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让父母的高度成为孩子的起点
个人日记
如数家珍。
当然择校最关键的是学校所在地,因为每一所小学直接对应着一所初中,不同的初中进“省实验中学”等重点中学的名额不同,而重点中学升重点大学的概率更大······
择校的学问太大了,上面的只是普通人的择校观,更有牛人具有超前的择校观:人脉即为钱脉。要上官二代聚集的XX小学,市局省厅头头脑脑的子孙后代都在这个学校,官二代当官的可能性更大。
你没听说“科长是干出来的,处长是送出来的,厅长是挣出来的,省长部长是生出来的”?
从小学就要建立人脉。成绩好坏无所谓,大不了出国留学,国外随便一所野鸡大学,回国怎么也相当于二本吧。
上面有人又硬的,不用说了;上面有人但不硬的,则求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花钱送礼;上面没人的,省吃俭用购买学区房。
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并且津津乐道。
有几次实在听不下去了:小学之间的差别有这么大吗?那个学校方便,就到哪学校上,费这么大劲值得吗?
人家看外星人似的看着我:差别咋不大呢?差别太大了!······
咱比较识趣,不作别人的苍蝇,话不投机不谈便是。
况且他们的想法是对的,他的孩子也一定会证明,他父母择校的理由绝对正确———俺孩子不行。
还有,俺不行,非让俺行,那绝对不可能。
择校,依据很充分------“孟母三迁”。孟母因为三迁,所以培养出了“亚圣”,太有说服力了。
看来要培养一个科学家,工薪层的父母要多买几个苹果,挂在孩子的床头;而有钱的父母最好买个果园,牛顿不就是因为被苹果砸中脑袋,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吗?咱孩子比牛顿笨一些,需要多砸几次才能开窍。
呵呵。
我一直认为,应该就近入学,没必要费心费力的择校。
有位朋友,夫妻双方均为博士,因孩子入学意见不统一,想听听我的意见。
是上最好的?还是上离家最近的?
我:能不能拉出屎来与厕所有多大关系!当然是离家近的好,方便。
他也很高兴:我也是这么考虑的,要是天天接送孩子,啥事不用干了,让司机接送孩子影响不好。我认为学校差异不大,对孩子成长影响有限,综合考虑,择校得不偿失。
我:我也这么认为。
朋友:再一个,好学校一个班60人,离家近的这个,一个班只有40人,老师教60人,与教40人,对孩子的关注度肯定不一样。
我:这个影响也不大,实际上,60个管不过来,40个也管不过来。
老师只能分类管理,没有那个老师能讲的让所有的孩子都听懂。教学水平差一点的老师按照自己的习惯授课,而水平高的老师能主动调整自己的授课的节奏,以适应他最重视的一类学生。
老师一定有侧重、有取舍,水平再高的老师也有成绩差的学生,水平再差的老师也能教出成绩好的学生,而有些学生不管谁教成绩都不错,因此不要把希望全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配合老师的工作上。
很多家长故事听多了,有一个误解,认为自己的孩子跟“好”孩子在一起,会学“好”,所以不惜代价择校,效果可能相反。
举个例子:我大儿子上高中时,考的是山东省实验中学,分数是刚好超录取线1分。
同一年中考的,我还认识另外8个孩子,他们的成绩均低于分数线十分以内(超过10分没有硬关系交钱也进不去),交了1.8万,都进去了,高考时一本一个没有。
以他们当时的分数,在其他中学,都是高分,那个学校没有考一本的?他们考一本的概率很大,结果却是进了省重点,反而把一本弄没了。
他们家长很无奈,见了人,灰溜溜的,抱怨孩子无能、不争气。
实际上家长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朋友:为啥?
我:家长的本意是进最好的学校,在最好的学校有最好的老师和环境,成才的概率大。
他们给自己的孩子定位也很明确:咱不行,要“用功”,要向“好”的学。
看起来一点错误都没有:咱就是不行,不然为啥别人不用交钱,咱要交?既然不如别人,还想比别人“强”,就需要比别人用功,好像很有道理。
为啥结果不尽如人意呢?
因为这句话存在严重问题:
家长直接给孩子贴上了“咱不行”的标签。
实际上,会不会做家长,能不能做好家长,最根本的点就是你给孩子贴啥样的标签。
会做家长的,会给自己孩子贴上“优秀、聪明”等标签,不过在外人看来,确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但这些家长仍然我行我素,根本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顾客观事实。
而不会做家长的则非常理智,会根据孩子的现状进行分析判断,结论有根有据。
这话我可不是反着说的。
最后,双方的标签都正确。
有一句话: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不过有的父母的高度决定的是孩子的顶板,而有的父母的高度决定的却是孩子的起点。
朋友:怎么讲?
