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梁漱溟
关于鲁迅
鲁迅与梁漱溟
江锦灵
在我的阅读印象中,一直认为鲁迅和梁漱溟乃同质异体的文化人,或是斗士,他们具有相似的性情与风骨。倘若仔细比读他们的文章,还会发现:鲁迅的文字比其言行犀利、冷峻得多;梁漱溟的言行比其文字犀利、冷峻得多。据有关史料和后人回忆,生活中的鲁迅平易近人,温和幽默,梁漱溟恰恰相反。
在文学界,鲁迅比梁漱溟名气更佳;在思想界,梁漱溟比鲁迅名声更响。只要读了几年书的凡夫俗子,几乎都可以玩转一下文学,但不一定能发掘思想(此思想不等同于平常的思考),文学似乎比思想更接地气,这或许是鲁迅比梁漱溟在总体上更具人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况且,伟大领袖毛主席钦定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因此,“鲁迅”如日中天,不仅排在“鲁郭茅,巴老曹”之首,而且横扫从上世纪到本世纪的各大“读者最喜欢”、“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等名头的作家排行榜。连“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金庸也不可避免地屈尊其后,更别说余秋雨、韩寒、郭敬明之流。
可是中国人,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人太过于小聪明,所以现时若要扯什么作家排行榜,要么冠以“当代”之时间状语,这就把一大批包括鲁迅在内的近现代著名作家一律踢出榜单;要么干脆搞个“作家富豪”排行榜,鲁迅等无疑登不上“大俗之堂”。
毛主席以极大的热情正面评价鲁迅,一直将其捧上神坛(其实不劳主席牵挂,鲁迅也是多数国人心目中的NO1,虽然他也有些可爱的小毛病)。而梁漱溟在此方面却没有鲁迅幸运,不仅没得到毛主席的追捧,反而受其冲击。在解放后的某次中央政府扩大会议上,一向仗义直言的梁漱溟作了一项关于农民问题的报告,当即触怒了毛主席,并与其针锋相对,不留情面。后又在公开场合坚持“批林不批孔”的主张,从此学者与主席两人怨怒结深,最终沦为历史的遗憾。
可想而知,毛泽东与梁漱溟皆为个性强烈、英雄气长的名人。一位掌握国家之大器,一位贵为思想之权威,剧烈摩擦怎不电光石火?假如鲁迅活到解放后,依其性情,迟早也会与毛泽东相碰撞的,毛泽东不是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半点奴颜和媚骨吗?可在另一方面,梁漱溟较鲁迅又幸运得多,他长寿。梁漱溟看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送走一批又一批与他同时代甚至同名望的各界名流。在当时中国文坛与政坛都日益复苏的时代,他却倍感繁华落尽,凄凉唱晚。
一切争斗、万般名利终究汇入斜阳、付之东流。最后的最后,人生的真意不过是祈求一份宁静与安然。很难想象,在梁漱溟生命的最后时光,也逃脱不了“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无物不长”这句话。或许,这是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别样诠释吧。
鲁迅和梁漱溟皆是20世纪中国最具原创精神的思想家,一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发扬者。他们似乎找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一位集中火力猛攻,一位顶住压力固守,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支撑起中国文化的新天地,为后世之学创造无比宽阔与深邃的新境界。当下的我们仍在两极之间的“中土”杀伐纷争、辗转折腾,似乎拓展不了精神的时空,既没有鲁迅的胆识批判,也没有漱溟的才气发扬。于是,我们和我们所处的大地或一片喧嚣,或一片冷寂,可谓:文学残剑,思想飞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