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师问答【8】
个人日记
問:下面一個問題,尊敬的鍾教授,弟子妙音請問怎樣能更好的減少妄念,攝心念佛?
答: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我們念佛之所以念得很久,功夫都不能成片,就是因為妄念,不能夠攝心念佛,所以成就不了。如何能夠減少妄念,止住妄念,這樣求得一心不亂?最方便的方法,那還是要真信切願。在《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給我們的開示當中,有一段話講得好,我想把這段話念給大家,跟大家分享。「菩薩告眾曰」,這是菩薩告眾人,告訴眾人說,「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耶?」這是問他們,你們是不是憂慮,現在身被世網所纏,世間這些各種各樣的因緣,就像網一樣纏住我們,念頭也不得乾淨,這個問題跟您問的是一樣的,您問如何減少妄念攝心念佛,一樣的道理。那菩薩怎麼回答?說「我有一法,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菩薩給我們開示的最方便的方法,是如何呢?要發大心,發出個什麼心?要真正了脫生死輪迴,我這生一定要得度,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什麼樣的因緣來拉扯我,我都不可以被它拉去。這個心牢牢歸向極樂世界,發心勇猛,念念之間都不忘求生淨土,不忘見阿彌陀佛的願,心裡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見阿彌陀佛,什麼事情都沒有這樁事情重要。用這種願心、出離心,來換什麼?自己奔走利名之心。
凡是有這些念頭,歸納起來不外乎就是十六個字,我們師父上人常說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都是什麼?對這個世間染著的心放不下。順境當中偏偏就起貪愛,止都止不住,逆境當中不順心了,馬上就起瞋恨心,起跟人家對立的角鬥的心。這就是什麼?對世緣染著太深了,那就要用我們求生淨土真實的願來換這種染著的心。所以事情能夠淡一分,往生淨土才能多一分把握。這樣子雜念自自然然就淡了,就減少了,「即塵勞而覺路」了,能夠就在塵勞紛擾當中,你能歸到覺路上來了。為什麼?因為這些世俗的塵勞紛擾,它不能障礙你的那種出離心。所以這個心很重要,成就與否關鍵在於我們的願,願是真的話,你不會為世緣所動,要認識到輪迴太苦了,人生苦短,這幾十年光陰,如果不成就,那個麻煩大了,那真的是進入悲慘世界,六道輪迴太淒苦了,不能再搞了。 问:下面一個第五個問題,聽課的時候聽到老法師勸我們要早點走,但是平時基礎不紮實,很擔心自己走不了,面對災難這麼頻繁而功夫又不是很紮實,是否應該多聽經、多解、多行,把基礎打紮實,還是多念佛努力念到心淨一心不亂,兩者以哪一者為先? 答:這裡最重要的就是紮根,就是剛才我們講的,三個根要認真的、細緻的來學習。《弟子規》從頭到尾細細的聽,聽了以後自己做一個懺悔日記,我們現在在實際禪寺華嚴講堂的學員班,都是每天進行懺悔。我們有一份懺悔的表格,等遲一、二天我們可以把它掛到網上,給願意一起學習懺悔法門的同修來參考。這份表格是師父上人親自鑑定過的。一個方面是懺悔自己的一天所犯的過失;另外一個方面是讚歎,讚歎別人、周遭的人他們的優點,他們的長處,我要向他們學習。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我們在學習「懺悔業障」,學習「稱讚如來」。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我們就落實印祖的這一句開示,腳踏實地的下這個功夫,就會有功夫得力的,很快的。聽經和念佛應該同時進行,解行並重,解幫助我們行門,行又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解的境界,相輔相成,所以應該兼有。 問:第三個問題,關於拜佛數量的問題。不同年齡體質的同修,一般每天拜佛數量多少為宜? 答:這個不一定,看年齡和體質。如果是人年輕有體力,一天能夠拜上三百拜,這是最好的。師父上人過去在年輕的時候,一天拜八百拜。我們曾經到過長春百國興隆寺,拜會過常慧老法師。常慧老法師是一天拜三千拜,那真的是消業障。如果是體質身體條件稍微弱一些,可以酌量的減少。每天能夠拜拜佛,這真正是對身體也有好處,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清淨心、恭敬心、謙卑心拜出來。這種心拜出來以後,就叫消業障。過去心不清淨,心裡會傲慢,對人不恭敬,通過拜佛把這些習氣拜掉,那就是消業障。 問:下面一個問題,這是她的第四個問題。弟子之前在道場念佛感覺很好,但是今年一月份再去道場念佛時突然心生惡念。從那時起,在念佛誦經以及日常生活中,隨時隨時都有可能生起惡念,並且瞋恚心日重,心裡明知這樣是在造作地獄業,還是稍不順心就要發火。這是弟子根性惡劣,還是有冤親債主障難,如何方能化解? 答:從您的這個事蹟來看,估計可能就是冤親債主在障難,也很有可能就是您自己墮的嬰靈在障難。在這種情況的時候更要生起慚愧、恐懼,祈求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幫助你解冤釋結,化解冤親債主的怨恨,希望佛光注照,以慈悲光、歡喜光、解脫光讓你們都能得到解脫。念念都要求生淨土,知道在這個五濁惡世裡面不可能不造業。多待一天,就多造一天的業,多受一天的苦,要生起出離心,知道苦海無邊,現在要回頭是岸。在念佛的時候,如果生起惡念,自己要覺察,知道自己已經生起惡念了,不能隨順惡念;要隨著自己念佛的佛號把心安住下來,所以心要住在佛號上,集中在這一句名號上,不要想那些惡念。惡念生起了就由它去,不管它。平時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一定要克制,要常常念佛。古人告訴我們:珠不離手,佛不離口。