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人的纯真面容

生活百科





















   上图:1966年第2期《人民画报》封面上这位总是以头包白毛巾、脸上布满皱纹形象出现的憨厚农民,就是山西晋阳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大寨位于太行山麓,“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自然环境,使这里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贫穷状态。凭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寨精神,陈永贵带领大寨人与自然博弈造地十年,把连一棵树都不长的荒坡硬是改造成稳产高产田。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一个学大寨、赶大寨、超大寨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陈永贵也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毛泽东的农民”。后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农民副总理“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手上长满老茧、头包羊白肚手巾、半文盲、不拿工资只有部分生活补贴、从基层到中央层层有职位的政府副总理。”后来,大寨的道路随之成了过去时。1980年3月,人大会议接受了陈永贵辞去副总理职务,他又回归了原本的位置。(摄影:宋学













 
    上图:1966年第4期:“铁人”王进喜——《人民画报》1966年第4期的封面人物是大庆“铁人”王进喜。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石油会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大庆和王进喜闻名全国。“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的豪迈誓言。他带领钻井队仅用了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为了给国家打更多的油井出更多的油,王进喜付出的代价是腿被砸、严重的关节炎、胃癌。他的寿命真如他所言,因为工作而缩短了20年,1970年他因病逝世时,年仅47岁。这个朴实的“铁人”王进喜,至今仍受到大庆人和全国人民的尊敬(摄影:红枫)






























    上图:雷锋,原名雷正兴,生于1940年,逝世于1962年8月15日。1940年,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望城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雷锋3岁时,他的爷爷雷新庭却在春节前夕被地主活活逼死;雷锋5岁时,他的父亲雷明亮在江边运货的路上遭到国民党逃兵的一阵毒打。当雷锋父亲反抗日寇时,又遭受毒打,由于没钱治病,不久就去世了。雷锋家里很穷,他哥哥11岁就去当童工,因为岁数小,被饿成了皮包骨,最终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不久也去世了。更不幸的是,雷锋唯一的亲人——他的妈妈,受到地主的凌辱后,于1947年中秋之夜悬梁自尽。年仅7岁的雷锋从此沦为孤儿,在六叔公和六叔奶奶的拉扯下,艰难地活了下来。











                                    纪录片:《他的名字叫雷锋》






















 

 
    上图:雷锋(1940——196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国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上图:焦裕禄(1922.8.16 - 1964.5.14),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有同名电影。有同名电视剧















上图:1969年第8期:孙玉国同志和战友们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孙玉国,战斗英雄,1941年8月生,辽宁丹东人。1958年7月至1961年9月为沈阳冶金机械厂工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9月至1963年1月为辽宁省公安总队1支队、某部炮连战士。1963年1月至1965年6月为黑龙江省虎饶边境工作站勤务连战士、文书、司务长。1965年6月至1969年6月任黑龙江省饶河边防站、黑龙江省公司亮子边防站管理员、副政治指导员、站长。在1969年3月,击退苏联边防军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表现优秀,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69年6月至1972年9月任陆军团副团长。1972年9月至1973年12月任黑龙江省军区独立团团长。1973年12 月至1974年2月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74年2月至1977年10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2年11月18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团职做转业处理。
    如今,孙玉国已经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他在金圣集团当个编外董事,一双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每天看到退休的老伴儿搂着隔辈人是那样地陶醉,孙玉国的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无数次的涌起对以往军旅生涯的怀念之情……
    前几年,孙玉国悄悄去了一趟珍宝岛,临走时,他认真地对当地领导说:“给我留一块墓地,百年之后,我要和我的战友们在一起。”......


相关信息:毛泽东大吼一句“百年国耻,全部歼…

相关信息:毛泽东一句话,吓坏了美苏两个超级…

相关信息:毛主席与美国豪赌了两局棋






 
    上图:1965年第10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65年,一批青年告别亲人,登上开往边疆的列车。在那个年代,许多像这样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中的许多人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甚至生命都献给了共和国的边疆建设。他们脸上洋溢的纯真笑容,是对自己即将投入的劳动生活和共和国未来的美好憧憬


















    上图:1976年第9期:知识青年邢燕子和侯隽。






    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成为上山下乡知青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1964年,她出席中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她先后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宝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1981年被市委安排到北辰区工作,任北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退休。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侯隽,女,1943年生,原籍北京。1962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只身从北京来到宝坻县窦家村(今属史各庄乡)安家落户,立志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1963年7月,共青团天津地委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民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青少年中掀起学习侯隽的热潮。1964年侯隽与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1年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同年被选为中共天津地委委员。中共宝坻县委委员,1973年任中共宝坻县委副书记,1976年任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副组长。1972年以中国农民代表的身份访问日本。1980年始任宝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从1980年至1990年,侯隽担任宝坻县人大副主任,1991年起,担任宝坻县副县长,2001年1月,57岁的侯隽出任宝坻县政协主席,当年9月撤县设区后,侯隽一直担任宝坻区政协主席直至2007年5月退休



















    上图:1976年第8期:电影《春苗》中的田春苗。该片产生于“文革”后期。它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将对“赤脚医生”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跟“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影片体现了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表现相当出色。
    电影《春苗》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5年,导演谢晋等执导;主要剧情为:1965年,江南某大队妇女队长田春苗,帮助阿芳嫂带女儿小妹到公社医院开急诊,钱医生不进行抢救,将其推往县医院,致使小妹死亡。此时,毛主席发出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春苗被送到公社医院学习,她不顾杜院长和钱医生的打击刁难,刻苦学习,回队后热心为贫下中农治病。“文革"开始后,春苗把贫农水昌伯接到医院来治疗。钱医生下毒药谋害水昌伯,嫁祸于春苗。春苗识破他们的诡计,和他们进行斗争。最后,杜、钱受到批判,并且被赶下台去……


















