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简介----[战国霸王]

手机日志

 
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简介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埃尔富特是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 《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 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十八般武器的分类
 

依据兵器的性质加以区分,“十八般武器”可以分成六大类∶
(一)抛射兵器∶弓、弩、箭、矢、铳
(二)长兵器∶戈、矛、枪、棍、棒、挝、殳、杵、杆、杖、钯、把头、铲、斧、钺、戟、槊、叉、钩、大刀、大镰。 
(三)短兵器∶剑、刀、鞭、鐧、钩、镰、锤、链、尺、拐、哨子棍、环(圈)、轮。 
(四)软兵器∶流星、绵绳套索。 
(五)奇门兵刃∶三尖两刃刀、橛、点穴针、扭子、匕首、鸳鸯钺、三节棍、盾牌、判官笔、状元笔、阴阳锐、铁尺。 
(六)暗器∶飞剑、飞刀、飞镖、镖刀、梅花针、飞针、飞刺、飞铊、飞抓、飞铙、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装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弹弓、飞蝗石、铁莲花、铁鸳鸯、如意珠、流星锤、铁拳、龙需钩、绳镖、罗汉钱、喷筒、龙吒、梅吒、血滴子。“ 
“而兵器的形制不一,适用对象也有所区别。”

十八般武器之弩
 


弩的射程比弓远。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廋弩、唐弩和大弩。夹弩、廋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于车战和野战。 
《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许慎注《淮南子·俶真篇》: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韩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时力,作之得时,力倍于常,故名时力。距来,当为“距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武术论集P164) 
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 
宋神宗熙宁元年(西元一0六八),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 
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用为战斗武器了。

十八般武器之斧
 


汉刘熙《释名?释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而最早之铜斧,见于商代,不仅用于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周代用斧风气不如商代,到了双锋剑出,与刀并用后,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为砍迆工具,或为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斧虽不作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喜用小斧、镰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 
我国史籍中鲜见斧兵的记载,而古典小说中则多有描述。《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轮大斧竟奔孔明。”《水浒传》第三十八回说黑旋风李逵,“使两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说李逵“拿著双斧,大吼一声,跳出店门”。从这些小说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斧是历代广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间武艺小说中一般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十八般武器之钯、铲
 


钯、朳、镋钯、铛、铲、月牙铲、马叉 
耙头的出现比较晚,明代以前少见载录,至今也未见到“耙头”实物,却有“叉钯”和“镋钯”这两种兵器。镋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外形像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刃下左右横出两尖股,向上弯,可以刺击,也可以防御。 
茅元仪《武备志》描述它的形制道:“镋钯,上用利刃,横以弯股,刃有两锋,中有一脊,造法须分脊平磨,如磨刀法,两刃自脊平减至锋,其锋乃利,日久不秃,中锋头之下库,可容核桃,则安于木杪,乃不折损,仍用一钉关之。”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也说:“此器柄长八尺,于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杀倭始。”说明镋钯是明军为御倭所创制的。 
实战中,每两名镋钯手,配备三十支火箭,敌人远离时,钯叉两股可以充当发射架;敌人迫近时,可刺击对方;当与敌人兵刃相斗时,可以制住对手器械。真可称作战争中最有利的兵器。 
清王啅《兵仗记》载:“钯之制有二,曰铁钯,曰木钯。铁钯之头,直刃横齿皆铁;木钯铁刃木横,上施铁齿,铁皮裹钉。其使钯之家五,曰雄牛出阵钯,曰山门七埋伏钯,曰番王倒角钯,曰直行虎钯,曰稍拦跟进钯。”所说的形制,像是一般的农耙,与明代钯形不同,可能是清代才有的兵器。清代绿营兵还使用凤翅镋、五趐镋、月牙钯、通天钯等隔拿兵器,形制大同小异,各有特点。 
武侠作家萧逸的《春江万里情》中,男主角郭潜即用“凤翅铛”,长三尺许,通体紫红,四菱铛头,月牙形刀刃,极为锋利。 
耙又名“扒”,和农家的铁齿耙差不多。主要用于船战,可以隔架敌人长兵器,也能趁机杀伤敌人。《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九齿钉朳”就是这种兵器。 

十八般武器之矛
 


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骹。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周礼·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郑玄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长矣。” 
《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酋矛,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而围之;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錞,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代,矛的形制甚多,汉刘熙《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鐏,鐏入地也,松椟长三尺,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椟也,前刺之言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倜,长九尺者者也,伲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俏═犬+ 肖。侉T矛 +p55 
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仇矛,仇,仇也,所伐则平,如讨仇仇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鋋(小矛),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 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十八般武器之叉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猛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著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十八般武器之刀
 


汉刘熙《释名·释兵》:“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其末曰锋,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环,形似环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杀,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琫,琫,捧束口也。下末之饰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见也。”埤═玉+卑 
郭子横《洞冥记》:“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初学记·武部·刀》) 
《初学记·武部·刀》: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炼、青犊、漏影三刀。 
曹丕《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龙鳞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收入《汉魏丛书》中)p747。 
《初学记·武部·剑》:《春秋繁露》:“礼之所兴也,剑之在左,青龙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于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日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之作用在汉代尤为突出。 
《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唐代渐改为无环的装柄刀,刀在军事上的应用,已超了过剑。 
唐书·杜伏威传》:“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拍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 
宋代,承袭三国、两晋、隋、唐之制,传统单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铁刃也宽。其余大刀则广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双手握柄砍杀的长刀,可以削断或砍损对手的长兵之柄,。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慓悍,雄健有力。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十八般武器之钺 
 