一有空就念佛,知道如果這一念忘記了佛號,可能這一念就在造作地獄的重業。所以《三時繫念》裡面開示說得好:「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稍一不留心,佛號斷掉了,那些惡業就起現行。所以怎麼敢斷佛號,連吃飯、睡覺心裡都不敢停。有這種戰兢惕勵的景象,這個功夫就得力了。所以真正生起大慚愧心、大怖畏心,恐懼害怕輪迴之苦,這個求生西方的心就自然懇切了。 問:下面第六個問題,沒有接受佛陀教育前,弟子曾在多個公司打工,常會盜用一些公物,如撥打私人電話,將紙筆等物品以及自己認為對自己今後工作發展有用的一些資料拿回家裡來。同時,為了在求職時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弟子在製作簡歷時,會虛假的延長自己在某單位工作的年限,並略去工作時間不長的工作經歷,使自己的工作經歷看起來連貫、持續。尤其是在弟子生病前服務的公司,在弟子住院後公司總裁和員工都為弟子募捐,並且至今一直在無償的為弟子交納各類用工保險費用,弟子深深感恩。在讀閱蔡老師講解的《弟子規與佛法修行》後,負罪感日增,對於這些惡劣的盜竊、欺騙行徑,和因此為這些公司造成的損失,弟子深感愧疚,也深懼因果,但不知如何彌補挽救才如法。如果弟子用自己的兼職收入,以這些公司的名義供養道場,並寫明緣由,做為對盜用公物的補償,不知是否如法? 答: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過失,這叫開悟;把過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我們真正的懺悔是後不再造。真正把過去這些不好的行為改掉,把那個不良的心態改了,以後,要以純淨純善的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業障就消掉了。所以,不要把這個罪業放在心裡折磨自己。負罪感日增,這不是懺悔業障,這是加重罪業。過去是身體造作罪業,現在是還把罪業放在心裡老是想,意業上又造,重複的造業,業是愈來愈重。所以怎麼做?當下明白覺悟了,當下改過自新,後不再造,罪業就不去想它了。一心只想著念佛,一心只想行善,這叫真懺悔。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自己覺得有愧於公司,可以把自己的過去所犯的這些過失,寫下來寫一封信,寄給公司的總裁,向他發露懺悔,這一懺悔,業障就消掉了。也不要怕他指責我,也不要怕公司會譏笑我,甚至會毀辱我。他愈這麼毀辱我、譏笑我,更把我的業障消掉,不是這麼做業障消不了。所以,希望別人批評我,希望別人辱罵我,我的名聲差,沒關係,我甘願承受,這個業障就消掉了。 所以以真誠的心寫一封信,向公司領導求懺悔,表達自己從今以後再不造偷盜的行為,向他們立這個誓言,發露、懺悔、改過。我想他們會同情你的,不僅同情你,而且會佩服你。人能夠知恥,這是勇。孔子說的「知恥近乎勇」。人能夠改過,這叫英雄。所以這種彌補、挽救的方法,可以就這樣子發露。如果公司要追回我的損失,那也甘願承受。因為他要追回,證明自己欠了他的,他不願意原諒我,那我也還他。因為這一世如果不還,來世要還得更多。所以不要怕承當。那怎麼做?自己如果沒有能力還,還是要求佛力加持,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的是我這世上唯一的救主,離開了他自己一無所能。用那種悲切的心、哀痛的心懇請佛菩薩加持,感得佛菩薩慈悲加佑。佛菩薩大慈大悲,看見一個苦海的眾生想回頭,求救,一定去救他的,感應會不可思議。 問:下面您的這個問題是,請問是不是只有真正有把握往生了,才能算是有了保證,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只要想真正的成就,只有拼此一生盡早往生,只有保證自己能往生了,也才能夠真正的有能力度眾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請慈悲開示。 答:開示不敢當。您的第一個小問,是不是只有真正有把握往生,才算是有保證了,那當然是,有把握往生那就是有保證了。保證我們這一生了脫生死,出離六道輪迴。那什麼樣子的狀況才能稱為有把握往生,這個我們要仔細的去了解。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當中給我們說明,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之高下,全憑念佛功夫之淺深,這就說明了什麼是往生的條件。往生條件就是信願,真信切願,求生淨土,真有這個心,住生才有把握。 真信,信什麼?現在我們實際禪寺,師父上人正在啟建百七護國息災法會,三時繫念法會,每天打一堂「三時繫念」,打一百個七,就是七百天,由悟道法師親自主持,做繫念和尚。繫念法事當中,中峰國師在第一時末後,懺悔完了有一段開示,把淨土修學的法要給我們說明白了,淨土的教學就是注重在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什麼叫信?信就是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信我等皆有往生之分。這樣的信,也就是真正信有極樂世界,那是真的有,不是編造的,不是神話,確確實實經上講的,離我們娑婆世界西方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有是真有,經上講的絕無虛言,絕無戲言。也相信阿彌陀佛在因地上作法藏比丘的時候發了四十八願廣度眾生,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接引法界眾生往生淨土,只要我們真信切願必蒙佛接引。所以也信我們有往生的條件,「往生之分」就是我們有資格,有條件往生。在事相上說,要信這些,信這三個方面。 事後頭還有個理,有事必有理,理是什麼?要信唯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娑婆世界也好,西方極樂世界也好,統統都是我們這個心所現的,識所變的,心和識,它是一個不是兩個。