咱都在产房里呆过,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只会哭的小东西,面带喜色,都认为自家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优秀,可能是个天才,而对其他孩子不屑一顾。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判断,所有的家长都对。
但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
有的家长的信心动摇了,发现那只是一厢情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不是那么优秀,特别是孩子上学之后。
于是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刻苦努力,主动把标签变成了“笨,不行”,因为只有笨人才需要刻苦努力;
而有的父母,拿孩子跟自己比,为维护自己“聪明,行”的标签,有时表现的就像阿Q,直接修改“聪明、行”的标准。
大部分家长属前一类,后一部分家长以胡律师为代表。
这不是开玩笑,我跟很多人分享过什么叫聪明。
你认为你孩子聪明,结果他考了倒数第二名,那你还可以认为他聪明,因为他不是倒数第一;即使倒数第一,也不会每科都倒数第一吧,聪明的理由照样存在。
如果考第一呢,那就可以说第二名“笨”。
聪明到目前没有国家强制性标准,谁说了也不算,咱就自己制定标准,既然咱自己制定标准,制定一个对自己孩子有利的,那是必须的。
这就是我的逻辑。
朋友大笑:你别胡扯了。
我:怎么胡扯呢!什么聪明!什么笨!本来就胡扯。
我高二上学期政治倒数第一,生物倒数第三,笨不笨?期末两门都是第一,聪明不聪明?我是聪明还是笨?
朋友:你开始光玩不学,后来用功了。
我:农村中学有玩的吗?我又不是混子。
方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聪明不聪明无关。
别看你两口子都是博士,这个你们真不懂。你们一直是优等生,顺风顺水,哪像老胡,第一名与倒数第一之间的名次基本都考过。
物理、化学咱一直名列前茅,这两科主要靠自学,开学第一天考期末的卷子照样可得80分以上。
生物、政治一开始用学生物、政治的办法学,倒数。后来改用学物理、化学的办法学,成绩瞬时翻转。
外语比较惨,直到高三上半年结束,从未及格过。最滑稽的一次是初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一个留级生跟我商量:你其他科好,我抄你的;我外语好,你抄我的。
我们就这么办了,结果我外语考了17分,那个同学考了18分,NND。
烦了,用功,老妈也专门给我找了一个学习好的高年级学生辅导,她总是说“你怎么这也不会”?受刺激,不用她辅导了,人家也省事了。
按老师说的做:背单词、背课文,很用功,很努力,成绩略有起色,但很搞怪,不是49就是50,如果不是这个分,就是老师批改卷子时马虎了。
上了高中,更用功了,根据老师和同学介绍的方法,背单词、背课文,晚上别人睡觉了,咱打这个手电筒在被窝里背单词,这么用功,然后成绩就上去了。
呵呵,逗你玩呢,励志的故事都这么说。实际上,除了眼睛近视的更厉害之外,没有效果。
到高三下半年了,老师也给咱下了结论:高考没戏。老师不管了。
老师可以不管,咱自己不能不管。索性老师的话一点也不听了。怎么做能拿分咱就怎么做。
后来无意中发现,我有一本书,上面全是外语的阅读理解,每段文章附五个题,有一些简单的文章,基本上能看懂,翻译出来还挺有意思,我也能做对三四个,于是我就只看这本书。
作对一两个的跳过去,做对三个以上的,就拿出词典查一查不认识的单词,直到完全看懂,用了两个月,竟然把这本书全做完了。
搞笑的是我练出了一项绝技:给单词“相面”,拿出一个单词来,我不认识,但放在文章里我就能猜出单词啥意思。
怪事就来了,我们班外语最好的,作阅读理解也不如我,40分的题我至少拿32分,甚至40分,有了这个“相面”的本事,再猜点其它题,及格了。高考成绩83分(满分100),可以报外语专业。
不过外语我还是不会读、不会说、不会听、不会写。直到今天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学过外语。
这个方法只适合我,谁也学不会。不过学会了也没用,仅仅应付高考而已。
所以我得出结论:高考,考的是捞分能力,与知识、能力没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捞到足够的分就行了。
你说我是聪明还是笨?
学习成绩与聪明和笨没关系。
交费生与普通生只差10分,能说“不行”吗?
