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法语

念佛



《观经疏》: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盘城

 
《观经疏》:阎浮总恶未有一处可贪,但以幻惑愚夫,饮斯长苦。

《观经疏》: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观经疏》: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观经疏》: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观念法门》: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往生礼赞》: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观经疏》: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观经疏》:《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观经疏》: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观经疏》: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往生礼赞》: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观经疏》: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观经疏》: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观念法门》: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观经疏》: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往生礼赞》: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观经疏》: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观经疏》: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观经疏》: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疏》: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观经疏》: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观经疏》:普劝同生知识等。专心念佛向西倾

《观念法门》: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观经疏》: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法事赞》: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观念法门》: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法事赞》: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观念法门》: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法事赞》: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观经疏》: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观经疏》: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往生礼赞》: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观经疏》: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往生礼赞》: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观念法门》: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观经疏》: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观经疏》: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观念法门》: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观念法门》:十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观念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观经疏》: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观念法门》: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往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观念法门》: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观念法门》: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观经疏》: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

《观经疏》: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观经疏》: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明净之义,即「无漏为体」也。

《观经疏》: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

《观经疏》: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般舟赞》: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观经疏》: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

《观经疏》: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悲,普摄一切也。

《般舟赞》: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般舟赞》: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观经疏》: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观经疏》: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观经疏》: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观经疏》: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章,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观经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刀不厌利,日不厌明,人不厌善,罪不厌除,贤不厌德,佛不厌圣。

《观经疏》: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

《观经疏》: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

《观经疏》: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 ;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观经疏》: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观经疏》: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观经疏》:言「法界」者,有三义:一者心遍故,解法界。二者身遍故,解法界。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观经疏》: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观经疏》:言「如意」者有二种: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观经疏》: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观经疏》: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观经疏》: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观经疏》: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观经疏》: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观经疏》: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观经疏》: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观经疏》: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观经疏》: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径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观经疏》: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

《观经疏》:以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观经疏》: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圣众同声告言:「我来迎汝。」

《观经疏》:问曰: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善人虽说多经,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轻。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观经疏》: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观经疏》: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观经疏》:善人为说,弥陀功德。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

《观经疏》:非业不受其报,非因不受其果;因业既非是乐,果报焉能不苦也。造恶之因既具,酬报之劫未穷。

《观经疏》: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 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


《观经疏》: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

《观经疏》:但闻三身之号,尚灭多劫罪愆,何况正念归依,而不获证也。

《观经疏》: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观经疏》: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

《观经疏》: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观经疏》: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着一如经法。应知。

《观念法门》: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名十声,于声声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观念法门》:释迦出现,为度五浊凡夫,即以慈悲,开示十恶之因,报果三涂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弥陀佛国。

《观念法门》:过去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未来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 

《法事赞》: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剎,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往生礼赞》:「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往生礼赞》: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往生礼赞》: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往生礼赞》: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忏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广,如下具说,随意用皆得。)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往生礼赞》:《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法事赞》: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法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往生礼赞》: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般舟赞》: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般舟赞》「: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法事赞》: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般舟赞》: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般舟赞》: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法事赞》: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佛使二十五菩萨,一切时来常护念;毕命直入涅槃城,直心实行佛迎来。

《法事赞》: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将。

《法事赞》: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法事赞》:四十八愿殷懃唤,乘佛愿力往西方;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法事赞》: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般舟赞》:一切时中相续作,至死为期专复专;一到弥陀赡养国,毕竟消遥即涅槃。

《般舟赞》: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般舟赞》: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般舟赞》: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

《般舟赞》: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般舟赞》:忽尔思量彼快乐,人人有份不须疑。

《法事赞》:三界火宅难居止,乘佛愿力往西方。

《法事赞》:有识含灵皆普化,同因同行至菩提。

《法事赞》:念念回心生净土,毕命入彼涅槃门。

《般舟赞》:念佛即是涅槃门。

《观经疏》: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

《往生礼赞》: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


《往生礼赞》: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法事赞》:弥陀佛国真严净,三恶六道永无名;事事庄严难可识,种种妙微甚为精。

《法事赞》:既见华台心踊跃,从佛逍遥归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法事赞》:娑婆极苦非生处,极乐无为实是精;九品俱回得不退,阿鞞跋致即无生。

《法事赞》: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法事赞》:到彼华开入大会,无明烦恼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

《法事赞》:直入弥陀大会中,见佛庄严无数亿;三明六通皆具足,忆我阎浮同行人。

《法事赞》:九十五种皆污世,唯佛一道独清闲;出到菩提心无尽,还来火宅度人天。

《法事赞》:誓到弥陀赡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般舟赞》:自庆今身闻净土,不惜身命往西方;西方快乐无为处,天上人间无比量。六天相胜亿万倍,不及西方人一相;三十二相通自在,身光遍照十方界。