悟的諸佛菩薩他是用心,這是真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是極樂世界。迷的人,像我們這些凡夫,真心不起作用,或者說它的作用被扭曲了,所以我們不懂得用真心,只是用妄識。用妄識就把外面的境界給變了,外面是一真法界,結果被我們妄識變成六道輪迴了,這妄識是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師父上人常常用這三片的玻璃片,來給我們演示。這個三片你看,紅色的代表執著,藍色的代表分別,黃色的代表妄想,這都是妄識。識裡頭才有妄想、分別、執著,真心裡面沒有。而且這些本來沒有,所謂「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不覺本來沒有,本有的是我們的真心。那我們現在有了這三樣東西,就把外面境界相的色彩統統扭曲了。它把外面的境界變了顏色,所以我們看到的完全是變了色的境界。外面是一真法界,可是變了色以後,我們看到的是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就在六道輪迴當中受苦,受苦都是在我們自己的妄識裡頭受的。外面的境界有沒有真的改變?沒有!外面還是一真法界。諸佛菩薩看到的是一真法界,那我們,就是我一個人被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給騙了,一真法界被它扭曲成變了色的境界,那就是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受苦受得很冤枉,現在把它放下就行。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看到眼前六道輪迴原來就是一真法界。六道輪迴和一真法界和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迷的人看的是六道輪迴,悟的人看的是一真法界。我們要相信這個理,都是自己這一顆心所變現的。現在我們要念佛,怎麼個念法,就是把這句佛號提起來,把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用一句佛號取代了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心專注在佛號上,這叫淨念相繼,這境界就轉了。真正淨念相繼,眼前六道輪迴就變成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相就相續了,為什麼?極樂世界是我們淨念所變現出來的相。所以淨念能夠相續,極樂世界就能相續。所以究竟非從外得,不是心外求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我們把這個道理和事實搞清楚了,真相信了就信了,然後在這真信當中發願,我現在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願意回歸到我本有的家鄉。願意去成佛,把我的本覺找回來,把不覺放下,我真願意這麼做。所以發願求生淨土,放下這個娑婆世界,放下這個六道輪迴,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那肯定念佛精進勇猛,所以他就肯定有把握往生。這跟阿彌陀佛願就相應。阿彌陀佛絕無虛言,有願必定實現,必定是履行他的諾言,所以他必定在我們臨終的時候來接引我們。所以這樣子,這叫做有把握往生。如果我們對這個世間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那證明我們信願都不足,還不肯去往生,還迷戀這個娑婆世界的這些東西,那信願都不足,就沒有把握,就往生不了。因此要保證自己往生,那真的說要拼此一生,拼也不是做意的、發狠的,不是,就是放下,放下這個世間所謂娑婆活計。跟極樂世界不相干的,心裡絲毫的沾染都沒有,一切就隨順,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沒有那些分別執著,心上真放下。心上放下不是說事上也放下,不一定,事上可以做,事上不妨礙,不能讓自己的心對這個娑婆世界的東西迷戀,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放下。真放得下的,他的生活也很自在,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有事來就辦事,事去了就放下,反正一天到晚,只想一樁事就是求生淨土,你看這個人他肯定保證往生。這是無量劫來的大事,真的要重視,要把它當作第一重要的事情來辦。 問:尊敬的鍾博士您好!(他有好幾個小問題。)第一個小問題,關於日常生活中念佛不間斷的問題:a小問,日常生活中的妄想指哪些妄?如何鑒定?不動心的「心」是指哪些心?如何鑒定?怎樣才叫不起? 答:這是講到不起妄想。日常生活中的妄想指哪些妄?說一句真實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東西都是妄,沒有真實的,都是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出來的。所以凡所有想皆是妄想。你就知道了,只要起心動念,那就叫妄想。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回歸真實了,這樣子我們就好鑒定。所以要念佛,不念佛的時候一定在打妄想。在念頭裡面他肯定就會起心動念,他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叫無明。無明其實也是屬於妄想,這是習氣,他也不能見的真實。唯有什麼?念佛。我們凡夫念這句佛號,佛號本身這一句話我們叫「執持名號」。那我們既然說「執持」,「執」是執著,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來持這句名號,這名號也是執著,它也是分別,也是妄想。