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形式的偏见

手机日志

 不要有形式的偏见

——诗歌语言形式与创作手法的新与旧谈略

 

  诗歌形式与创新是永远的需要,也是永远的可能。创新的意义是好的,创新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好。这并不是说,有了创新有了发展,就要抛弃已经成熟或已经定型的形式。

  已经成熟的形式,在累积,但还有创新的潜质,这就是用于新的抒情需求和抒情内容。成熟的诗歌形式抒新的诗意,用的恰当贴切,写得生动感人,一样是好诗。不能一看形式就认为失去了诗歌探索的意义。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的形式,尤其是近体诗的形式,那对于汉语言声韵魅力的体现,是我们诗意抒写永远的需要。因为那是诗歌形式美的极致。

  有人说五四时期的诗歌抒写方式过时了,有的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抒写方式老套了,如果对于内容不是很充实,缺乏新颖独到的内容,批评的意义显而易见。如果说只是那种方式,却是抒写了当下的独具时代特色的情愫,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性,那么就是创造性的运用了成熟的诗歌形式来为新的诗歌创作服务,其创新价值,也是很好的,并非没有积极的意义了。

  有的说,看到老形式,就像看到穿着旧衣服的人,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了。这是一种以貌取人,这是一种审美误区。因为诗歌最重要的是内容,是诗意,是各种方式的抒情。只要在诗的特质上独具魅力,就是值得欣赏的好诗,不能一看形式就判了死刑。在审美上自然也有审美群体的区别,比如歌曲,青少年喜欢的,中年人也会有不少人喜欢,老年人可能就不去欣赏了。反过来,因为青少年的叛逆性,对于中老年喜欢的那些属于过去时代的歌曲,就很少有人喜欢了。但少年会到中年再到老年,一岁年纪一岁心,感兴趣的事儿也会变化,同一兴趣的兴趣点也会变换。此一时彼一时,此人过去不喜欢的也许就是很喜欢的了。喜欢与不喜欢,不代表那歌曲有没有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只是不同的审美需求而已。诗歌也是如此。

  还有一点,白话诗歌的形式,相对的来说有了大致的定型,韵律上的押韵与无韵,句式上的句式整齐与长短句,语言节奏上的大白话式与二三言等节奏变化的拟古式等。当然除此类之外还有许多形式的因素在变数之中,大有创新潜力。至少我们不能看到押韵的就说老套,看到不押韵的就说不是诗。其实很简单的一个审美标准,就是看是否有诗意,诗歌的形式与诗意是否水乳交融。只要是有诗意,内容形式水乳交融的作品,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诗歌了。

  与诗歌形式相似的,还有诗歌的创作手法。每个时代都需要诗歌手法的创新,这是毫无疑问的。与之相应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就有手法的创新运用,因为诗歌要前进要发展。有些人觉得一些创作手法也有时代性,比如曾经被视为崛起的诗群,轰动一时代表一个诗歌断层的朦胧诗。朦胧诗歌的一些艺术手法,居然有人说过时了,不新鲜了,甚至说不属于这个时代了。如果说出现过就不新鲜了,那么很多手法都出现过就可以抛弃了吗?其实我们常用的基本的创作手法,都是可以寻宗问源的,有不少研究者,在《诗经》、唐诗宋词里都大量引用论据来论证朦胧诗歌的继承性。

  当然很多人会说,明明就是借鉴西方现代派,为何把继承强加在朦胧诗歌身上呢?说透了,这种古文化的继承与西方的借鉴,都有隐显两种情况。还拿朦胧诗歌为例,诗歌创作者读了大量的西方现代诗,脱离了前期诗歌的桎梏,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而众多引经据典的研究证明,朦胧诗的基本手法,在我国古典诗词早有颇为成熟的创作。这就是隐性继承。换个角度,如果创作者是学习古典诗词得来,而恰恰与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相仿,或者说如出一辙,这就可以说是隐性借鉴。其实隐性继承是合理的,隐性借鉴,只是对这种现象的是一种描述,是为了表述继承出现的与借鉴相似的现象,因为借鉴本来就应该是明明白白的借鉴。何况我们的朦胧诗人们并没有完全否认对古典诗词的继承。继承与借鉴共同作用,这是朦胧诗歌崛起的真正动因。也就是说,这一事实证明,手法不会单独的属于过去或者西方。运用创造手法创造的性抒写当下才是诗歌发展所必须的,也是诗歌创新的价值所在。

  现在有人推崇后现代,有人认为朦胧诗代过时了,并不是说,运用那种手法抒写现代生活就不是创新了。对于诗歌语言形式与创作手法应该是喜新不厌旧的态度,应该也必然有翻旧出新的方式。所以,不要存在形式的偏见,读诗写诗都看诗意的时代性和前瞻性,都看形式方法的创新点。不要看到形式上是以往就有方法是曾经常用的就判断为无意义作品。说白了,我们这个时代,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创作手法是集大成的时代。不同的时代适合抒写不同的诗意,不同的手法可以创造不同诗艺美感。比如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指出的,“夸饰”、“写实”、“诡变”,这基本就是贯穿古今通达中西的基本手法了。李白以“夸饰”即夸张为基本手法,大气飘逸!杜甫写实为主,雄浑厚重!李商隐李贺多用“诡变”,诗意朦胧!还拿朦胧诗来说,唐诗宋词里的“诡变”之美,绝不可替代崛起的朦胧诗歌的时代魅力!本质上在于,类似的手法,是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情绪的抒写服务,所形成的诗歌审美内涵,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这是历史所不可能因袭的。这一点也足以有力的反驳那些,“诗歌早在唐宋写完了”、“现代诗歌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不大了”等等偏执观念。

  最后特别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是:

  1、我们这个时代,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创作手法上是集大成的时代。我们可以随诗意撷取与之能水乳交融的任何形式与手法。

  2、语言形式、创作手法与时代诗意水乳交融,就是有独特审美内涵的创新诗词。这种水乳交融,这种审美内涵的不可替代性,就是诗词在相对应的时代存在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每个时代都有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意识和情绪波动,类别上的归属,不能替代其本质的时代特色。由此而来的诗意,及形成诗歌所必须的语言形式创作手法,也会在类属的基础上有新颖的表现,这就是结合时代的创新。

  4文化多元时代,思想情绪丰富多样,必然需要灵变的形式与之适应。试看当下诗歌,能有几首不用“诡变”的朦胧技法的,能有几首不是多手法融合的?单纯的写实作品也是时代诗歌的审美需求,但不会太多。这是个变幻太多的时代,必然有跃动不止灵活多变的形式手法来反映。

  5关于“现代派”、“后现代”、“朦胧诗派”、“后朦胧时代”等等标签,可以标注一种探索的相对集中的审美追求,可以体现相对独立的群体特色,绝对不可能取代谁,都有不可替代性,都有与时俱进的必要。因为诗歌本是多元的诗歌,诗词本质有着创新的特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