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洮南(七)
原创文学
相信大家都记得“打弹珠”,这是童年游戏的一个代表,也叫弹玻璃球儿,那个时候,每个男孩儿口袋里都会有一大把儿玻璃球。玩之前,要先挖洞(也叫挖虎),要用硬币或者铜钱拧成圆形,拧挖到一半的程度就可以了。虎有三种方式,一是平虎,一是岗虎,还有一种是老虎洞。平虎就是在平地上挖洞,大家轮流弹,先进为赢;岗虎是在有高岗的地方挖洞(这个是有技术含量和难度的),这个相对难进,站着蹲着都可以,进虎后,连打三下,争夺权力后抢占先机;老虎洞场地中有5个洞,要把各自的弹珠从斜坡上滑下来,滑的最远而且不出界的获得优先权,进完所有的洞之后就成为“老虎”,然后打谁灭谁。
“球”分为泥球和玻璃球两种,有花瓣的叫花瓣球,透明的叫水球。条件好的可以买玻璃球,条件差一点的用的就是用粘泥揉搓成的泥球。尽管材质不同,但并不影响孩子玩的兴致。当时家里条件并不好,没有条件给老哥买玻璃球。老哥弹球的技术很高,他会用仅有的泥球,去赢他喜欢的玻璃球,然后在把赢来的玻璃球装在一个破旧的皮球里,像宝贝一样珍藏。女孩玩玻璃球的少,通常都是在旁边聚堆儿看热闹。
那时像老哥一样的淘小子,穿的衣服都带有挎兜,左右各一个口袋,基本上这边口袋是玻璃球,那边口袋是Pia叽。Pia叽也叫拍纸牌,还有叫“打板儿”的。Pia叽分为纸壳的、油盖的(油毡纸)、钢盖的(纤维板)。比拳头大的叫大盖儿,比拳头小的叫小盖。想玩的时候,就在平地上互相击打,把别人的打翻了就算赢了。
滚铁圈也叫做滚铁环。用铁杆儿推着铁环在地上转。铁环以又大又重为佳,因为沉实,稳定性好。那时候场地不像现在的水泥地,全是坑坑洼洼的,所以沉实儿的铁环不容易出边儿。老哥有一个铁环,就放在家里屋门后儿,偶尔,我也会趁他不注意,拿出来比划两下。老哥确实是个游戏高手,每次比赛,都不滚出边儿,率先到达终点。
抽陀螺,东北话叫“打尜。有平地和冰场两种场地。材料用白松或者红松做料最好,榆木次之,杨树是下选,因中间儿有芯儿,质地轻,襄不住滚珠。做陀螺之前要先用碾子或者石头打造雏形(粗加工),用砂纸或者木锉打磨(细加工)。从选材、打磨、细锉、镶珠儿,特别的费时费力,这个时候就看男孩子的手艺了,做的越大,越沉实,自然就容易把别人的撞飞。越轻越站不稳。还有一种尜,是两头尖,最小的大拇指那么粗,最大的也就五公分那么大。抽陀螺的杆子也非常有讲究,要拴上布条或者麻绳,绳子的长短根据自己的身高和挥洒范围自定。
玩法有两种,第一种叫做分边法,是将参加的人分成两组,然后大家一起抽陀螺,陀螺先倒地的一组为输家。倒在地上的陀螺,就称为`死陀螺',任由对方劈击宰割。赢的这方,用自己的陀螺,高举过头,对准目标,向下猛击。第二是画圈法,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圆圈的中央,再画一个小圆圈,各人轮流将自己的陀螺往圈子里打,使陀螺能旋转出来。如果陀螺已固定在一点上旋转,这时,可用绳子将它圈出来,只要到达圈外还在旋转,都不算它死。如果陀螺停止在圈内,或一抽下去就不动了,都算死了,要放在当中小圆圈内,就得任人处罚了。若处罚别人的陀螺也停在圈内,照样要放在小圆圈内,任人处罚。如果很幸运的没有被击到,或是被击到而没有被分解,可以拿出一个陀螺,用水平抽法,将自己那个小圆圈内待死的陀螺击出圈外。一般地,在平地或溜冰场,到处可以看见扬起手中鞭子将陀螺抽得飞快旋转的半大小子,控制自己的陀螺去撞别人的。
打弹弓是淘小子儿的强项,一种是直接把制作的子弹卡在橡皮筋上弹出去,另一种是一个“丫”字形树枝,两边都绑着橡皮筋,而且橡皮筋上有皮片,把石头包在里面弹出去,后者射程比较远,比较危险。弹弓的原理与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弹射力来进行发射,只是弹弓用的是弹丸,而弓箭用的是箭。
撞拐子算是体育运动了,男孩女孩都可以玩,还不需要任何运动器具,规则明确、竞技性强,具有安全性,能锻炼腿力和培养集体意识。玩的时候要把一条腿抬起来,放到另一条大腿上。用手抱着抬起的脚,单腿在地上蹦。然后用抬起的那条腿膝盖来攻击别人,以脚先落地为输。撞拐子不是我的强项,因为力气小,老是输。
掰腕子是一种大众游戏,不局限于场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手掌相握,另一种是手腕接触。小的时候,我们在学校利用课间时间玩的时候比较多,比赛的时候,两个人反位站立,四个脚在一条之线上,摆出类似于马步的姿势,前脚相抵。两个人的手握在一起,通过向对方施力和放力,尽可能是对方失去平衡而获胜。这种游戏的架势颇有一点“太极”的感觉。适合于任何年龄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也可以玩。
打泥炮也叫甩泥呱呱。这个游戏特别适用于生活在乡下的孩子。把粘泥泥团搓成圆团,用大拇指抠成碗状,手掌仰放,找好空地,用力倒扣泥碗于地。看谁倒扣在地的泥碗上半部炸出的扣子大,声音响者为胜。每次听到啪、砰的声音都会引得大家大笑不止。
扒尿苔。这个游戏通常是在自家的院落里进行,玩的时候要席地而坐,把手中的棍插到土堆中间,然后一绺一绺的取土,碰到棍儿算输,最后看谁扒的土多谁就赢。这项静态游戏对智力开发有益,可训练孩子的眼力、观察力、判断力、细心和耐心。