1976年第7期:五一节游园会上。










上图:1976年第5期: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员和工人科学研究。










上图:1976年第4期:清华大学学生傅青枝[/B]当农民







  上图:1976年第1期:大寨大队党支书记郭凤莲。她是继陈永贵之后“农业学大寨”造就的另一位传奇人物。1964年,年仅16岁的郭凤莲脱颖而出,当起了大寨“铁姑娘队”的队长。铁姑娘们同男社员一样战天斗地斗,改造家乡落后面貌。
   郭凤莲,女,汉族,1947年9月生,山西昔阳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专学历。
   1968-1978年担任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委员、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调任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被任命为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大寨党支部书记;1992年当选为昔阳县政府副县长;1994年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同年改任昔阳县委副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大寨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在“农业学大寨”的火红的年代里,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与大寨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应该说,陈永贵为改变大寨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郭凤莲就是从他手上接过大寨的这面大旗。那时的大寨,风光无限。但是,后来,大寨郭凤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二次创业,重振大寨的担子落在了“铁姑娘”的肩上。顺应历史的浪潮,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这样的转变不容易,而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做到了。她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如今的大寨,又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一片繁荣景象。(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信息 :纪录片:《大寨纪实》(第1-6集)

相关信息:年看牛---大寨村(第3篇)

相关信息:【中华论坛】闲话“大寨”与“小岗”…








    上图:1975年第1期:《闪闪的红星》电影里的潘冬子。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人物,1974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讲述了年仅十岁的潘冬子一心想参加红军的故事。



















上图:1975年第2期:上海锅炉厂工人刘金堂



















1975年第4期:吉林农村妇女突击队员








上图:1975年第5期:无线电遥控浇铸。



















1975年第8期:互相学习。










1975年第10期:女子潜水队员。










    上图:1974年第10期:学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小常宝[/B]唱段《八年前》。薛白,江苏南京人,1964年出生。从小就爱唱爱跳的薛白六岁时就在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担任报幕员,并与参朗诵、舞蹈等演出。

























1974年第9期:扎根农村知青










1974年第7期:各民族人民在首都“五一”游园联欢会上。










1974年第6期:清华大学电力系工农兵大学生进行毕业实践的专题研究。













    上图:1974年第4期:电影《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的一个场面。


















相关信息:电影:《青松岭》http://www.56.com/u82/v_NTE5Nzc3MTE.html













1974年第3期:下乡知识青年在云南西双版纳。














1973年第3期:民族妇女干部。










1973年第4期:北京维尼纶厂的工人。










1973年第5期:炼钢工人。



















1973年第6期:春天。










1973年第9期:开滦煤矿老矿工优秀共产党员吴旭艺










1973年第10期:文艺战士和牧民。












1972年第4期:首钢公司的炼钢工人[/B]










    上图:1972年第5期:方海珍。方海珍(李丽芳饰)是《海港》里的女主角,《海港》是20世纪70年代8个现代京剧样板戏之一。



















1972年第6期:上算术课。










1972年第7期:水库水利建设


































    上图:1972年第8期:舞剧《喜儿参军》。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表现了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村的阶级斗争,歌颂了农民群众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革命精神。图为翻了身的喜儿拿起枪杆子,参加了八路军。

























1972年第10期:假日读书










1972年第12期:中央人民学院工农兵学员在国庆游园联欢会上。










1971年第2期:学习毛著积极分子陈雪珍










1971年第7-8期增刊:热烈欢迎罗马尼亚贵宾










1971年第9期:阜新电厂女工带电作业。










1971年第11期:云南藏族赤脚医生










    上图:1970年第2期:《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描写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解放军一支独立小分队深入深山老林,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巩固后方的故事。摄影:李兰英























1970年第4期:军代表徐耀洲在上海锅炉厂。










1970年第5期:上海国棉五厂工人徐小妹










1970年第6期: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相关信息:影:《南海风云》(故事片)
















1970年第9期:海防前哨。










1970年第11期: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1969年第2期:程庄农业劳动学校的学生在听贫农毛好珠毛泽东思想课










1969年第3期:驻中央乐团的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向革命文艺战士宣传毛泽东思想










1968年第8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的新老战士在一起交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经验













    1967年第12期:毛主席谢胡同志在节日的天安门城楼上——穆罕默得·谢胡(MehmetShehu,1913-1981),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前部长会议主席。










    上图:1965年第9期:红灯记——“...怀抱红灯心间暖,它使我浑身热血全沸腾划着火...亮晶晶光芒灿烂,胜比日月明,继续闹革命,驱走黑夜迎黎明!”这是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李铁梅的唱词。这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军斗争的现代京剧,在文革期间被选为八大样板戏之一,唱遍了全中国,成为了当年的“流行歌曲”。而京剧中人物高举红灯英姿勃发的形象,也成了一代人审美的标准。



















1963年第1期: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










    1963年第5期:竺可桢:“把天管起来”——竺可桢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奠基人,早年留学哈佛,1928年创立第一个由中国人控制的气象台,随后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在1962年,竺可桢以72岁的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强烈的轰动,很多知识分子随后纷纷入党。1963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气候的论文也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毛泽东阅读了此文后接见了他,他对竺可桢开玩笑的说“我们两个人,既管地又管天,就把天地管起来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