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关于善恶的一些疑惑和答案》

个人日记

 图片


一、善之真假。

1.       表面的打人、骂人未必是恶,表面的礼遇、廉洁未必是善。有益于人是善(真善)。以利己为目的,阳奉阴违是恶(假善)。 

2.       真心为众生解脱困苦是善,虚伪只为求利是假善。 

3.       无为而为是真,有为(有企图目的的)而作为是假。 
 

4.       什么是“无为”: 

1)       清净心:即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功高我慢、没有贪嗔痴慢。 

2)       平等、博爱心:对待一切人、一切生命都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轻慢。 

3)       觉心:正知正见,公正,无私。

 

二、善之端曲。

1.       谨慎、柔弱、不倔强,未必是善。 

2.       有责任心、有志气、有胆识是善。 

3.       要从起心动念隐微之处洗涤自己的心,不容毫分不善夹杂。 

4.       全是济世救人之心为端(直心),为己之心(讨好世俗)则为曲。 

5.       理智的爱心是端,有丝毫怨恨不平则为曲。 

6.       问自己的心,对人对事还有没有讨厌、不喜欢的念头?如果有,那就是错的。 

7.       念念利益别人、利益众生是善。 

8.       分不清善恶就会造孽,改变不了命运,修行就没有成就。

 

三、善之阴阳。

1.       为善被人知为阳善。当世即报。 

2.       为善不被人知为阴善。天报之,果报厚而长远。 

3.       名,不是好事情。享盛名的人却无实德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 

4.       人本来没有过失,却反被世人侮辱、毁谤、误会,恶名广布,其人罪障即报,从而子孙发达。

 

四、善之是非。

1.       圣贤做事情,原则是,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利益众生的。不能随自己的爱好。廉洁与贪财,要看其影响的作用。 

2.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3.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用的不恰当,就会慈悲多祸害,方便多下流。

 

五、善之半满。

1.       精进、勤奋会满,懒惰、懈怠就不满。 

2.       将心放在利益一切众生上,精进修行断恶修善就是满善。 

3.       为善是半、是满,其标准与财物多少无关,而是由心决定,真诚心是满,真诚不足有加杂为半。 

4.       为善而心不着善,没有分别执着为满善。修善如果着善了即便终身勤奋也是半善。如财布施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中不见财。三轮体空。就是满善。 

5.       行善后忘掉最好。不要自以为满足。不要有成就感。不然就是半善。 

6.       虽然诸法无所有,相是假的,但是心只有在境界中历事修练,才能证得坚定的清净平等正觉,不被境转。 

7.       众生来到娑婆世界就是来锤炼心性,证得坚定的清净平等正觉。所以在娑婆世界中要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无我人众生寿者见,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妄心),不动念(妄念)。

 

六、善之大小。 

1.       为尽虚空遍法界为大善。

2.       心为他人,为众生就是大善。为家庭自己就是小善。 

3.       每个人的善恶账本包括善恶念、善恶言、善恶行。每一个善恶念都会记录在账本上,不等你做,如果做了就是大恶或大善,更何况恶言恶行。阿弥陀佛!

 

七、善之难易。

1.       克服自己的习气,从难克服的入手。 

2.       自私自利、贪嗔痴慢、闻名利养必须克服。 

3.       难舍处能舍,如十年的积蓄来救人等等,易舍处不舍为自暴自弃。  

4.       做善事时贪着果报是对自性德。

    一日,有人与元朝高僧中峰国师谈及善恶报应。中峰和尚让他们每人各自说出善恶的定义。有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说:“不一定对哟”。有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和尚也回答说:“不一定对哟”。各人都说出了种种不同的说法,中峰和尚都回答说:“不一定是对的哟”。
    于是,众人就请问中峰和尚,到底什么才是善什么算是恶。
    中峰国师平静地说:“有益于他人的都是善,有益于自己的就算是恶;若能有益于他人的,就是打人、骂人也是善,有益于自己的,就是敬人、礼拜人也算是恶。”中峰和尚所说的这个标准,就是要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就是善;只为自己不顾及他人与大众的利益,就是恶。佛教界著名的中峰三时系念法会就是中峰国师创立的。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