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甘棠”
个人日记
在双峰县的最西部有一个甘棠镇,这里背靠苍翠的猪婆大山,面朝清冽的龙王四十八井,可谓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地方。
一、“干塘”成“甘棠”
多少年以前,这里并不叫“甘棠”,而叫“干塘”。因山水的冲积,这里成了大山脚下一块少有的盆地,现在你在田土里使劲往下挖,到处是鹅卵石,虽然地下水源充足,到处是井,但地表却缺水。在盆地与山地相接的地方,逐渐兴起了一条小街,因小街旁有一口常年不积水的“干塘”,于是人们称这里为“干塘铺”。这里地处湘乡县以及后来的双峰县的最西部,交通不方便,物资不流通,于是小街逐渐成了附近人们赶集交流生活物资的墟场了。
解放以后,这里成了双峰县最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文字上的称呼逐渐多起来,再称“干塘”太俗了,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个“雅名”称“甘棠”。音没变,内容却高雅多了。“甘”,甘美、甘甜的意思,“棠”,棠棣、棠梨、海棠,都是一种美丽的观赏小乔木。总之,“甘棠”代表甜美、美好,从五十年代起甘棠铺、甘棠区、甘棠公社、甘棠乡、甘棠镇的美好地名、行政区划名就一直流传至今 ,“干塘”也真成了“甘棠”。文化革命虽是一场浩劫,但在文革期间,双峰县举全县之力,在甘棠的西南部邵东境内建起了全县最大的人工水库——南冲水库,南冲水库的北干渠横贯甘棠,从小富芭蕉流入走马街镇的峡山塘水库,“干塘铺”成了“水塘铺”,甘棠地表也不愁缺水了。“甘棠铺”附近农塅曾经是全县乃至地区、省闻名的“稻、稻、麦”三熟制的丰产粮仓。“甘棠”的无籽西瓜又甜又大又圆,誉冠娄底乃至长沙。甘棠的茶叶也曾远销欧美俄。
改革开放以来的甘棠更是长起了翅膀,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原来仅百多米长不足两米宽的甘棠铺老街变成了千米宽阔的现代化长街,华天路、同德路、同心路、育才路……拔地而起。还有甘棠镇范围内的新农村小镇:小富两丰、大富,金家苍塘、二步山,赛田……,也伴随而起。甘棠集镇是花蕊,周围小镇是花瓣,一朵偌大的甘棠花在盛开。
甘棠镇内虽无大企业,但甘棠镇内的集市贸易却异常活跃,甘棠逢五逢十的墟场集市几十年久盛不衰,带动周边五小镇的集市贸易同样兴隆,每逢赶场,甘棠铺街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别看小小的甘棠铺商店门面几百家,家家生意兴隆,光是服装店就有四五十家,建设材店不下30家,电器、五金店也不下30家,移动、联通手机店也有10多家,大药房也有五六家,大型超市也有三家,家俱店也有10把家,宾馆酒店四五家,……,大城市有的,这里几乎都有,“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因为人流、物流的需要,所以,交通也发达,甘棠是青甘公路和太甘公路的汇接点,距离沪昆高速公路三塘铺出口不到两公里,距离三塘铺火车站只四公里,不久,洛湛铁路改直线将经过甘棠铺。每天早上有甘棠直开长沙的大巴客车,每天两班直开邵阳的中巴车,开娄底的车有五、六辆,本镇范围去山斗、去赛田、去金家、去曹路的车共有几十辆。
上世纪八十年代,双峰八中也从三塘铺迁来了甘棠,在集镇东边,高中、初中占据了一整座山头。每天夜晚,灯火辉煌,书声朗朗,使甘棠集镇充满着文化气氛。在镇的西南边有一座新建的中心小学,最近有一富裕起来的农民叫刘光南,以战略眼光收购了镇计生办的老院子,加以改造扩大,建成了全县第一家合格乡镇中心幼儿园。
