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大家的《诗词结尾》
个人日记
古代诗词大家的《诗词结尾》
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两者都用比喻说明结句的重要性。前者认为,结句要有气势,象拦截奔跑的快马一样,嘎然而止。后者认为,结句要有回味,象撞击铜钟一样,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顺便温习一下古人佳作:
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元稹的《西归绝句》: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是创作七言绝句的高手。杨慎说他的绝句“无一篇不佳”,沈德潜称赞说:“龙标(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他也擅长“以景结情”的手法。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其二)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前几句说,随着琵琶声起舞,不论换上什么曲调,总牵动戍边士兵们思乡的情怀,令人心烦意乱。结句笔锋一转,出现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画面,将这种思乡的感情推向高潮,让读者回味无穷。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西宫春怨》)这是一首宫怨诗。夜深人静之际,一位宫女斜抱“云和”(一种琴瑟),遥望着朦胧树影掩映着的昭阳殿(皇帝所在之处),心中充满着期待、忧伤的感情。
“摇曳巴陵州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这是一首送别诗。结句用日暮时分水天一色的景物,衬托对友人的依恋和惜别。
以上例举的都是“以景结”较为成功的诗。
和“以景结”不同,“以情结”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如李白的《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 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 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这首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从唱歌写到劝酒,从劝酒写到酒醉,从酒醉写到留宿。诗的结句写沉香在博山炉(一种作重迭山形的香炉)中燃烧起熊熊火焰,火焰又化为烟雾,双双一气,腾入云霞,暗喻彼此之间的恋情之炽热。大胆率直,显示出李白独有的豪放的风格,真有“撞钟”之感。
以理结句”,其偏重于议论。如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是“ 辛显其志,”用精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主旨。《观刈麦》结尾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农民的艰苦劳动而不得温饱,联想到自己尚有“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不由感到惭愧。
以“答语结句”,即在结尾处自答、自问。自问,以引起读者注意。自答,以点明作者本意。如丘为的《登润州城》:
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
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霓。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
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诗的结尾好坏,对整首诗影响极大。不论是“以景结”、“以情结”、“以理结”还是“以问答结”,只要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含蓄隽永,发人深思,都是好的结尾。
文章评论
雨丝
[em]e179[/em] 写的真好,受益匪浅。转走了,谢谢你!
海梦圆
[em]e183[/em] 谢!!转了!
草原雄鹰79
[em]e181[/em][em]e160[/em]战友谢谢!收藏了!
笑语东风
受益匪浅,转了,谢谢兄长![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