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 。 
汉刘熙《释名 释兵》:“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释名未见) 
春秋、战国时,钺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这是因为刀剑广泛应用在战场,而使笨重的钺退伍了。

十八般兵器之锤 


(挝)、骨朵。锤、椎。
《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檛杀数人。”《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檛,挺身陷阵。”宋洪迈《夷坚丙志·婺州雷》:“面丑黑,短发血赤色,蓬首不巾,执檛如骨朵状。”
骨朵,本名胍肫,讹为骨朵,现代人犹称花蕾为花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锤头,木柄上安装一个蒜头或蒺蔾形的重铁器,凭藉重力锤击敌人。 
明代的锤与宋代的骨朵相似,但柄较短。 
椎,在著名的“窃符救赵”故事中,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窃得虎符,矫诏命将军晋鄙发兵援赵,晋鄙尚有所疑,即遭勇士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铁锥击杀。过了四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时,张良使大力士怀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埋伏路旁,企图行刺,而误中副车。这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铁锥,没有固定形状,随使用者的力气而制汉初淮南厉王刘长,刺杀辟阳侯审食其时,用的是一种小型的金锥。 
锤、锤,是一种带柄的锤状打击兵器。元朝蒙古骑兵善用铁锤,一种六棱形,称“西夏帕耳锤”;一种锤头为六角形,用短铁链系于柄上,称“佛来尔锤”。 
清军入关前也很喜欢用锤,成立过铁锤军,定鼎中原后,遂不复用。 
挝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长兵,一种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但这种“抓”与“挝”是否一物呢?明茅元仪《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著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 
挝兼有抓勾之作用,与宋之抓枪、抓子棒相似,但挝要抛,而抓则不离双手;同时挝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可辅助长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阵记》亦提到明有抓枪与抓子棒,说明“挝”与抓”是有明显区别的兵器。 
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于棉绳套索,《中国兵器史稿》说:“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飞爪著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之双飞挝而制,而且因明之双飞挝不便,而改为单爪。

十八般武器之殳
 


单头棍(大杆子)、双头棍(齐眉棍)、双折棍(大扫子)、 三折棍、操钩棍、狼牙棒、天门棍、闷棍、脚棍
“殳”的渊源应该是最久的,早在文明之前,人类山居野处的时代,为了防御无所不在的野兽侵袭,所以就地检拾或攀折长条枝干,作为自卫武器。后来逐渐改进成长棍型的兵器,叫作“殳”,长度大约是二至三公尺。 
殳的形状像捣米用的杵,所以又有“杵”的称呼,在商朝末年已经是普遍使用的兵器了。亚圣先师孟子曾经形容武王伐纣时的战况惨烈,竟然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可知商、周双方军队都大量使用“杵”作为兵器,这种又长又重的木质兵器,竟能漂浮在兵士们的鲜血中,可见死伤之惨重! 
在周朝时,殳的形状略有改变,和弓矢、戈、矛、戟,并列为步兵的五种主要兵器,《诗经》说的:“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就是描述英勇的战士,手持长殳,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肉博战的情况。这时候的殳,已经变成长棍上按装一个青铜或铁制的圆头,为了加强杀伤力,圆头上有三至六个不等的乳突或棱刺。《春秋左传》记载说:秦穆公帅军攻打晋国,晋惠公的车右用长殳往穆公身上尽力一击,殳头棱刺竟然穿透穆公身上的六层铠甲!可见殳的威力惊人! 
“殳”又称作“棓”或“杖”。战国时代的兵法《六韬》中,提到一种重十二斤的“方首铁棓”,就是方形铁头的殳,而《吕氏春秋》说:战国时,赵国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大将吾丘鸩,“衣铁甲,操铁杖”,冲击赵军,所向披靡。都是这种武器。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曾发现三十一件这种型式的铜殳;而河北满城挖掘出的汉初墓葬中,也有一种二公尺长的圆形铁棒,顶端一小段为方柱形,应该就是铜殳演变成的铁制长殳,杀伤力就更大了。 
在后世的民间武艺中,“殳”演变成“棍”类武器,有“天门棍”,是短兵器,长度只有单头棍的一半,两端用铜箍扎紧;这是北方少林寺的棍法,南方武师使用者较少。 
又有“单头棍”,据说宋代杨家将兵败之后,杨五郎冲出重围,到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就成了“五郎八卦棍”,一直流传到现在。既然有单,当然相对也该有双,“双头棍”又称“齐眉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绝活,他就赖“一条杆棒,打出四百座军州”来。 
另外还有“双折棍”与“三折棍”,传说都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而三折棍后来更成北方镖局的标帜。至于双折棍,则由李小龙改造成双截棍,并且在民国七0肽甏的一系列武打电影中,出尽锋头,享誉国际。它的杀伤力,在李小龙的操控下,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使得美国警方明令规定:双截棍是不得随身携带的杀人凶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