稍一马虎10分就出来了。
实际上差100分都没问题,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差别很大,与老师同频的学生成绩一般比较好,不同频的成绩可能差一些。
绝大部分孩子没有机会发现这个问题,只有极个别的,像我这种既能考第一,又能考倒数第一的人,在付出代价后,通过总结才能发现。
我物理本来很好,老师教不教无所谓。有一个学期我们教导主任给我们上课,他太啰嗦,讲一遍,对我来说相当于复习;讲第二遍,脑袋发木;讲第三遍就全忘了。结果很多同学成绩提高了,我的却下降了。
数学,成绩一直很一般,有一个学期换了一个年轻老师,他讲课就是在黑板上板书例题,板书完了说一句“显而易见”,得出了结果,45分钟的课十几分钟就讲完了,然后自己看书。
不到一学期,这个老师就被同学联名赶走了,我在这一段时间,数学成绩却是突飞猛进。老师被赶走了,我的数学成绩又恢复原状。
我原来一直认为我是个别情况,后来我指导几个成绩挺差的孩子高考,效果非常理想,我这才知道,我绝非特例。
成绩好坏与智商关系不大,关键是方法正确。
而家长不懂装懂,随大流,直接给孩子贴上了“笨、不行”的标签,然后又武断的得出结论,只有“用功”一条路可走。
这种孩子如果不逆反,基本上就废了。
当然,如果孩子逆反,家长继续固执己见,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继续跟孩子对抗,孩子也可能废的更快,我指的仅是学习方面。
实际上哪有不行的孩子!有的逻辑能力好,有的记忆能力强,特点各不相同,只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好书本上的那点知识都没问题。
这一点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的更明显,不管做啥事情,都有技巧,只要感觉“心累、力不从心”,肯定是方法或方向出了问题。
用功,只有在方法和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才有效。不过话又说回来,方法和方向正确,还需要“用功”吗?除非你想出类拔萃。
学习、生活和工作本来就是轻松快乐的,用不着搞得那么悲壮。
再一个,在学校里交费生与普通生也是两个待遇,普通生也瞧不起交费生,普通生认为自己“行”,交费生“不行”。
普通生,考砸了,他内心认为自己行,将原因归结为个别因素,他会总结并改进。
而交费生在家长和同学的影响下,内心本来就认为我“不行”,考砸了,正好证明了我确实“不行”。
只要有这种想法,肯定会找到这种证据。他会把原因归结为我“不行”,应对的办法是继续“努力”,结果是再次“不行”,然后破罐子破摔。
在这里,家长犯了方向性错误,就是贴上了一个“笨”的标签,而忽视了启发孩子认识总结自身特点,强调向“好”的学,而不是让“差”的向咱学。
向“好”的学,意思是咱“不行”,让“差”的向咱学,意思是咱“行”;两者表现出的心胸和气度完全不一样。
为了助人,咱就必须主动的学,甚至偷偷的学。
助人总是快乐的,所以咱学习也是快乐的。
这就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
实际上,给孩子所贴的标签,也正表明了父母的心胸和气度。
孩子为啥不行?以啥为标准?
是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本意就是想超过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看到的总是自家孩子的不足,要求孩子改,而自己置身事外,好像多牛X似的,告诉孩子这样那样,你自己做不到的,用你的办法能做到吗?
你做到的,孩子用你的办法能做的跟你一样好吗?
如果孩子听话,他肯定超不过父母,孩子就真的不行。
孩子为啥行?以啥为标准?
以与孩子同龄时的自己为标准,超过自己那还不叫行?
只要比,孩子肯定比自己行,孩子干的什么牛X事你都知道,并津津乐道,你干的早忘了;
孩子干的混账事你不会全知道,而你干的你自己全知道,只要比,孩子肯定比你行。
既然比你行,你还会指手画脚吗?老老实实做好孩子的狗头军师,给孩子提供服务或出谋划策就行了:
老爹相当年是这么干的,效果挺好。孩子说你这办法不行,我还有更好的办法;
老爹相当年试过了,这么做不行。孩子说你考虑不周,我换个做法应该没问题。
你的经验加教训,加上孩子的积累与创新,怎么可能不超过你呢?孩子就真行。
前者父母是孩子的顶板,后者父母是孩子的起点。
我给你讲个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
比方说,如果我的孩子比我行,你的孩子不如你,你的孩子要超过我的孩子,你必须比我行,如果咱俩一样行,你孩子不如我孩子。你的孩子比你行,我的孩子比我行,不管咱俩谁行,孩子都没有可比性。
所以,只要敢给孩子贴“行”的标签,家长就具备了“以不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的基本条件。
其他的的就是具体操作问题了。
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老师也有关系,老师授课,是有倾向性的:
每个班的前几名,是不需要老师考虑的:信心十足,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有主动调整能力,使自己适应任何老师;
最后几名,只要不影响他人,老师是不会关注的,最多为了应付望子成龙的家长:“你孩子聪明,但不干”。
家长评价老师的是总成绩、升学率,老师只关注目标人群就可以了, 这一部分就是那些需要填的鸭。
这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调频能力,成绩取决于缘分,碰到与自己同频的老师成绩好些,换个老师,不同频,成绩就差。
不管到那个学校,谁也没办法保证让孩子总能碰到与自己同频的老师。
所以我主张家长的注意力,应放在配合老师的工作上,像我这种野路子受到的压力太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
朋友:怎么说?
