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大安法师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流通分的第二部分“劝愿流通”。上次讲的是“劝信流通”,有六方诸佛的赞叹以及经题的诠释,接着上面,信了之后那就要发愿,佛又劝勉舍利弗,告诉他“若有人”,就是与净土法门有缘之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个经的时候,实际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在释迦牟尼佛之前也不断的有佛在讲《阿弥陀经》。于是“已发愿”就是过去已发愿的,就是把释迦牟尼讲经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在释迦佛以前的这些众生已发愿的众生。“今发愿”这就指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当下,这样的一个时间态里面,所谓“今发愿”。“当发愿”是指未来,指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如果我们听闻的经典,发愿,就属于当发愿,未来应该发愿的。
这些发愿都欲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这里“是诸人等”,这些发愿往生的人都能够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佛果,这就是当生他就能够不退转。而且带着这个愿,以愿往生的心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愿摄受众生的愿海,就能够横超,往生到彼土。往生到彼土,那就是有愿皆生,已经发愿的,在极乐世界就已经往生了。现今发愿的,那在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就往生了。如果是未来发愿的,那未来的时候也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这里传达一个什么信息呢?你只要发愿,无一遗漏地都能往生。所以在信愿行里面呢,后面三次劝愿,这个愿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谈到这个愿,必然它就是表达有信心的一种证据。你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信心,怎么会发愿呢?所以谈愿的当下他就有信。那么有这个信愿,它就会引导念佛的行持。所以这样愿在三资粮里面就处于一个核心的中枢的价值,谈到这个愿,信和行就在里面,于是释迦牟尼佛就三次劝愿。
这里传达一个什么信息呢?你只要发愿,无一遗漏地都能往生。所以在信愿行里面呢,后面三次劝愿,这个愿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谈到这个愿,必然它就是表达有信心的一种证据。你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信心,怎么会发愿呢?所以谈愿的当下他就有信。那么有这个信愿,它就会引导念佛的行持。所以这样愿在三资粮里面就处于一个核心的中枢的价值,谈到这个愿,信和行就在里面,于是释迦牟尼佛就三次劝愿。
那这个愿包含什么内容呢?当他发愿要求往生的时候,他就具足这两方面: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也是从“苦、集、灭、道”四 圣谛所升华出来的,并且与菩萨的四宏誓愿能够相应的。当我们智慧观照我们的生存环境,八苦交煎,三界火宅,这个世界如茅坑,如牢狱,不容一刻的停留,他以这样的一个观苦的心就能产生厌离感。那在这种苦难当中对于一个念佛行人他广大心量之后,那不仅自己要解决这个苦,而且要令一切还在苦海当中挣扎沉沦的人们也要脱离这个苦,所以他就会发出“众生无尽誓愿度”的愿。当他智慧观照这种苦果来自什么?来自“集”谛,就是烦恼的召感性;苦是果,它的因是集是烦恼。那么我们贪、瞋、痴、慢、疑、无量的烦恼,聚集在我们的内心,一切众生也都有,这个烦恼就是我们六道轮回苦不堪言的一个根本。所以观察到这一点,一定要断苦因啊!所以就要发出“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由这个“苦、集、”二谛与两菩萨的前面二种宏誓相应,它就是厌离娑婆的内涵含摄。
那么欣求极乐,为什么我们要欣求极乐?这是因道谛,灭谛来升华出来的。我们要了解在这种苦难的无明妄念的当下,有真如自性,有涅槃的常、乐、我、净。那涅槃的常乐我净就集中地展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由此我们就发出“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那“佛道无上”要成就这佛道,要修道,就是有方法。这个方法在通途它是有三十七道品,藏通别圆无量的法门。在净土一法,它就单刀直入,就是以念佛心,开佛知见、入佛知见、证佛知见、他就要发出“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所以由欣求极乐,它与道、灭二谛的这种所发的菩萨的二种宏誓誓愿相应。那么我们知道通途的教法,讲菩萨的四宏誓愿就是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发出来,就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这里我们就深刻地理解,澫益大师讲深信切愿就无上菩提是千真万确的。
