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审美随思

手机日志

  全息审美随思
  全息审美告诉我们,诗歌的形式多样应是共荣并存,可以有所偏重,不可有所偏废。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读一韵到底的诗的,也不知道他们怎么看貌似句式整齐的现代诗的,我认为这都是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的,这来自不同的审美需求。
  从诗歌语言形式发展的角度来看,杂言和古风,而后有律绝,五言蔽而有七言,律绝后而有词曲,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审美疲劳唤起一种语言形式的创新。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如何看待诗歌语言形式的多样化,是值得所有关注诗歌的人来探讨的。全息审美论的观念是多样化并存共生,各取所需不可偏废。就一个人来讲,此一时喜欢整齐的句子,彼一时可能就喜欢长短句;某一阶段可能就很喜欢押韵,甚至一韵到底的诗词,并且以整齐和谐和韵脚一致的难得为诗歌语言的审美焦点,而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能就就觉得一韵到底显得韵脚单一缺少变化,就偏于喜好零散押韵甚至无韵脚的诗歌。有的时候感觉诗词过于整齐,略显呆板,有的时候觉得无韵诗过于松散,而有的时候认为诗歌整齐些讲究些韵律,会体现语言艺术的音韵美,有的时候就觉得现代语言为基础的诗歌毕竟还是需要一些散文美。其实诗歌语言艺术的表现实在可以随意变幻,实在是因为人,在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的形式追求,很是丰富。需要决定了创新,随需而来的审美需求正是诗意形式体现的创新有为。
  全息审美可以理解为尊重所有角度及方式方法的审美创作和需求,每一视角都大致可以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三分而致圆满。比如我们走的路,我去世的娘就讲过,三股道在那中间走。而事实上三股道上都有来来往往的人,左边路上有人走,右边路上有人走,中间的路上也有不少的人在走。谁能说左边的人走错了,谁又能说右边的人走的不对,怎么能说中间的人走的不够好呢?一条走右手边儿的规则,让我们有了评判是非的依据,一条不能逆行的规则,让我明确了对错。只要符合靠右走和非逆行的规则,在右边走的人和在左边走的人都是走对的路。在中间的走的人,往往是快车道。同方向的快车道在同方向的左边,符合左快左急的社会哲学的判断。只要速度上不至于影响别人和致自己于危险,就是对的。简单的事好像说的复杂了,就是说三股道都可以走对,都是根据需要走的,这就不能轻易的判断哪股道上的人走的不对。三股道理应并存,事实上也是并存的,说个不可偏废不是没道理吧?全息审美的每一视角都有审美之三分的话,那这三分都必然是事实存在的,和理应如此的。关键看每个人不同时候的审美需求。不能因为此时的需求,就判断非需求的就是错的不好的。是非对错的判断只有放在同一需求范畴,才可能客观公正些。要想在更高层次做出符合客观规律实际存在的判断,就需要持有全息审美的观念。全息审美就是使人们打开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新视角,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与时俱进的必然。全息思维全息审美让我们真正客观不是偏颇,让我们的视界空前开阔,避免死角。
  全息审美观可以帮助我们更为辩证的解析中庸,左急右慢,左过激右妥协,都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不适宜成为过错。当左右不是的时候,自然就选择中庸。一味左就是急性子和一直右就是慢性子,一直左是过激,一味右就是退却,都有不妥当的失误。一直中庸,也会给人圆滑无立场感觉。自然是该左就左,当右就右,需要中庸就来个中庸。三者视具体的事情具体的情况而定才是真正成熟。因为有的时候就是不能轻易妥协,有的时候过激了就会酿成大错甚至不可挽回,有的时候不中庸就会诗之偏颇。总起来看,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做人应该左右和中庸都具备,随需而为。关键是这个需是有大的原则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
  立体的物有三维,色彩有三原色,血型也有三个基本的血型,一分为二,其实变幻基数是三。三分而立,三变滚动而生万变是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全息之客观存在、衍生和流变。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可能失之片面,二三事就初具较全面印象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何不说二人行必有我师呢?因为有你我二人,可能师生身份无法获得较为公允的判定,而有了第三个人,事实认定就逼近真理了。
  只有全息思维才可能更好的创新有为,只有全息审美才可能真正认识诗歌的所有审美。如果诗歌的所有审美是大象,全息审美就是从整个大象的视阈来确定构成大象的每一部分或每一种美。那些抱着一部分美,排斥别的部分的诗美的朋友,需要站起来走远点儿站高点儿,或者干脆说跳出自己的视阈,在一个制高点上,以便看到整个大象。然后在全息审美观念下再来看自己抱定的美,会更好,至少会避免自以为是的偏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