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有三法:格律、词汇、章法
个人日记
写诗改诗三法:
1、惊人之意:主题先行,意思先行。不落堆砌。
2、层次结构得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忌东拉西扯,不成段落。好诗血脉贯通,如珠串连。
3、文辞顺畅,表达准确:拗口是大忌。练字宜选取最传神的。凡此,一念就知。
讲师推荐:
1、先学李白诗,得其气韵,得诗之味。
2、再学杜诗练字以工其字句。
3、揣摩体会声韵启蒙,花间集等以增加词汇量和学对仗。
4、揣摩体会千家诗,特别是其中的七律,以学章法。
千万不要背。重在体会和理解,揣摩体味出作者的思路,如同自作。
诗经、楚辞、古文观止——暂不读。这事提高篇。
写诗如同写文章,开头、铺叙、作结。
七律的写法:
1、立大意
2、立联意
3、选骨干词汇
4、从字到句、从句到联、从联到篇。
5、按照起承转合的层次法,完成整篇诗作。
七律句法三板斧
七律难写。稍不得法,便有句无篇,甚则一无是处。拈出三句十五字,权当句法入门三板斧看。经营七律时,不论与何种题狭路相逢,窃以为依此三板斧之路数劈打开去。还是有得一拼。
这三板斧是——
一、首联挟题起
七律最争起笔。起笔务必抓紧造势,起笔得势,高屋建瓴,全诗易活。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起笔造势有一特定要求,造势须得是托题造势,造势时得将诗题巧妙地点出,即势挟题而起,题寓势中。
1、惊人之意:主题先行,意思先行。不落堆砌。
2、层次结构得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忌东拉西扯,不成段落。好诗血脉贯通,如珠串连。
3、文辞顺畅,表达准确:拗口是大忌。练字宜选取最传神的。凡此,一念就知。
讲师推荐:
1、先学李白诗,得其气韵,得诗之味。
2、再学杜诗练字以工其字句。
3、揣摩体会声韵启蒙,花间集等以增加词汇量和学对仗。
4、揣摩体会千家诗,特别是其中的七律,以学章法。
千万不要背。重在体会和理解,揣摩体味出作者的思路,如同自作。
诗经、楚辞、古文观止——暂不读。这事提高篇。
写诗如同写文章,开头、铺叙、作结。
七律的写法:
1、立大意
2、立联意
3、选骨干词汇
4、从字到句、从句到联、从联到篇。
5、按照起承转合的层次法,完成整篇诗作。
七律句法三板斧
七律难写。稍不得法,便有句无篇,甚则一无是处。拈出三句十五字,权当句法入门三板斧看。经营七律时,不论与何种题狭路相逢,窃以为依此三板斧之路数劈打开去。还是有得一拼。
这三板斧是——
一、首联挟题起
七律最争起笔。起笔务必抓紧造势,起笔得势,高屋建瓴,全诗易活。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起笔造势有一特定要求,造势须得是托题造势,造势时得将诗题巧妙地点出,即势挟题而起,题寓势中。
势如何挟题起?题如何寓于势中?其实也无甚微奥妙,不过是造势时将诗题“写”入或“画”入句中罢了。如杜甫《蜀相》首联: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下同)
这便是“写”入法。一起手便破题而入,明白地标出这首诗题曰“蜀相”。
有时题的字数较多,一句之中难尽收,可将题分解为两截,一截纳入首联上句,另一截分摊给首联下句。
拈另一首杜诗《野人送朱樱》的首联为例: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下同)
这便是“写”入法。一起手便破题而入,明白地标出这首诗题曰“蜀相”。
有时题的字数较多,一句之中难尽收,可将题分解为两截,一截纳入首联上句,另一截分摊给首联下句。
拈另一首杜诗《野人送朱樱》的首联为例: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这首诗的题虽分切为二,明眼人还是一看就知,有时诗人不愿“写”题,想用形象鲜活的诗化语言将诗题“画”出来,也应乐观其成。
毛泽东《登庐山》的首联,便是以诗笔作画,用一幅雄奇飞动的山水画,将诗题“画”出: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这样点题的高明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有时首联、中联略输文采,尾联却能独领风骚,也有可能将整首诗提起来。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六句一派国破家亡的沉哀,若是尾联仍一路哀恸下去,
诗的基调就低沉了,也不免太灭自家的志气,长强虏之威风。好在尾联,痛定猛省,化悲为壮,遽然振起,撕天裂地,一声长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由于尾联力挽狂澜,托住全诗,这首七律终成千古绝唱!
这首诗的题虽分切为二,明眼人还是一看就知,有时诗人不愿“写”题,想用形象鲜活的诗化语言将诗题“画”出来,也应乐观其成。
毛泽东《登庐山》的首联,便是以诗笔作画,用一幅雄奇飞动的山水画,将诗题“画”出: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这样点题的高明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造势点题应是有机结合。不可以离题造势,离题造势是虚张声势,浪费笔墨,于诗无补;造势乏术,只干巴巴地点题也不行。出手便低,诗能写热?
