稷与契”,原想“立登要路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诗人,现在落到如此境地,又独自登台,面对苍凉萧条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把颈联的“内容补充得更具体、更深沉了。这两句诗的含意十分丰富:久客他乡,则备尝艰难,这是第一层;艰难自然愁多,是第二层;愁多势必促人衰老,是第三层;艰难、愁苦、更兼衰老,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潦倒日甚,是第四层;穷愁潦倒,需要借酒浇愁,却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这是第五层……。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好象意犹未尽。诗人把此时的情怀描述得这样细腻,给读者留下思索咀嚼的余味。”(张燕瑾《唐诗选析》

  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生艰苦追求而不遇的深沉的感喟,构成了一种雄浑、悲壮的基调。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虽然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却不是一味哀伤,而蕴含着一种壮烈的感情,读者依然能感触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

  《登高》诗“雄壮高爽”,“故世共推之”,为“古今独步之作。”清施补华评赞曰:“《登高》一首,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句‘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
《岘山说诗》)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而此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这首诗凝结着诗人壮志难酬、悲愤潦倒的喟叹,字字蕴含着愤慨,加之诗人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故句句流畅自然,如天球石琢,已臻化境,充分体现出诗人“晚节渐于诗律细”。


    





 
七律作法:以杜甫《秋兴八首》为例
(学习笔记)
戴铁杵 

     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不过,文学史所谓的唐代宋代,并不与历史的真实年代完全重合。这只不过大概言之,取其便于论述罢了。钱钟书曾这样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差别,正是在于五言律诗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筋骨思理。下面我们来看杜甫的一些典型的七言律诗,对于七言的基本句法,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维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都侧重于这样一种近乎客观的观照,而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如上文所举加着重号的这些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评论,才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紫宸殿退朝口号》)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之一)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曲江二首》之一)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

     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七言律诗中又往往用复沓回环的句法,以与五言律诗相区分: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是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

    其起承转合,也大多是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颔联、颈联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前人有把律诗分为六种章法,有分为十三种章法,有分为五十一格,还有分为二十格者。但任何一种划分方法都不可能穷尽诗法。事实上,诗法仅仅对于初学者是必要的,真正高明的诗人,最终是要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里,我们姑介绍《诗解》一书的章法分析,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介绍一下【七律的几种特殊章法】。

秋兴八首

第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此首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兴起第三联,而“巫山巫峡气萧森”则兴起第二联。章法上顶针回环,前人谓之接项格。从内容上说,前四句是就眼前景领起,第五六两句即蜀地景忆中原故园往事,结句以蜀地寒衣催刀尺、暮砧急捣托喻比兴,更加衬托出归心之迫切。

第二例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此首第一、三、六句写夔府事,二、四、五句写京华事,思今忆往,章法故为错综,前人称之为交股格。其实这种错综是有内在的逻辑的,即第二联上句写今情,下句写往事,第三联上句写往事,下句写今情,总之,在诗中要体现出今昔、虚实、人我的种种对比。

第三例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此首前四句纯是兴起,而后四句始入抒情。前四句写景,所写日日江楼坐于翠微、信宿渔人日日泛舟,清秋燕子天天飞翔,皆以见内心之孤独。而其孤独的原因,则在后四句。前后两四句,意似断而实连,名之纤腰格。

第四例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 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首诗以第一句统领第二联,第二句统领第三联,与第一首接项格大致相似,但顺序上比较平妥,不像第一首那样顶针回环,名之双蹄格。其实接项格也是一种双蹄格,只不过比双蹄格稍多了一点错综。

第五例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照朝班。

    这首诗前六句借写蓬莱仙境喻指长安旧日盛况,以王母、老子比喻皇后、皇帝。一卧沧江惊岁晚之句,则指明以上皆为梦境,而以心中所思“几回青琐照朝班”作结,所谓明知春梦无凭定,无聊还向梦中寻,才更觉诗境的沉郁。前人认为这是首联领起中间二联,然后中间二联互相照应,颔联上句照应颈联上句,颔联下句照应颈联下句,句中二联相续,故称之续腰格。我认为这首诗的章法特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前六句皆说一意,而第七句点明只是南柯一梦,笔法重大奇崛,这才是我们学这首诗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例

瞿唐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此首前人称之为首尾互换格,以为“回首”句统领以上六句。这种说法我认为也是牵强附会,不足为训。“回首”句关联的是中间二联,并不包含首联。此诗第一联以身在瞿唐峡口,而心神飞越直至长安曲江胜地,“万里风烟”句意为:长安的秋色,也正如万里以外的夔州,是风烟弥漫。中间二联写曲江胜景,追思往昔,而转折以“回首”二字,引出“秦中自古帝王州”,意为:秦中今日虽为吐蕃异族占领,但从古以来,它就是我中原帝王所有,终有一日,它会回到大唐天子的手中。此诗章法没有什么出奇,只是一般散文中会用“回首”统领中间二联,而这里却是总结而已。

【第七例】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这首诗前人谓之首尾相答格,也没有搔到痒处。这首诗的章法是前四句写昆明池旧日练水军的盛状,第五、六句写昔日汉武帝练水军的昆明池,今则逐渐淤塞,惟馀菰米、莲房这些水生植物一派狼藉。前四句写昔日,五、六句写今事,结尾二句关合自身,是说从蜀地到长安,关塞极天之高,惟飞鸟可渡,我只能作一渔翁,无所归依。

第八例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昆吾、渼陂都是长安有名的池沼。古人认为这首诗第一句起兴,第二句是诗的主要描写对象。二、三两联均是写紫阁峰与渼陂。杜甫早年曾有《渼陂行》一首,写出了盛唐气象,末联就是说我从前曾写下那么好的诗句来歌颂大唐的盛世,而今昔对比,只有白头低垂,苦苦吟望而已。这种首联上句以兴引起下句,以一事或一物一地为主,颔联、颈联言首联下句之意,尾联也关合首联第二句的手法,谓之单蹄格。

    分析以上诸作,并不是要同学们在写作时生搬硬套这种种的章法。只是希望这些分析能助于大家的阅读思考。诗无定法,只要通篇浑成就是好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好诗词,肚子里没有上千首古人的佳作,也肯定不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