我的思维方式与老师不一样,老师讲课占用了太多时间,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我不得不经常逃课,老师同学都认为我是破罐子破摔,都拿鄙视的眼光看我,实际上我也认为这样做不好,但又不得不这么做,很纠结。
一直到毕业多年后,我有一朋友的孩子,学习成绩差,逃学,他老娘管得又严,母子对抗很激烈。
他老娘无计可施,我才把我的经验介绍给他老娘,他老娘觉得有道理,然后“不经意”的透露给他,结果非常好。
朋友:怎么还不经意呢?
我:对抗的很厉害,要是正儿八经给他讲,他肯定不听,只要他老娘讲的,他就反对。
我这才敢主动地找一些成绩差的朋友推销我的歪门邪道,效果非常不错,但有些老师很烦。这些孩子在学校的压力也很大。所以不到高三,还是努力做到与老师同频好一些。
当然我说的是学习只为考大学这种情况。如果为了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我还是建议借鉴我的办法,毕竟我的办法不仅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生活和工作。
当然,我说的配合老师工作,在小学阶段,绝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家庭教师,在家给孩子补课、检查作业。
我特别反对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辅导孩子的学习可以说“精益求精、认真、严格”,虽然这种方法一开始效果不错,孩子的成绩看起来比较好看,实际上后患无穷。
妨碍了孩子主动学习、总结只身特点的能力,将孩子变成了一只“鸭”,一只平庸的鸭,从而弱化了孩子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学历就是一块敲门砖,为了一块砖,把“半条命”搭进去,有点太傻。
我说的配合,是指鼓励孩子寻找方法,使孩子有与老师同频的能力,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都不同,不能简单的用“聪明”和“笨”来评价。
朋友开玩笑:除了聪明和笨,还有一种,叫“怪”。
我:有的孩子反应慢一些,并不代表“笨”,对他来说,预习可能比复习更重要。通过预习解决70%的基础问题,上课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30%的难点,效果肯定比上课解决70%的基础,自己课后解决30%的难点好得多。
朋友:什么是同频?
我:这个就像民主、自由、健康、快乐、正能量一样,没法给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对朋友来讲可能意味着情投意合。
对师生来讲则可以理解为良好的互动。
高效的听讲,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讲是一条捷径,“听讲”是一个互动过程,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有多少学生能听懂,老师不能说一目了然,但也差不多。
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语调、语速、神态、手势,该强调的强调,该重复的重复,孩子属于听懂一族的就可以称为同频。
刚上学时做到与老师同频最为关键,这样省事。如果听课效果不好,课后补就麻烦很多。
靠课后补已经意味着“落后”了,即使成绩一样,但你耗时长,效率低。
有些老师家长很喜欢这样的孩子,称其为“刻苦或努力”。可见“刻苦、努力”有时是贬义词,代表低效率,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盲目的刻苦、努力、补习班不值得提倡,学习也要用巧劲。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成绩平平的孩子,成绩突然突飞猛进,原因就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学会了与老师同频的能力。
只要有与老师同频的能力,成绩肯定没问题。
朋友听完,给媳妇打了个电话,说胡律师也赞成就近入学。然后媳妇开车赶过来,一起办入学手续去了。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你看完以后不管是立马借鉴,还是将信将疑,还是感觉很可笑,我都表示感谢。
喜欢我日志的朋友请加QQ或微信137082898.
散养的孩子和散养的鸡
《散养》的补充和说明
爱——《散养》小结
亲,你跟孩子有仇吗?
轻轻松松考一本
散养 圈养 放养
名落孙山,输还是赢
文章评论
苹果
虽然没看完,但是这么晚了还发表日志,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胡老师的文章不是精品,绝不出手的哦![em]e179[/em]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很辩证!
与曾经的自己遥遥相望
大师的文章拿出来就是与众不同!
[em]e328591[/em]阿弥陀佛
[em]e163[/em][em]e179[/em]
于木-企业QQ九省总代-营销QQ
是这样的
Hope·bay
人的一辈子从小孩时就“被标签”了,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自悟能力,“标签”就会格式化。所以很赞成老胡的“歪门邪道”[em]e113[/em]。别说,现在的孩子还挺吃这一套的!
岸芷汀兰
目前国人教育观念总是会不自觉的去跟别人家比孩子……要有改观,需要些时日。
海纳百川
写的很有道理,有同感!
浩强
就一句话,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越早越好!
#爱吃猫的鱼~
很不错啊。
当下
胡律师的另类教育我很接受。
海
对于你的观念我很认同,一些具体情况还需向你请教
王建军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关键是家长能不能成为合格的狗头军师!
小野彭彭
胡律师文中的一个成语差强人意用的不档 把意思说反啦 而且您一会直述一会反讽的情况下可能让人误读 最后个人觉得挺受教
心如止水
太值得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