《般舟赞》:新往化生紫金色,与诸大众无殊异;或入宝楼众中坐,大众见者皆欢喜。种种庄严不可识,内外相看无障碍;停足须臾受法乐,三昧无生自然悟。

《般舟赞》:佛与圣众身金色,光光相照心相知;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般舟赞》:身心毛孔皆得悟,菩萨圣众皆充满;自作神通入彼会,忆本娑婆知识恩。

《般舟赞》: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般舟赞》:普教众生常念佛,自他功德并须回;安心定意生安乐,独超三界出烦笼。

《般舟赞》:普愿有缘同行者,专心直入不须疑;一到弥陀赡养国,原来是我法王家。

《般舟赞》:四种威仪常在定,不出三昧作神通;一一神通到佛会,会会听法证无生。

《般舟赞》: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般舟赞》:一到弥陀赡养国,毕竟逍遥即涅槃。涅槃庄严处处满,见色闻香罪障除。

《般舟赞》:一念之间入佛会,三界六道永除名;三明六通皆自在,毕竟不退证无为。

《般舟赞》: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般舟赞》:如此逍遥快乐地,更贪何事不求生。

《观经疏》: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观经疏》: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往生礼赞》:浊世难还入,净土愿逾深;莫谓西方远,唯须十念心。

《往生礼赞》:欲得无生果,彼土必须依;愿生何意切,正为乐无穷。

《往生礼赞》:于彼心能系,当必往非赊。净国无衰变,一立古今然。

《往生礼赞》:发心功已至,系念罪便消;但欣行道易,宁愁圣果遥。

《往生礼赞》:乐多无废道,声远不妨闻;如何贪五浊,安然火自焚。

《往生礼赞》:疑多边地久,德少上生难;且莫论余愿,西方已心安。

《往生礼赞》:六根常合道,三涂永绝名;寄言有心辈,共出一苦城。

《往生礼赞》: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往生礼赞》: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至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往生礼赞》:若人无善本,不得闻佛名;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往生礼赞》:宿世见诸佛,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往生礼赞》: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往生礼赞》: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往生礼赞》: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往生礼赞》: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稀有法,此复最为难。

《往生礼赞》: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观经疏》: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法事赞》:久住娑婆常没没,三恶四趣尽皆停;披毛戴角受众苦,未曾闻见圣人名。忆此疲劳长劫事,誓愿舍命见弥陀;众等身心皆踊跃,手执香华常供养。

《法事赞》:惭愧释迦大悲主,十方恒沙诸世尊;不舍慈悲巧方便,共赞弥陀弘誓门。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一切回心向安乐,即见真金功德身;净土庄严诸圣众,笼笼常在行人前。行者见已心欢喜,终时从佛坐金莲;一念乘华到佛会,即证不退入三贤。

《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01页):旷劫以来居生死,三涂常没苦皆径;始服人身闻正法,由如渴者得清泉。念念思闻净土教,文文句句誓当勤;忆想当时流浪苦,专心听法入真门。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

《法事赞》:人天大众皆围绕,倾心合掌愿闻经;佛知凡圣机时悟,即告舍利用心听。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七宝庄严最为胜,圣众人天寿命长;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

《法事赞》:三界众生无智慧,惛惛六道内安身;诸佛慈心为说法,聋盲抵突伴不闻。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万事家生皆舍离,专心发愿向西方。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将。

《法事赞》:极乐庄严出三界,人天杂类等无为;法藏行因广弘愿,设我得佛现稀奇。或使鸟身能说法,或现无请能应机;或使微波出妙响,或使林树赞慈悲;或使风光相应动,或令罗网说音辞。一切庄严声遍满,恒沙天乐自依时;为引他方凡圣类,故佛现此不思议。我等闻之身毛竖,碎骨惭谢阿弥师;一受专精不惜命,须臾即到岂为迟。

《法事赞》:释迦如来告身子,即是普告苦众生,娑婆六道非安处,冥冥长夜闇中行。圣化同居不相识,动生瞋毒斗无明;为此无明系六道,爱憎高下何时平。既无善业排生死,由贪造罪未心惊;犯此人皮裹驴骨,三涂自入不须争。我等闻之心髓痛,誓愿顿舍世间荣。


