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好记忆——芋头 (兰意芹心)

个人日记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中国的饮食很有讲究。近日,央视推出了首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时间,各大网站以及媒体到处充斥着《舌尖上的×××》。
     我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讲原材料;第二集叫“主食的故事”,顾名思义讲的是主食;第三集叫“转化的灵感”,讲的是豆腐、奶制品这一类“偶然”的美妙发明。该片拍的很有感情,节奏紧凑 ,特别是开始的叙述“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良般的食物”……如此巧妙的开头,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再加上鲜明的主题,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物作为切入点,一下子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情感:不仅垂涎美食,还让人升起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者的钦佩。
     舌尖上的味道是有记忆的,而这种记忆恰恰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记忆。小时候吃过什么,妈妈做过什么好吃的,那种记忆会像烙印一样跟随我们到天涯,一辈子不会忘!
     我的家乡盛产芋头。芋头既可当粮食,又可做蔬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淀粉、矿物质及维生素。芋头的食用方法很多,蒸、煮、炒、煨、烤、煲汤均可,是人们喜爱的根茎类食品。芋头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有健脾养胃、养颜美容、强筋壮骨、预防衰老之功效,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我出生在人民公社大跃进年代,每家每户有很少的一点自留地,人们一般都栽芋头,主要是给孩子吃。那时没有鲜奶,也没有奶粉,白面也很少,芋头就显得越发珍贵。每年的深秋收获芋头,人们会在山上挖一个很深的地窖,用来储存芋头,供孩子来年食用。另外,芋头还可以治幼儿拉稀一病,倘若婴儿拉肚子,在锅灶里用刚燃烧完的草木灰,焙上两三个芋头,半小时后,芋头便烤熟了,这时剥去外皮,白色的芋头冒着热气,香喷喷的,给婴儿喂下,不用吃任何药物,婴儿立马就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家乡的人,对芋头这种食物情有独钟。每年的八月十五早上,家家户户炒芋头吃,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每年的除夕之夜,人人要吃煮熟的芋头,象征着生活有余头,盼着来年生活能富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愿望真正实现了。包产到户,人们先是可以大批种植芋头,然后是芋头加工厂星罗棋布的出现,舌尖上的芋头不仅内销,还创外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财富。
     我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生活在城市里,饮食也在变化。生活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吃够了山珍海味,越发思念家乡的特产——芋头。是啊,那时候,尽管物质匮乏,但所有的食物肯定没有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色彩馒头,全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吃在舌尖上,暖在心里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饮食在每个地方有各自的特色小吃,这就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舌尖上的故乡汇总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在间接告诉我们,不要忘了家乡的味道,真正的色彩是在辽阔而朴实的故乡土地里!


                                                                                写于2012年5月30日晚

文章评论

舌尖[em]e124[/em]的记忆 这么久了 依然留香啊 [em]e124[/em][em]e124[/em]

霍达

写得很好,看了你文中对芋头的介绍,也引起了自己对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