但是淨土法門的妙就妙在就用這一句的執著,一句的分別,一句妄想,用一取代一切。把你其他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打掉,這個方法高明。為什麼?凡夫他可以用的上。凡夫你讓他不起妄想、分別、執著不可能的,他肯定起的,不是落入妄想,就落入無明。所以世尊慈悲,傳授我們念佛法門,就是讓我們用一句佛號代替所有的妄想、分別、執著,然後念到最後佛號這句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不二,這時候那就是大徹大悟了。入「理一心不亂」,那個狀態才真正叫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才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了。所以不起心的「心」就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這些統統要放下。從哪裡放起?先從惡念放起,斷惡修善,惡念是最嚴重的執著,把這最嚴重的執著先放下,然後把善的執著也要放下。著相修善也不行,那是得人天福報,出不了輪迴。把善的執著也放下了,執著沒有了,這個時候才能夠出六道輪迴。頭一個,我執要放下。如果還有說我在做善事,有這個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具足。所以你就想想從這裡開始下手。怎麼樣叫不起,我們凡夫做不到,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唯有靠念佛法門。剛才說的,用一,一句佛號代替一切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的方便法門。 問:老法師在講經中提到的那位已往生的甘老太太,她老人家是怎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是不是因為沒有了起心動念,才達到了念佛不間斷的? 答:她怎麼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的?就是因為她就決志求生淨土了,其他的事情發生,任何人、任何事她真的就不動心,她可以放得下。她心目中就有一個願望: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心裡就這一樁事,其他事都放下了,這樣子她真的對我們的俗世當中所有的東西都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念佛就不間斷了。所以真正你能夠放得下,你看破世間放得下,你念佛就能相續,求生淨土的心相續不斷。到臨終的時候當然必定往生。她沒有斷過。所以念佛幫助我們放下,放下又幫助我們念佛。念佛的時候要專注,平時要聽經,聽經明理。能看破世間,世間真的宛如一場戲劇,無有真實。把這個世間的事情能夠多放下一分,往生西方才多一分把握。 問: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想不起心、不動念,不然就覺得這以後的生活怎麼過?還是生命中有多少就享用多少?是不是這樣做就會少造業? 答: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連這些問題都沒有了。他自自然然生活當中就隨緣過,他怎麼會想這麼多,問這麼多?所以生活它自有我們的福報,真正有福報的人他不用去想,他生活也過的很好。這想也想不來的,這是福報問題,過去生中修的,這生所享用的,完全是自己前生所修的和今生所修的。所以何必去起心動念?這個道理了凡先生都懂。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你看,他在年輕的時候,孔先生就給他算了命,算得很準。該考多少名,這個功名考試考第幾名,拿了秀才以後,上不了舉人,上不了進士。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小官,吃多少俸祿。真的,他的生活完全按照孔先生所算定的那樣去走,沒有絲毫差錯。所以他後來也心安了,知道想這麼多,考慮這麼多,沒用。「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也能夠做到暫時的不起心、不動念了。你看他在雲谷禪師那個禪堂裡面,跟禪師對坐三日,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夫哪裡來的?就是因為他能看得破了,知道想也沒用,何必去想?所以不想確實就不造業,完全是按照他自己命中的福報來享用的。所以我們師父上人說,了凡先生是標準凡夫。為什麼是標準凡夫?因為他既不造善,也不造惡,完全是受他的命運所支配,這樣確實也很難得了。這種人如果念佛求生淨土是很有把握的。因為他心清淨,他懂得隨緣過。真是古德說的「隨緣消舊業,再莫造新殃」。下面第二個小問題。 問:預知時至往生的,是不是品位不一樣? 答: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憑念佛之淺深」,所以只要有真信、切願決定往生。品位高下,看我們的功夫。如果功夫高,所謂高就是你放下的多。放下了見思煩惱,這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這就入方便有餘土。放下了塵沙煩惱,無明也破一分,那就入實報莊嚴土了。所以品位,四土裡面都有九品,全在你放下功夫的淺深。放下的功夫也就是你念佛的功夫。這裡講的功夫不是說念佛多少,如果一天念個十萬,但是還是有很多放不下,那個功夫很淺。所以佛號的多少不代表功夫的淺深。能夠預知時至往生的這個功夫已經是相當不錯了,他這個念佛品位不會在中下品,即使是凡聖同居土那也是上品往生。 