《法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法事赞》:十恶五逆多疑谤,信邪事鬼馁神魔;妄想求恩谓有福,灾障祸横转弥多。连年卧病于床枕,聋盲脚折手挛橛;承事神明得此报,如何不舍念弥陀。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法事赞》:世尊说法时将了,殷懃付嘱弥陀名;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法事赞》:劫欲尽时五浊盛,众生邪见甚难信;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旷劫已来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今日今时闻要法,毕命为期誓坚固;坚固持心不惜身,惭愧释迦诸佛恩。

《往生礼赞》: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愿睹弥陀大悲主,观音势至十方尊,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往生礼赞》: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往生礼赞》:自从无始受身来,恒以十恶加众生;不孝父母谤三宝,造作五逆不善业。以是众罪因缘故,妄想颠倒生缠缚;应受无量生死苦,顶礼忏悔愿灭除。

《往生礼赞》:历劫以来怀嫉妒,我慢放逸由痴生,恒以瞋恚毒害火,焚烧智慧慈善根。今日思惟始惺悟,发大精进随喜心。

《般舟赞》:般舟三昧乐,三界六道苦难停,旷劫以来常没没,到处唯闻生死声。释迦如来真报土,清净庄严无胜是;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众生。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槃因,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万劫修功实难续,一时烦恼百千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贪瞋即是轮回业,烦恼岂是无生因,验此贪瞋火烧苦,不如走入弥陀国。弥陀因地发心时,顿舍王位求菩提,饶王佛所落发须,出家修道名法藏,四十八愿因兹发,一一誓愿为众生。

《般舟赞》:一切如来设方便,亦同今日释迦尊,随机说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真门;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般舟赞》: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欲觅安身常住处,先求要行入真门。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一食之时尚有间,如何万劫不贪瞋,贪瞋障受人天路,三恶四趣内安身。

《般舟赞》: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如此逍遥快乐处,更贪何事不求生。纵使千年受五欲,增长地狱苦因缘;贪瞋十恶相续起,岂是解脱涅槃因。不畏三涂造众罪,破灭三宝永沉沦;不孝父母骂眷属,地狱安身无出期。

《般舟赞》:旷劫已来沈苦海,西方要法未曾闻;虽得人身多有障,不受佛化反生疑。六方如来慈悲极,同心同劝往西方;长病远行不计日,念佛即道无功夫,如此之人难化度,无明被底且长眠。

《般舟赞》:得此无生宝国地,皆是弥陀愿力恩;大众同心厌此界,乘佛愿力见弥陀。忽尔思量心髓痛,无穷之劫枉疲劳;自庆今身闻净土,不惜身命往西方。

《般舟赞》:道里虽遥不足到,弹指之间入宝池;唯恨众生疑不疑,净土对面不相忤。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般舟赞》:菩萨声闻将见佛,礼佛一拜得无生;弥陀告言诸佛子,极乐何如彼三界。新往化生俱欲报,合掌悲咽不能言;得免娑婆长劫苦,今日见佛释迦恩。

《般舟赞》:普劝同生知识等,同行相亲莫相离。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或在猪羊六畜内,披毛戴角何时了。庆得人身闻要法,顿舍他乡归本国,父子相见非常喜,菩萨声闻亦复然。

《般舟赞》:十方如来舒舌证,定判九品得还归。父子相迎入大会,即问六道苦辛事,或有所得人天报,饥饿困苦体生疮,尔时弥陀及大众,闻子说苦皆伤叹;弥陀告言诸佛子,自作自受莫怨他。

《般舟赞》:不孝父母骂三宝,终时狱火自相迎;毁辱六亲破净戒,亦堕如是泥犁中。杀害众生食他肉,直入泥犁火聚中;见闻方便处分杀,如前受苦未何央。劫盗三宝众生物,一堕泥犁无出期;偷劫父母六亲物,亦入如是泥犁中。
 
《般舟赞》:欺诳三宝众生类,死入泥犁无出期;恶口两舌贪瞋慢,八万地狱皆周遍;论说他人三宝过,死入拔舌泥犁中。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般舟赞》:净土庄严无有尽,十方生者亦无穷,千劫万劫恒沙劫,一切去者不相妨,十方众生未曾减,弥陀佛国亦无增。

《般舟赞》:弥陀愿力随心大,四种庄严普皆遍,三明六通常自在,遍入众生心想中。佛身相好依心起,随念即现真金佛,真金即是弥陀相,圆光化佛现人前。

《般舟赞》:若是释迦真弟子,誓行佛语生安乐;不得悠悠信他语,随缘治病各依法。

《般舟赞》:若闻此法稀奇益,不顾身命要求得;若能专行不惜命,命断须臾生安乐。

《般舟赞》: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恶无余善,增长无明但快意,见他修福生非毁,如此愚人难觉悟,良由知识恶强缘。唯知目前贪酒肉,不觉地狱尽抄名,一入泥犁受长苦,始忆人中善知识。罪人临终得重病,神识昏狂心倒乱,地狱芬芬眼前现,白汗流出手把空。如此困苦谁能救,会是知识弥陀恩。手执香炉教忏悔,教令合掌念弥陀,一声称佛除众苦,五百万劫罪消除,化佛菩萨寻声到,我故持华迎汝来。

