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荐】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好书推荐


 
图片 
 














书名:《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

作者:
 张宏杰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 2014-5
 

页数::296
 

定价::39.80元
 

装帧:平
 

丛书:历史文化类
 

ISBN:978-7-5139-0331-8
     

 

【作者简介】

   张宏杰 

 

图片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建昌。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作家、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1994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 ,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葫芦岛分行,2006年调入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著有《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作品发表于《当代》、《天涯》、《钟山》等刊物,并在《当代》开设《史纪》专栏。2013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


       
张宏杰的笔触关注的主要是历史、文化和国民性,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大历史文化散文,出在大陆、港台及韩国等地出版多部散文集,作品集《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在读书届引起较大反响,多次登上全国新书排行榜。2006年在《当代》杂志开设的“史记”专栏在读者中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他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典型上的跨文体写作,掺杂了大量小说式、历史报告文学式、甚至心理分析式的写法,他在叙述中表现了一个高超的小说家的技巧,有意识地强调了情节的大开大合。叙述的流畅、情节的开合、语言的力度,所带给人的,是小说式的阅读快感。

作家莫言评论到:“张宏杰以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曾国藩的专著,本书不仅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揭露了曾国藩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本书填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首次详细研究了一位古代官员的收入与支出,揭示了清代官员的工资条、灰色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关系。


      本书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全书展示了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的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

       这是一部中国政治教科书,通过本书所描绘的曾国藩,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从愤青到史上最成功的官员,他如何"脱胎换骨"?30岁前后截然不同的曾国藩为广大的青年展示了一个年轻人是如何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极具现实指导意义。透过曾国藩,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特色体制的独特生存哲学。

      全新修订升级版,改写十万字,更加精炼,可读性更强。

 



 【编辑推荐

       继《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后,张宏杰又带来新一力作!

       《子午书简》即将七期连播 独家隆重推荐!

        柴静作跋 余世存 刘瑜 老六 联名推荐

        细节中的曾国藩,其实挺有意思的:

        他老人家在做总督的时候,用下属单位进贡的钱,给自己建了一个“小金库”。用这个小金库的钱公款吃喝、送红包。但是到离任的时候,对小金库中剩下的钱,却一文也不染指。

        
 
【读者分享】


        doudou

                 读书散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相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少了业余读史的恣肆飞扬,多了专业治史的严谨有度,于是,我这业余人士读来,便觉得沉稳有余,畅快不足。我对曾国藩所知甚少,无力置评,只就自己有感触的部分,略记几笔。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常用来形容晚清官场腐败,以前光会引用,从未想过从制度层面去寻找问题的成因。此书最具价值的部分,便是关于曾国藩经济生活的一章“曾国藩一生的收入和支出”,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视角很独特,也很下了一番功夫。从中可见晚清政府官场实状,可见清朝经济制度的利与弊。
 

康熙爷一句“永不加赋”说得爽快,却苦了朝廷为收支问题焦头烂额。雍正朝尚有余银,遇上乾隆这个大手大脚的主儿,家底败得七七八八,到道光只能算勉强维持。道光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守成之君,没心思没能力也没魄力去动祖宗成法。清政府实行“薄俸制”,官员单靠俸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能维持一家老小温饱无虞已是艰难,妄论应对官场酬酢。京官收入渠道少,曾国藩在京为官多年,常常举债度日。只有外放地方,才能增加收入。地方征收的税赋,一多半是为了维护官府的运作和官场上的往来。曾国藩外放两江总督,雇马车、仆役、幕僚,都得自掏腰包,朝廷给的行政经费少得可怜,要办事还得自己筹钱。所以官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办事也就是少花钱,地方乡绅才有了用武之地。
“薄俸制”同样在军队实行。清军分八旗和绿(lù)营。清军打仗训练所用的装备都得自备,为了省钱,装备都疏于维护,为了不损坏武器、劳顿马匹,训练也就荒疏了。当兵成了兼职,平日里士兵都忙着从事副业养家糊口,连训练都花钱雇人代替。如此战斗力,无怪乎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晚清官场腐败,并非几个人的力量就能整肃。单靠皇帝不行,单靠某几个所谓忠良也不行。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曾积极响应咸丰帝的号召,上书力陈时弊,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甚至连皇帝都批评。他批评官场丑恶可谓入骨入里:“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担责任咎。琐屑者,锱铢必较,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眼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然而,官场大流非一二人之力便可去浊还清,也非划清界限,坚决对抗便能成事。
 

曾国藩早年不信邪,摆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架势,弄得很不招人待见,做事处处碰壁,无比艰难。他毕竟是现实主义者,一大优点是能分析实际情况,应对以有效之法,另一大优点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贯彻理学家自我修养之法,练就了无比精深的涵养功夫。他“把握住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有原则也有灵活性,亦即宗经而不舍权变”。经过走投无路濒临自绝的困境,三十岁后大彻大悟,一套为人处世之法,应对官场,应对朝廷,令可用之人为其所用,可用之条件为其所用,办成地方团练,消灭太平天国,功名最盛之际全身而退。他的追求或者理想,正是儒家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臻于至善”,从实现人格理想的角度而言,他很纯粹。而为了应对外部世界,他却又必须向某些人某些规则妥协,终其一生,他对“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都十分尊重,庆吊往来,礼数周到”。惯用规则者生,官场如是,又有哪个圈子不如是,出来混的,都得读读曾老爷子的日记。

柴静的跋写得极好,若非详读曾国藩日记,深入反思,并与作者深入讨论,写不出这样的简洁精准。这姑娘做事就是实与真,过她手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事都仿佛嵌入她的生命,深邃,震撼。


      图片

 

 图文源于网络

 仅供书友交流

 向图文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欢迎添加净土书舍公众微信号:jtss01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欢迎浏览花果园生活网:www.gyhgy.cn(净土书舍读书会论坛专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