那么在这个经文当中又谈到,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那么理解这个“今愿今生”?一般从时间态来看,我们说我们现在发愿应该也属于当生的范围,为什么?你必须还要过一段时间到你临命终时啊!那么这里可以理解为你这一期的生命,要分段生死这一段作为今,所以临命终时你往生也属于今愿今生的范围。但如果你要细微地去理解这个今愿今生,那不是一期生命是一个“今”。而是我们的念头刹那,刹那的念头是今,当下这一念。刹那的念头为今的话,我们讲临终接引,其实从念头当中我们这一念头生起来的时候,就生了。这一念灭下去就是死了,就是我们的临终了。那么在每一个灭下去的这样的念头当中,阿弥陀佛他临终接引就应该兑现。所以如果把这个刹那作为“今”的话,那么我们至心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你只要这一念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这就叫马上你就生了。不是说非得要等临命时,你当下就往生了。当下就往生了,这个可能我们还觉得很难理解,我们常常看祖师大德会开示一句话,常常讲【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说你这个往生是你相应就往生了,你只要有一念,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相应,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相应,你的愿和弥陀的愿相应了,你当下这一念就往生了。你每一个愿都相应了,你每一念都往生了,这就不是要等到你在娑婆世界这个业报身到你临命终报尽了,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实际上就在当下,信愿持名的当下,你的心已经过去了,那个七宝池里面就标上你名字的一朵莲华出来了。也可以说你当下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虽然你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但已非娑婆世界之久客,虽然你身体还在这里,但已经是极乐世界之嘉宾。
这个是非常神妙的,这里体现就不可思议了,就是我们念佛的这一念,我们当下这一念叫介尔一念,它本身就是神妙莫测的。它与阿弥陀佛的这种极乐世界名号功德,它形成一个互渗互即的关系。怎么互渗互即呢?常常讲这个因陀罗网,因陀罗网啊!它有很多宝珠,一千个宝珠。一千个宝珠,这个摩尼珠映了另外一个摩尼珠信息在里面,甚至把999个摩尼珠子的信息都映达一个珠子里面。这含摄所有珠子影子的珠子,又映在第二个珠子里面去了。那么这个比喻,我们正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就是一颗摩尼宝珠,那么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摩尼宝珠。我们这个宝珠和那个宝珠的信息是能够互渗的,互相摄受的。互相摄受,所以当我们在念这个名号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在我们的心中。而且当我们正在念佛的时候,我这个心就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里面去了。就像两面镜子,这两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有那面镜子的信息,那面镜子有这面镜子的信息,相互含摄的;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可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说佛有妙明真心,我们当下这介尔一念的心也能够遍到整个法界,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横遍十方。
在凡夫的念头当中也有这样的妙用,横遍十方。那从竖穷三陆际来看,它也是神妙的,同时态的,所以它能够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那竖穷就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那种隔别。你超越了这种隔别的时候,当你念佛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当你见佛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你求往生的时候即是你往生的时候;即是你的度化众生。这个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一下子是同时的,没有前后的差异,这就是因陀罗网的宝珠光光互摄的这样的一个把那种赶走时间和空间的神妙展示出来的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在事相上是能找出事相证明的,就是我们在娑婆秽土至心念佛的当下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华出来了。我们怎么去想它的道理都想不通,但是它是事实。
《净土圣贤录》记载一个宋代的越国夫人,她是一个郡王之妻,她的丈夫是皇帝宋哲宗的叔父森,所以他在一个地区就做王啊!她就是王夫人。她就信仰净土法门,专门念佛,而且引导那些妾呀!婢女啊!她都就引导她们来念佛。但是有个妾啊!就是很懈怠,她不呵斥她,最后妾在她的督促之下,提前就往生了。往生之后,这个妾就托梦给另外一个妾啊!就说替我感谢正夫人啊!感谢夫人,传达感谢的信息。越国夫人说她往生了,如果她也托梦给我,我才相信。果然当天晚上,那个已经往生的妾就过来,告诉她,感谢夫人,由于你的督促,劝信,我已经往生了。这个夫人说,哦!极乐世界,你能不能把我带到极乐世界去看一看?她说可以,就带她去。这个越国夫人到了极乐世界,就把她引到莲华池,看到一莲华池里面很多莲华,有大有小,有荣有枯,这就跟本土还没有往生的人念佛的功夫相关的。当时她就看到莲华里面有个穿朝服的杨杰,杨杰她认识啊!
杨杰是大居士,虽然是参禅的,但他也修净土,七宝池就有他朵莲华,他的形象就在那里。而且还有一个马玗,也是那个时代的官员,她看到之后,她说这里怎么没有看到我的莲华啊!妾说你不要急,就把她引到不远的地方一个莲池里面,看到一朵非常大的放着炽盛光明的莲华,就告诉她,这就是夫人的莲台啊!上品上生的莲台啊!这个夫人看着,醒过来之后,悲喜交集。她果然就在她八十岁的那一天,八十岁生日那天,站在佛像面前持着香炉,点香炉念佛的时候,她站着往生了,这个越国夫人。所以这样的一个若今愿若今生,就反映净土法门的神妙,我们至诚念佛,当下就往生了,不是非得一定要等临命终时。那么有这么殊胜的利益呢,那佛就劝勉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啊!如果能相信佛的慈悲的话,就应当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第四次劝勉,重重的劝勉。所以我们再不发愿就太顽固啦!---------《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