点题即或是稍欠精准,都可能给全诗添乱。唐乾元年(公元758年),时任肃宗皇帝大秘书的诗人贾至,写了首《早朝大明宫》索和。那时正在朝庭做官的岑参、王维、杜甫相竟作和。
点题即或是稍欠精准,都可能给全诗添乱。唐乾元年(公元758年),时任肃宗皇帝大秘书的诗人贾至,写了首《早朝大明宫》索和。那时正在朝庭做官的岑参、王维、杜甫相竟作和。
这恐怕是中国诗史上的一次级别最高的同题诗赛诗会。盛唐诗坛最有成就的六位大诗人中,竟有半数参与!赛诗的结果是岑参、王维的和诗各有千秋,难分甲乙,杜甫的和诗只能陪居末席。
论诗才杜甫在岑、王之上,问题出在点题上。这首诗的题是“早朝”,杜诗首联只点出了“早”,而未及“朝”;及至胸联才将题点全,此时诗已过半。
接下来腹联、尾联笔意又转至退朝和对贾至的奉迎上去。作为一首宫庭诗,这首诗的主题应是对皇帝和大明宫的颂扬,杜诗对这一主题展示得不充分,在篇幅安排上是一大失误。
论诗才杜甫在岑、王之上,问题出在点题上。这首诗的题是“早朝”,杜诗首联只点出了“早”,而未及“朝”;及至胸联才将题点全,此时诗已过半。
接下来腹联、尾联笔意又转至退朝和对贾至的奉迎上去。作为一首宫庭诗,这首诗的主题应是对皇帝和大明宫的颂扬,杜诗对这一主题展示得不充分,在篇幅安排上是一大失误。
可怜的诗人偏生没能把握住,未能实现邀宠的目的。一千年后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时,岑、王的早朝诗双双入选,杜甫的早朝诗却被冷落一旁。
唯有造势点题双到位,才能振起一篇之精神。中联才有可能乘势打开,拓题展意,渐入佳境。
二、中联横打开
中联以营造意境为己任。是七律的主体部位。中联由胸联与腹联(习称颌联、颈联)两组对仗句组成。对仗句的句势是横向打开的,与散句的纵切判然不同。
唯有造势点题双到位,才能振起一篇之精神。中联才有可能乘势打开,拓题展意,渐入佳境。
二、中联横打开
中联以营造意境为己任。是七律的主体部位。中联由胸联与腹联(习称颌联、颈联)两组对仗句组成。对仗句的句势是横向打开的,与散句的纵切判然不同。
怎样才能横打开?要点是造句时出句与对句的对比度要强,反差要大,要天一句,地一句,时一句,空一句,南辕一句,北辙一句,看若途殊,却是同归,虽然貌离,终是神合。
句势横打开,有利于内涵的拓展,有利于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高低远近,各各不同的多重诗美态势的形成。
作横向打开的对仗句,易于生成变化超忽的氛围,读者读了出句,不知对句是什么样,这种变化超忽,正是七律耐人寻味之处。
试想我们初读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时能料到出句竟是“望帝春心托杜鹃”吗?读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时能料到出句竟是“小杓分江入夜瓶”吗?
句势横打开,有利于内涵的拓展,有利于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高低远近,各各不同的多重诗美态势的形成。
作横向打开的对仗句,易于生成变化超忽的氛围,读者读了出句,不知对句是什么样,这种变化超忽,正是七律耐人寻味之处。
试想我们初读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时能料到出句竟是“望帝春心托杜鹃”吗?读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时能料到出句竟是“小杓分江入夜瓶”吗?
初读元遗山的“高原水出山河改”时,能料到出句竟是“战地风来草木腥”吗?如果对仗句写得让读者提头就知尾,那最败兴。
胸腹二联在诗中乍看是各吹各的号,各打各的鼓,各逞各的能。其实它们是相互协调的,它们之间有一个“相应”,“相避”的关系要处理好。
“相应”是说它们服从同一主题,是一脉相承的;“相避”是说在揭示该诗的主题时所涉内容与手法应各有侧重,力避雷同。
如杜甫的《蜀相》中联,处理“相应”、“相避”就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胸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景中融情,营造的是对蜀相一往情深的追怀情绪;
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慨述了诸葛亮的才智功业,颂扬了他鞠躬尽瘁的贤相风范,景仰之意溢纸。胸、腹两联通读诗脉贯注,各有侧重,绝无雷同。
腹联似较胸联更难写。写七律,作者通常是将最有感受,想一吐为快的东西先“吐”出来,多半“吐”在胸联。及至写腹联,底气不足的作者,已是“吐”得差不多了,因为他肚中本来就没有多少“货”
加之“相应”、“相避”等约定,也要在腹联体现出来,作者往往难以为继。对于一位诗思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迷茫状态的作者,要他在腹联旋即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多半会苦不堪言。写不下去吧,这诗便成了“半截律”;硬写,就只能靠“挤”。
胸腹二联在诗中乍看是各吹各的号,各打各的鼓,各逞各的能。其实它们是相互协调的,它们之间有一个“相应”,“相避”的关系要处理好。
“相应”是说它们服从同一主题,是一脉相承的;“相避”是说在揭示该诗的主题时所涉内容与手法应各有侧重,力避雷同。
如杜甫的《蜀相》中联,处理“相应”、“相避”就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胸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景中融情,营造的是对蜀相一往情深的追怀情绪;
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慨述了诸葛亮的才智功业,颂扬了他鞠躬尽瘁的贤相风范,景仰之意溢纸。胸、腹两联通读诗脉贯注,各有侧重,绝无雷同。
腹联似较胸联更难写。写七律,作者通常是将最有感受,想一吐为快的东西先“吐”出来,多半“吐”在胸联。及至写腹联,底气不足的作者,已是“吐”得差不多了,因为他肚中本来就没有多少“货”
加之“相应”、“相避”等约定,也要在腹联体现出来,作者往往难以为继。对于一位诗思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迷茫状态的作者,要他在腹联旋即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多半会苦不堪言。写不下去吧,这诗便成了“半截律”;硬写,就只能靠“挤”。
那搜尽枯肠“挤”出来的东西,在质量上不能不等而下之。当然,不是人人都如此窘迫,有的作者,连“吐”两联仍面不改色,表明还是有底气的,并非肚内空空的附庸风雅之辈。
但所写之诗能否见好,还得往下再一个回合才能分晓;要看他与尾联周旋时,能否游刃有余?
