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京 剧
音乐分享
京剧是典型的北京地方戏,它源于安徽的徽剧,后又与湖北的汉剧、陕西的秦腔(梆子)和江苏的昆曲相互吸收、汇合、融化演变而形成。
京剧是歌舞、说唱、杂技的综合艺术形式。并具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内涵。
京剧剧目中,除人物很少的小戏外,凡是人物比较多的戏,总是很注意各种角色的互相搭配,使全剧呈现出斑斓艳丽的色彩。各种角色的唱腔与表演,都按各自的规范互相区别。
京剧唱腔的使用是根据剧情需要,以及角色的喜乐哀怒而决定的。例如"二簧"宜于庄重及稍悲戚;"反调"用于悲痛;"西皮"用于潇洒快乐;"四平调"用于玩耍。至于板眼大致为:一般的用原板;深思长叹的用慢板;急剧气怒的用快板;得意卖弄的用二六板等。唱时,嗓音亦有区别,如花脸须用宽嗓,表现人物雄壮粗鲁;生角须用本嗓,表现文入规矩文雅;旦角须用小嗓,表现女子细微、柔媚的感情。
京剧的动作多由古代舞蹈衍化而来。角色在舞台上的动作,谓之"身段",也可以叫"舞式"。角色出台有音乐伴奏,有一定的姿势、板眼。各种角色的走法也不同。如粗鲁莽撞的人行走,多用大步,故花脸的步法讲究阔大;文人走路多庄重稳慢,故生角的步法讲究方圆稳练;女子行走多细步袅娜,故旦角的步法讲求漫稳柔媚。角色在舞台上的所有举动,都须按音乐板眼和固定的程式进行。例如:头如何动法,身体如何转法,手足如何移放,股肱作何姿式,以及饮茶、饮酒、吃饭睡卧等都有其特定的表演方式。
京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时间、空间的巧妙特殊的处理方法:室内、室外、花前、月下、沙场驰聘、大河行舟、都通过演员象征性的动作来表现。演员手持马鞭,以轻盈的舞步跑几个"圆场",就表示剧中人纵马奔驰了几十里、几百里。数名兵士,几名将军,代表成千上万的军队;他们在舞台上变几个队形,兜几个圈子,则表示出兵远征;两个或几个演员的打斗表演,则表示战场上激烈的厮杀搏斗。
京剧角色的装扮具有独特风格。首先是讲究戏衣"行头"描龙,画风,色泽鲜艳。式样多依据唐宋元明数朝衣服的样式制成。剧中角色穿什么衣服,均有特定的规矩。不分朝代、不分地区、不分季节,均照此穿法。但最早时,如演清朝戏时,只用一人穿清朝衣服,用以表示本剧为清代事迹,其余角色,仍都穿旧规定的衣服。后来,基本上依明制,按人物身份、职业,分别着蟒、官衣、褶子帔等,大都宽袍长袖;劳动人民穿茶衣、老斗衣、袄裤等;武将扎靠,民间勇武则着紧身的包衣、包裤、夸衣等。京剧化妆,各种角色均有一定的谱式,净、丑勾画各种脸谱,以示忠奸善恶。生、旦浓妆重抹,也近似脸谱。
根据地区和艺术风格不同,京剧分为"京派"、"海派"两大流派。以北京为基地的著名京剧演员有咸丰、向治年间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光绪年间的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刘鸿声等,以及民国初年以来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杨宝森等。旦角有老一辈的梅巧玲、余紫云、田桂风、陈德霖、王瑶卿等;后来,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相继崛起,竞编新戏,在声腔和表演艺术上木断进行改革,形成各具特点的艺术流派,被誉为"四大名旦"。以上海为基地的著名京剧演员有王鸿寿、汪笑依、潘月樵、夏月润、冯子和、林树森、李春来、盖叫天、周信芳、金少山等人。
自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首次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不断出国访问演出,50年代后尤为频繁,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