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精神强度(转)
个人日志
百岁感言
杨 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
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
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
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
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
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
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周国平 ——
一个老哲人的终言
[英] 沃尔特?萨维奇?兰德(1850年75岁生日之作)
杨绛 译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1岁生日。
101年的岁月风尘难掩她的风华。
多年前,钱锺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
“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北京三里河,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
“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
自1977年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
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锺书的学术遗物,笔耕不辍。
在她身上,人们会忘掉时间的残酷:
101年无情而漫长,而她一如既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把它念给钱锺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胡乔木很喜欢杨绛的《干校六记》,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
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女儿钱瑗一语道破:
“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
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
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锺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
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
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
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
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
“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
那些有精神强度的人,是金子,藏于内心。他们不显露,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会闪现出非常动人的光芒。
把他放在最孤寂的地方,他不凋落;放在最热闹的地方,他不张扬。
他用精神支撑着内心,那个花园里,妖娆地开着一朵又一朵世间难寻的花,如果你进得去,那么你就看得到。
——摘自雪小禅《精神的强度》——
最近在读到雪小禅《精神的强度》短文后,总在思考这个问题......
脑海里浮现出许多有着一定精神强度的伟人与身边的凡人,令我感动不已.......
今天又读到了杨绛先生百年感言等文字后,做了该收藏,留给缺乏强度的自己与晚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