三、尾联兜得住
但所写之诗能否见好,还得往下再一个回合才能分晓;要看他与尾联周旋时,能否游刃有余?
三、尾联兜得住
尾联兜揽全诗,要求完固有力。前人有些七律发端不错,中联可圈可点,只因尾联力不济,本来有可能成为顶尖级作品,最后只能是有句无篇而已,殊为可惜。
写好尾联要有诗内功夫,但单靠诗内功夫还不够,还须诗外功夫为后盾。这里说的诗外功夫至少包含作者的志向、信仰、学识、阅历等要素,只有诗内诗外功夫通力托举,尾联才可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写尾联最忌即兴一挥,过后不思量。即使是在这一领域取得极高成就的诗人,写尾联都极为用心,改之再三。
写好尾联要有诗内功夫,但单靠诗内功夫还不够,还须诗外功夫为后盾。这里说的诗外功夫至少包含作者的志向、信仰、学识、阅历等要素,只有诗内诗外功夫通力托举,尾联才可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写尾联最忌即兴一挥,过后不思量。即使是在这一领域取得极高成就的诗人,写尾联都极为用心,改之再三。
毛泽东对《登庐山》诗的修改就体现了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首七律是大家熟知的。首联出手不凡,中联左右逢源: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这首诗虽写得满纸山水云烟,却不得当寻常山水诗读。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所言全是国事、天下事。前六句神采飞扬、气势磅礴、极具时代感。尾联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用大笔造奇句作结,否则难得兜揽住。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这首诗虽写得满纸山水云烟,却不得当寻常山水诗读。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所言全是国事、天下事。前六句神采飞扬、气势磅礴、极具时代感。尾联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用大笔造奇句作结,否则难得兜揽住。
据李锐同志说《登庐山》初稿的尾联是:
陶令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作为一位写下过众多光辉诗篇的伟大诗人,毛泽东对这个结尾显然不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致胡乔木同意的信中,论及此诗时说:“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似。
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不足为外人道也。”初稿尾联的思想深度和形象的丰满程度,都逊于首联、中联,兜揽不住全诗。
陶令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作为一位写下过众多光辉诗篇的伟大诗人,毛泽东对这个结尾显然不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致胡乔木同意的信中,论及此诗时说:“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似。
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不足为外人道也。”初稿尾联的思想深度和形象的丰满程度,都逊于首联、中联,兜揽不住全诗。
问题似乎出在尾联只是怀古,与前六句所展示的主题游离。这是一首时代颂,怀古之情要坐实到颂今的层面上来,诗才收顿得住。
1965年12月这首七律正式发表时,尾联有重大修改: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修改后,消除了初稿的欠佳之处,在怀古颂今这点上,处理得巧妙妥贴。经这一改,全诗浑然一体,神完气足,有句有篇。
1965年12月这首七律正式发表时,尾联有重大修改: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修改后,消除了初稿的欠佳之处,在怀古颂今这点上,处理得巧妙妥贴。经这一改,全诗浑然一体,神完气足,有句有篇。
有时首联、中联略输文采,尾联却能独领风骚,也有可能将整首诗提起来。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六句一派国破家亡的沉哀,若是尾联仍一路哀恸下去,
诗的基调就低沉了,也不免太灭自家的志气,长强虏之威风。好在尾联,痛定猛省,化悲为壮,遽然振起,撕天裂地,一声长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由于尾联力挽狂澜,托住全诗,这首七律终成千古绝唱!
四、结语
或有人问:有了这三板斧,七律就能写好?
这样回答吧:连这三板斧都不把握,诗能好?
或有人问:有了这三板斧,七律就能写好?
这样回答吧:连这三板斧都不把握,诗能好?
文章评论
冰水{ 淡离}
亲晚上好[em]e163[/em][em]e178[/em][em]e100[/em]
冰水{ 淡离}
祝福常在[em]e166[/em][em]e18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