踢毽子是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毽子都是自己做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化铅坨,先是准备好的土坑里,在中间订个钉子,在把铅条放在火上加热成一滩水的程度,然后浇筑到坑里,等待冷却后,扎上毛,中间填充好楔子。自己做芡儿的好处是顺手,还可以比试谁的工艺更好。原来踢毽子比现在的玩法复杂的多,分为踢打奔掰押。一般是比谁连续踢得多,且能把整个流程顺利的完成,就是赢了。记得有个小学同学孙志峰,是玩毽子的高手,大家都愿意和他一组,因为他一个人就能把全套过程完成。现在看来,虽然赢的几率大,但是也少了参与的乐趣。踢毽子是一项不错的运动,当时流行的原因不只是好玩,还有做毽子和踢毽子的技术含量在内。
跳皮筋对女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不错的运动和娱乐方式。材质从自行车的废旧车胎剪取下来的,规则简单,步法复杂。当时我可是跳皮筋的高手,虽然个子小,但是弹跳力特别好。有不少玩法都有配套的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还有什么小松树,快长大……
编花篮、盘脚莲、天下太平、三个字、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具有“民间”特性(有一定的流行度),说它们“经典”毫不为过。
翻绳就是拿一根毛线,两边接起来,在手中经过一定的变换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是儿童热爱的一种游戏,名称不一,有的地方叫翻棉条、翻牛槽、翻桄子、翻绳、翻线、攀撑子、挑花线。两人游戏,只需三尺左右的线绳一根,一人用两手撑线圈,通过勾线挑转,翻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最常见的有:棋子块、两扇门、鸡腚眼、十字花、井字、房子、剪子股、面条、花手绢等。翻绳多在女孩中进行,可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有助于培养想象力,促进大脑发育。老姐那个时候学习特别好,不屑于玩其他游戏,但对于翻绳却是情有独钟。
“嘎拉哈”为满语音译,多为猪羊等家畜的后腿膝盖骨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的骨头。“嘎拉哈”呈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分别称作坑儿(夕儿)、背儿(鼓儿、包儿)、珍儿、轮儿(鬼儿)。
歘“嘎拉哈”的玩法有三种:一为“抓”。玩者多为年轻妇女或女孩儿。玩的时候,将“嘎拉哈”随便撒在炕(或地)上,手拿口袋或者皮球,向上抛起,在口袋上升又落下的瞬间,用同一只手,按照一定的规则抓起若干枚“嘎拉哈”,然后,翻过手来把落下的口袋接住,以抓、接迅速、准确为胜。二为“掷”或“抛”。玩者多为男孩子。玩的时候,将“嘎拉哈”置于地面或冰面,然后,从一定距离外,用手中的“码儿”(石片或其他片状物)击打“嘎拉哈”。击中者,按照规则,可赢得一枚甚至数枚。三为“扳”或“摆”。多为年轻妇女或女孩子进行的游戏。玩的时候,在口袋抛起再接住的时间里,用同一只手将炕(地)上的“嘎拉哈”按照规则,把“嘎拉哈”(四个或更多)依次扳(摆)成同一形状。扳(摆)完一个形状后,再扳(摆)另一种形状。(最多可扳(摆)四种形状)。以先完成者为胜。扳(摆)“嘎拉哈”时,如果碰动不需要扳(摆)的,为失败;扳(摆)“嘎拉哈”时,没有接住口袋的也为失败。
当时在农村,几乎每家女孩都备有“嘎拉哈”,那个年代,杀牛羊的时候不多,能攒够一副嘎拉哈,是每个女孩的愿望。因为农村的亲属多,我很快就攒够了一副。玩自己的嘎拉哈,当时是特别仗义的一件事。为了美观和区别,我还特别把自己的嘎拉哈涂上红色。在没有电视、电脑和手机的年代。每当夜晚降临或者放寒暑假的时候,前后院几家的小姑娘们,便聚集到一起,分伙进行对抗。什么时候大人召唤回家睡觉了,才恋恋不舍的结束。
其实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不止这些,我只是选取了有代表性和比较经典的游戏,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时期,每种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意义。70后的我们,童年生活虽然物质贫瘠,但是这些乐此不疲的大小游戏却让我们收获了满足和适意,这可能就是老人常说的穷乐呵吧,现在看来,穷乐呵也自有他的妙处。
文章评论
阳 光
一则科普长知识。
玉指
记忆力真好,好些玩法儿叫法儿我都忘了。
~娜~
女神,13种游戏捏,制作材料玩法规则介绍的这么翔实,太厉害了!
劉暢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海哥
等我没事慢慢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