問:末學有問題請老師指導,末學的業障很重,所以想萬緣放下,求生淨土,不理世間之事,除了家人以外不與外界接觸,厭倦了這個世間,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請問老師我只誦《阿彌陀經》,專聽《阿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唯讀《弟子規》,不看《弟子規》光碟,請問這樣修如法?請問我專聽《阿彌陀經》,每日還聽老法師新講的《華嚴經》,請問這樣是否夾雜?聽經的時候可以念佛嗎? 答:這幾個問題,首先你說只讀《阿彌陀經》,專聽《阿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心專是很好,但是我們聽經聞法真要明白道理。真正你要往生,要發起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就是師父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真誠裡面沒有虛偽;清淨裡面沒有染污;平等裡頭心就沒有高下,沒有人我是非;正覺裡面沒有愚痴,能看得破,能放得下;慈悲裡頭絕對沒有自私自利,絕對不會厭煩世間任何一個眾生,對任何眾生都是一股純正的愛心,絕對不會厭棄、討厭,跟眾生起對立、起矛盾、起衝突。這個心發起來了,能夠專心聽經念佛念經,這屬於「一向專念」,但是「一向專念」前面有發菩提心,往生條件是這兩條。只有一條,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這不能往生。菩提心如何發得起來?這要有基礎。所以師父上人現在勸導我們落實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菩提心的基礎。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瞭,明瞭之後要落實到生活。《弟子規》我們讀是讀了,可是有沒有變成自己的生活?有沒有孝順父母?《弟子規》「入則孝」有做到嗎?「出則悌」,「悌」是恭敬,敬順尊長。我們對人有沒有恭敬心?有沒有孝順心?生活工作能不能做到「謹」?做人,能不能做到「信」?能不能做到「泛愛眾」?這些我們每天要反省檢點。真正做到了,這屬於《阿彌陀經》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字,最起碼的。《弟子規》都沒做到,怎麼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怎麼能往生?我們要檢點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到?其實很簡單,你看看自己人際關係,會不會大家都會喜歡你,會尊重你,愛戴你。真正把《弟子規》落實的人,他就會有這種效果,人際關係會很和諧的。你真正自己有德行的,大家會尊重你的。再檢查一下自己內心當中還有沒有惡念,貪瞋痴這些惡念,一檢驗你就曉得,我夠不夠資格往生?所以如果這些做不到,還是要聽《弟子規》光碟,還是要聽《感應篇》,還是要聽《十善業》,聽最重要是明白道理之後要去做,真正斷惡修善。《華嚴經》這是幫助我們擴大心量,真正對往生淨土的理更加透徹,這是可以來聽,也不必從頭到尾來聽,可以聽其中的一品,這也是很好的。譬如說《淨行品》,《淨行品》講菩薩日常的修為,日常的起居飲食生活,如何發菩提心,這是很好的一品。這些只要是專聽老法師的,不算是夾雜。聽經的時候可以念佛嗎?還是奉勸您,聽經的時候就認真的聽經,專注聽經,佛號暫時放下。念佛的時候就專注念佛,這樣就好。一邊聽經,一邊念佛,經也沒聽好,佛也沒念好。所以這個僅供參考。 問:這裡一位同修的提問是說,弟子眾等六根總是往外跑,很難回到一心去念佛。大家都想了生死,但是遇到善惡境界就很難過去。末學很慚愧,在幹活時,怎麼能保持心如如不動,在一句佛號上? 答:您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們念佛之所以不能夠成功,不能夠念得功夫成片,原因就是夾雜。覺明妙行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的祕訣在於九個字,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那我們如果這九個字做不到,念佛功夫一定不能夠成就。 我們凡夫業障習氣很重。什麼業障習氣?就是妄念。這妄念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甚至還有貪瞋痴慢。遇到善的境界,順著自己的意思,就會起貪心。遇到不順心的境界就會生瞋恚,所以在境界上起了這些迷惑,造作貪瞋痴慢。我們現在學佛了,要明瞭這樁事實,這是輪迴的根本。我們生生世世在輪迴當中之所以不能出離,就是在這個善惡境界上面動心。我們現在用念佛的方法,把這些妄念平復掉。當這個心動的時候,不管它是善念還是惡念,只要心動了,馬上要覺察。覺察以後,立即提起佛號,用佛號來替換掉那些妄念。所以我們要多聽經,了解事實真相,明瞭一切境界都是虛幻不實的。真的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把這個境界著實了,還執著它真有,那麼難免會動心。所以學教理的好處在於幫助我們看破,真的要像蓮池大師說的,「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人生就是如夢、如戲,到頭是一場空。你想執著的,執著不來,什麼都得不到,幻夢一場,所以為什麼不放下!把這個事實真相看破了以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功。用功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在起心動念的時候當下覺察,當下用佛號來替代。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不起來,不可能的,為什麼?我們凡夫習氣太重,起妄念不是這一生才養成的習慣,是生生世世養成的習慣。