《般舟赞》:地狱猛火皆来逼,当时即值善知识,发大慈悲教念佛,地狱猛火变风凉;天华旋转随风落,化佛菩萨乘华上。

《般舟赞》:普劝十方生死界,同心断恶尽须来;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地地慈悲巧方便,以佛为师无错悟。

《般舟赞》:定善一门韦提请,散善一行释迦开;定散俱回入宝国,即是如来异方便。

《般舟赞》:慎莫轻心纵三业,业道分明不可欺。

《般舟赞》:宁合金华百千劫,不能地狱须臾间。

《般舟赞》:何期今日至宝国,实是娑婆本师力,若非本师知识劝,弥陀净土云何入。

《般舟赞》:得免娑婆长劫难,特蒙知识释迦恩;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般舟赞》:不因释迦如来力,弥陀净土若为闻。

《般舟赞》:若非释迦劝念佛,弥陀净土何由见。

《般舟赞》:得免娑婆长劫苦,今日见佛释迦恩。

《般舟赞》:不蒙弥陀弘誓力,何时何劫出娑婆。

《般舟赞》:得此无生宝国地,皆是弥陀愿力恩。

《般舟赞》:得生净土报师恩  相续念佛报慈恩特蒙知识释迦恩  唯知惭贺释迦恩碎身惭谢释迦恩  碎身惭谢报慈恩长劫赞佛报慈恩  长时长劫报慈恩,报佛慈恩心无尽  念报慈恩常顶戴

《般舟赞》:生盲信业走,随业堕深坑;纵此贪瞋火,自损损他人;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

《往生礼赞》:时光迁流转,忽至五更初,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劝诸行道者,勤修至无余。

《往生礼赞》:人生不精进,喻若树无根;采华置日中,能得几时鲜。人命亦如是,无常须臾间;劝诸行道者,勤修乃至真。

《往生礼赞》:流浪三界内,痴爱入胎狱;生已归老死,沉没于苦海。我今修此福,回生安乐土。

《往生礼赞》:愿舍胎藏形,往生安乐国;速见弥陀佛,无边功德身。奉觐诸如来,贤圣亦复然;获六神通力,救摄苦众生。虚空法界尽,我愿亦如是。

《观经疏》: 父母恩重。母怀胎已,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常生苦恼。复忧产时死难。若生已,经于三年,恒常眠屎卧尿,床被衣服皆亦不净。及其长大,爱妇亲儿。于父母处,反生憎疾。不行恩孝者,即与畜生无异也。

《观经疏》: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

《观经疏》: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观经疏》: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观经疏》: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噵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被机,大有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噵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观经疏》: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语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观经疏》:「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观经疏》: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观经疏》: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噵不得往生。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观经疏》: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观经疏》: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若能顺佛愿力,专称佛名,又能总顺佛教随修三福,弥陀诸佛必喜。


《观经疏》:不孝父母骂三宝 ,终时狱火自相迎,毁辱六亲破净戒 ,亦堕如是泥犁中,杀害众生食他肉,直入泥犁火聚中,见闻方便处分杀,如前受苦未何央,劫盗三宝众生物 ,一堕泥犁无出期,偷劫父母六亲物,亦入如是泥犁中。
 

《般舟赞》欺诳三宝众生类,死入泥犁无出期,恶口两舌贪瞋慢,八万地狱皆周遍,论说他人三宝过,死入拔舌泥犁中。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般舟赞》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恶无余善,增长无明但快意,见他修福生非毁,如此愚人难觉悟,良由知识恶强缘。唯知目前贪酒肉,不觉地狱尽抄名,一入泥犁受长苦,始忆人中善知识。罪人临终得重病,神识昏狂心倒乱,地狱芬芬眼前现,白汗流出手把空。如此困苦谁能救,会是知识弥陀恩。手执香炉教忏悔,教令合掌念弥陀,一声称佛除众苦,五百万劫罪消除,化佛菩萨寻声到,我故持华迎汝来。


《般舟赞》 普劝十方生死界,同心断恶尽须来。一入涅槃常住国 ,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地地慈悲巧方便,以佛为师无错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