現在我們要練,就用這一句萬德洪名來降伏妄念。 末學自己本人也是妄念很多,但是我們現在明瞭了,至少聽經聽了那麼多年,知道要看破,真的人生如夢一場空,什麼都帶不去,所以什麼都要放下。那麼妄念起來的時候,只要一覺察到,立即提起佛號。什麼時候覺察,就什麼時候提起佛號。平時做功課念佛的時候,最好每天有定課,念這句佛號。關鍵在於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自己念佛,也要聽得清清楚楚,聽到心裡去,心裡這句佛號也是要清清楚楚。有妄念馬上拉回來,只要聽不到自己念佛的時候,那就是自己在打妄想的時候。所以佛號要在耳裡聽得清楚,心裡念得分明。久而久之,這心就能清淨了。清淨之後,表現在於日常生活,各種境界現前的時候,心就比較定一點了,這就是進步了。所以知道有這些妄念也不要害怕,知道這是習氣,慢慢的去把它放下。只要咬緊牙根,每天精進不懈怠,日久天長,你的功夫一定會得力的。 問:下面第二個問題,為何大家在念佛堂能保持一心念佛,但是出了念佛堂我就提不起佛號,怎麼樣才可以在任何環境當中還能保持心地清淨,如同在念佛堂? 答:這就是剛才我們說到的,平時聽經很重要。聽經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肯放得下。人為什麼會有妄念,為什麼佛號提不起來?就是因為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太重,迷在這個境界上回不過頭來,所以佛號也就提不起來了。所以平時要常常去觀想,人生如夢一場空,這些境界都是夢境。假如你已經醒了之後,你想想昨天晚上的這個夢境,你還會起心動念要去研究它,要去貪念它,或者跟它生氣嗎?不會了,因為你已經醒了,你知道那個是夢境,那是假的。只是自己莞爾一笑,何苦來?當下就放下了。所以放下的愈多,心地就愈清淨,佛號幫助我們提起正念。所以佛號一念的時候,你就立即醒悟到,這一切境界都是夢幻泡影。唯有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最真實,唯有它能夠幫助我們了脫生死輪迴,能從這個長夜大夢當中甦醒過來。所以念這一句佛號那種真誠的心,那種懇切的心,就出來了。聲聲佛號喚醒自己,喚醒我這一個夢中人。 然後每天斷惡修善,知道不斷惡修善,不把這些習氣斷除,心總是清淨不下來,佛號這個感應總是得不到,所以要除自己的習氣。心地真正清淨了,佛就能現前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是「必定見佛」。願心很懇切,對世間絕對沒有迷戀,只一個心願,就是求生淨土。在這個現實生活中,就隨緣過就好了。在念佛堂裡,殊勝的地方,就在於大家齊心念佛,這個磁場好。它有這個念佛清淨的氛圍,所以你在這裡面自然能夠感受到清淨,有法喜。在念佛堂裡面學會念佛之後,每天回家裡還是要保持這種功夫。每天的定課最好把它定下來,不能夠缺少。如果能夠哪一天,能做到念佛堂裡跟念佛堂外這心都是那麼清淨,那你就成功了。 問:第二個小問題。有一個小鳥馬上就要死了,這時候什麼吃的也找不到,但牠身邊有個小蟲,只要拿給牠,就可以救了牠,問該如何做? 答:這時您確實處在兩難的境界裡頭,你是救這個小鳥,還是救這個小蟲?都是生命!你為了救小鳥,沒有別的吃了,只能拿小蟲給牠吃,那你是殺生,為了救小鳥殺一條命。你不拿小蟲給牠,小鳥又死掉。那怎麼做?如果是我,我就合掌對著這只臨終的小鳥念佛,我不忍拿小蟲去給牠吃。為什麼?給牠吃小蟲,不僅害了小蟲,而且害了小鳥。在牠臨終的時候牠還要造殺業,這是害兩條命!我不忍心這麼做。我不給牠吃,我給牠念佛,給牠打三皈依,我又救了小蟲,又度了小鳥,救兩條命。假如這個小鳥有善根的,過去生中牠聞過佛法,念過佛的,可能這時候我給牠一念佛,打完三皈念佛之後,可能我的真誠心能夠觸動牠宿世的善根,說不定牠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了。那可就不得了,牠往生極樂世界就作佛了!你就成就一尊佛!那小鳥能不能往生?能。你看,古人歷代的都記載的畜生道往生的很多。專門有一本書叫做《物猶如此》,就是專門講,動物念佛往生的。我以前在美國德州大學裡教書,我和我母親常常在外面散散步。那有時候颳風下雨,會見到一些海鷗,或者是小鳥,會被風雨打落在地上,奄奄一息。這時候我們會把牠輕輕的捧回來,放在家裡面。曾經有一隻海鷗,牠就是被風雨打傷了,掉在地上,翅膀都折斷了,看到很痛苦,奄奄一息,就把牠抱回家裡,給牠念佛,給牠打三皈依,代牠懺悔,我們頂禮,幫牠懺悔業障。結果,念佛念了三天。牠這三天當中慢慢身體都恢復,原來翅膀都扭折了,後來恢復了正常,而且牠自己居然能夠拜佛,兩個翅膀張開,那個頭會這麼樣子磕頭,向著佛像磕頭,我們就這個念佛機二十四小時這麼放著。一有時間就念佛。結果,三天之後,牠站著走了,兩個翅膀撐在地上,這個兩腿這麼站立,站著走的。那我們想到,即使牠不往生極樂世界,也必定是往生善道。所以,其實動物好度。為什麼?牠聽話。牠沒那麼多妄想,沒那麼多執著,好度。 問:下面第二個問題,佛七有幾種類別?聽人說有精進佛七和一般佛七,他們的區別是什麼?精進佛七是否七天七夜不准睡眠,打佛七具備什麼條件?是隨便組織起來就可以打佛七嗎?打佛七的好處是什麼?某個道場在打佛七期間,不只一位居士念佛時發出怪調,而且有的居士還想往外跑,還有的居士想把年紀大的從窗戶那裡全部扔出去,這些現象怎麼解釋?請您慈悲解答。 答:念佛、組織佛七,確實要有一位懂得佛法,懂得修行的領眾他來帶領,不可以隨便組織。隨便組織,萬一念佛的人出了狀況,我們說走火入魔,這就很麻煩。所以精進佛七和一般佛七它的區別在於,精進佛七是很精進的,最精進的佛七是不睡覺的,那是完全按照《阿彌陀經》的教導「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求什麽?一心不亂,那真精進,念佛號七天七夜都不中斷,這是最精進的佛七。但是現在人受不了,沒有幾個人能夠這麽樣子打這個精進佛七,這種佛七講究的是「剋期取證」。證什麼?證得一心不亂。最低限度,功夫成片,再往上是事一心不亂,再往上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就是相當於禪宗的明心見性的果位,那是法身大士,七天成就,所以這種勇猛精進。那麼這種人必須他的教理要很明了。他教理如果不是很明白、不透徹,產生狀況他自己不懂得克服,這就是麻煩,會出魔障。一般來講,我們說精進佛七,大概是像印祖所說的九支香一天,九支香大約是多少?大概是十四、五個小時,一天念佛十四、五個小時,這就算比較精進的了,也是可以睡眠,可以用餐。一般佛七是六支香,一支香一個半小時,六支香就是九個小時念佛,一天,這是一般佛七。還有些是結緣性的佛七,那是比較更方便一些了,沒有九個小時,可能有五、六個小時就不錯了,這是結緣性的佛七。打佛七具備的條件,特別是精進佛七,剛才我講的,一定要教理清楚,這個人他很明瞭,打佛七的目的就是求證得一心不亂,他教理都通達了,現在就是要求剋期取證。人不用很多,一兩個人都可以,沒有人自己一個人打也可以。那是什麼?他真正教理通達了。我記得以前黃念祖老居士曾經說過,他就一生只打過一個佛七,但這個是精進佛七。跟誰打呢?跟夏蓮居老居士一起,好像還有一位,三個人,就在家裡面打佛七,這三個人都是教理通達的,夏蓮居老居士那是佛菩薩再來的。這樣子打這個佛七,他真的是剋期取證,他這七天下來真的是念到一心不亂。所以如果是一般性的佛七,建議可以加每天兩個小時到六個小時的聽經,這是我們師父上人提倡的。所以印祖當年提倡的不到二十人的小道場,每天的功課就是打佛七一樣,可以不聽經。但是那個時候的人不聽經可以,因為他們的根基很厚,煩惱很輕,他不聽經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現在的人不行,現在人要聽經。所以師父上人提倡,一半時間聽經,一半時間念佛,解行並重,這樣佛七下來效果會很好。 所以不是隨便組織佛七的,一起打佛七的要什麼呢?志同道合的同修,他們是真正求生極樂世界的,不是隨便玩玩的,那個不行。打佛七的好處,剛才已經說了,就是為了剋期取證,希望我們念到至少是功夫成片,是要有這麼一個專修的時間。哪怕是平時教理很清楚的,真正要有一段時間去練習,把自己所學的去力行、去體證,這樣子我們所學的真正變成我們的受用。就像蕅益大師講的,如果我們真正念到一心不亂,就不會退轉了。妄想、執著這些煩惱習氣它不會起現行了。所以就是像有人比喻說,把水要燒開。這個水如果是自來水,你得燒開了它才叫開水,你喝了就比較衛生; 如果沒燒開的水,那還不能叫開水。所以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不能得力,就是什麼?那水老燒不開。燒個一天、兩天,熱了,熱了還沒開,又把火熄掉了。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又燒,燒熱了還沒開,又關掉了,水老不開,一心不亂老得不到。佛七的目的就是把這水燒開,燒開了以後即使以後涼下來了,也能叫涼開水,那還是開水,都是可以喝。所以一心不亂成就了以後,你真的念佛往生淨土你有把握,佛七的目的就在這裡。 關於出現狀況的這些現象,像往外跑、發出怪調,或者有人甚至起這些惡念,要把年紀大的同修扔出窗外,這些都是出現問題了。這個時候主七的人要趕緊做安排,把這些出狀況的人調離,讓他恢復正常,給他開導,甚至給他讀經消業障,可能是有冤親債主附身等等,都要去跟他這些冤親債主溝通、迴向,代他懺悔等等,要做這些安排。所以最好是每天有聽經,不聽經,念佛的時候他還是在打妄想,打妄想的時候就會招惹這些問題。 問:第三個問題,念佛的功夫是否得力及往生是否有把握,與發露懺悔和落實「三根」有直接關係嗎? 答:有直接關係。我們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往生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把握?連一點消息都沒有,反省一下原因,確實是自己的這三個根沒做好。《阿彌陀經》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這個善的標準能不能夠符合?那麼這個善的標準是什麼?《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三福就是善的標準。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福;第三福是大乘福。如果我們人天福的標準都達不到,那麼怎麼能成為「善男子、善女人」?人天福你看,「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 《弟子規》講什麼?就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倫理道德教育。《太上感應篇》教什麼?教「慈心不殺」。你看《太上感應篇》裡面前後,前面講的是善法,「夫心取於善」,這個善,它前面有講到「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一段講的是善法。後面一大段篇幅很長,講的是惡法,「苟或非義而動,悖理而行」到後面,前面一段講慈心,後面一大段是講不殺,「慈心不殺」。造惡為什麼叫做殺?造惡是殺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太上感應篇》講什麼?講「慈心不殺」,慈心就是孔子講的「仁」;基督教裡講的「愛」;佛家講的「慈悲」。所以《太上感應篇》教導我們慈悲,教導不可以傷害自己的慈悲心,不可以殺害自己的法身慧命,講注重在因果教育。《十善業道經》就是講的修十善業。所以第一福這是基礎的基礎,如果我們這個都沒有落實的話,那麼「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名號我們就沒分,那就不能往生,所以當然有直接關係。果然真正做到了這三個根,那麼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你可以生凡聖同居土,這個有把握的。所以為什麼我們師父上人這麼重視落實三個根,道理在這裡。這跟淨土沒有任何的違背,是相輔相成的。 你看淨土宗講究的正助雙修,正行助行。正行是什麼?念佛、執持名號這就是正行。當然這個執持名號是有信有願,信願持名這是正行,不能光念佛沒有信願助修呢?助修就是斷惡修善,也就是紮這三個根。所以光有正行,沒有助行不行,你得有個輔助的,它幫助你念佛。那麼光有助行,沒有正行也不行。你三個根落實的很圓滿,但是你不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麼你也生不了淨土,你只能夠積累來生人天福報,所以這個關係我們要明瞭。 問:底下第四個問題,如果不落實三根及發露懺悔,只念佛能往生嗎? 答:如果三根都不落實,當然念佛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彌陀經》裡講得很清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第一開把就說「善男子、善女人」,它的標準在哪裡?落實三個根,這是最起碼的。 問:他的問題,第一個,淨空老恩師一再教導我們,念佛時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請問如何理解不間斷?譬如夜間睡了以後,如何做到不間斷? 答:這個念佛念到不間斷那是功夫純熟。真正功夫成熟的,他真的晚上睡覺也會念佛,夢中也能念佛,這個我們也看到、聽到過這些例子。這有一位居士在這個道場裡面念佛的,他們一起打佛七,結果大家在一個寮房裡面,晚上睡覺,到了深更半夜,突然大家就被人的念佛聲吵醒了,打開燈一看原來有一個居士躺在那個床上在念佛,一推他,他就驚醒了,原來他是在睡夢當中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大聲的念,結果大家就跟他講說,你晚上不要念這麼大聲,吵著大家休息。那個人也道歉,不好意思,大家熄燈又睡覺了。結果睡了不多久那個人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大聲的念起來了,大家又把他叫醒了,他說我也沒辦法,怎麼就到晚上不控制了,這個佛號就不斷的汩出來了。這是他的那個功夫很熟了,念到你看他那個自己不用著意,他的佛號就不間斷,這種可以說是如果不是功夫成片,也是近似於功夫成片的這個境界。 功夫成片是真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沒有雜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沒有間斷。有功夫成片的這個境界,那往生決定有把握,而且他的品位也很高。他如果沒有能夠斷惑,生凡聖同居土那是上品,能夠這樣念法的,所以這個總在自己下工夫。為什麼我們妄想不中斷,為什麼我們的佛號偏偏間斷?那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我們的妄念,有妄念是不覺。這個妄念本無,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的為什麼竟然現在還居然不間斷,這是什麼?你這個妄念功夫工夫成熟了!無始劫來你這個妄念打得太習慣了,停不下來了,這是一種慣性的力量。那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情況,回頭念佛,起心念佛這叫始覺。始覺回歸本覺,本覺是本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德號,蕅益大師就講,這就是自性的德號,這萬德洪名。所以你念佛就是念本覺,所以我們要讓這個本覺的德號不要間斷。本覺本有,我們當然可以做到佛號不間斷,我們要有信心,就是下功夫而已,「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沒有說不可能達到的,一定能達到!所以每天念,念習慣了,有了功力了,自然就能夠得到。 問:下面第四個問題,老實人不分別,不執著,問他世出世法,他什麼也不懂,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能成就,是什麼道理?他不明理,一定會做錯事,為什麼還能成就? 答:老實人他就是沒有分別執著,他雖然看起來對世間、出世間法都不懂,沒有文化,一個大字都不認得,但是他心裡目標很明確,他就這一生要求生淨土,其他統統都能放得下,他念這一句佛號就一定能成就,為什麼?因為心清淨。心淨則國土淨,往生淨土是念佛念到心清淨。他心清淨了,他就不會去做錯事,為什麼?因為他妄想分別執著少,他看問題看得清楚,他腦子裡不糊塗,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讓他講道理他講不出來,可是他就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心裡沒有疑問,這是老實人。你再用這個古聖先賢的這些教誨來對照他,你用《弟子規》去對照他,你用《太上感應篇》去對照他,你用《十善業道經》去對照他,他統統都做到,這些人是老實人。他真正謙虛恭敬,他有孝敬心,他尊師重道,他明白因果,所以這種人決定能夠往生。這些老實人我們不容易學。古人講愚不可及,愚是看上去愚,實際上是大智若愚,這種人老實很難學。我們怎樣學老實?要明白道理。我們問題很多,那怎麼辦?就得要聽經,就要深入經藏,把道理統統搞懂了,就沒有疑惑,這個時候,心就老實了。 問:下面一個問題:請教鍾教授慈悲賜教(這不敢當,我們共同討論),我每天有兩小時時間修學,既想聽經又想繞佛、拜佛、打坐,又想誦經,時間應如何安排? 答:你想的也真不少,兩個小時你想聽經、繞佛、拜佛、打坐、誦經,項目還很多。要知道修行的綱領,在於什麼?就是要得清淨心,這是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貪多。如果你那兩小時裡面搞得很緊張,換了一樣又一樣,真的是心不清淨,比日理萬機的人還忙,得不到學佛的受用
文章评论
云水随缘
阿弥陀佛![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