甘棠镇中心医院在集镇西南端,是双峰县第一家效益最好的乡镇医院,在别的医院处于“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中,而甘棠中心医院“这边风景独好”,门诊、住院天天爆满,甘棠中心医院的兴盛证明了甘棠镇范围内的农村合作医疗搞得好,覆盖面宽,农民看病不难。最近落成投入使用的住院大楼,其现代化不亚于县人民医院。
二、“冷水塘”成“仰书堂”
在甘棠集镇西端的台地上,有一处邹姓民宅聚居区,叫“冷水塘”,因民宅中部有一口塘底冒井水四季冰清的池塘。从甘棠铺街上朝西可以望见前面台地上有一四四方方的大民宅,解放以后,这邹姓大院成了十二区区公所,甘棠乡政府、甘棠公社机关、甘棠区政府、甘棠镇政府的所在地,五十多年这里是甘棠范围内的政治中心。甘棠范围内,甚至超出甘棠范围,无人不知“冷水塘”,这“冷水塘”屋名也太俗了,从五十年代起,冷水塘人自己将“冷水塘”改称“仰书堂”。
借谐音而改地名,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仰书”即敬仰读书人之意。愿望变成了现实,“仰书堂”的读书人越来越多,现在的双峰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邹学耀同志即是这里读书人的代表,双峰县国藩旅行社董事长邹江汉也是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四川成都“西南油气田”《气田诗篇》主编邹博爱,是从这里走出远门的读书人。双峰县教育局原基础教育股长邹志辉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女读书人,至于现在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更是数不胜数。
三、猪婆山上天子坪
站在甘棠铺马路上,可以望见猪婆大山峰顶上有一块四四方方的坪地,当地人称“四方顶”,亦称“天子坪”。
猪婆大山在双峰县的最西部,与邵东、涟源接界,属龙山余脉,因形似一大猪婆躺在那儿,朝东南方向伸出许多奶头山,故因此得名。说来也奇,为什么尖尖的峰顶下有这么一块四四方方的大坪(约有好几亩大)呢?好似人工修平的一般,不少游览猪婆大山的人,虽爬得气喘嘘嘘,也要到这块坪上去看一看,这坪背靠峰顶,面朝龙王四十八井,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无巧不成书,在双峰县的最东部,荷叶与衡阳、湘乡毗邻的高楣山上也有一块坪叫白杨坪,人们亦称其为“天子坪”。当年曾国藩的祖先想葬天子地,于是从东天子坪寻觅到了西天子坪,终因西天子坪路途太远,交通不方便而放弃了,于是落脚东部荷叶塘。
多少年以后,东部天子坪的曾家还没兴旺起来,而西部天子坪下的龙王朱家却发达起来了,成了在邵阳开店的“毛板巨商”,而且在龙王湾建起了“拱辰”、“绍箕”、“尚智”、“树德”四大花瓦屋,连曾国藩赴京应考,也不得不来龙王朱家“借银”,以后几十年,朱、曾两家来往不断直至联姻。这虽已成故事,而猪婆山上的天子坪依然“万壑松风捧翠涛”。
(注:光绪年曾国藩次女许配朱家,曾国荃赠联“一帘花气香春洒,万壑松风捧翠涛”。四方顶天子坪下山壑里松杉遍地,青翠可爱,县属猪婆山林场在这里经营了几十年)
四、龙王四十八井
龙王湾,现在称“龙安村”,它距离猪婆大山约两公里。从猪婆大山脚到龙王湾中间是一片沙质盆地。猪婆大山背是双峰县的“小西藏”——山斗,这里几十平方公里都是岩石裸露的石灰岩溶洞地区,属喀斯特地形。有两条山冲(石子冲与罗泥冲)通向甘棠盆地。大约通过亿万年的自然力量,山水把猪婆大山和山斗的沙石泥土冲到山下洼地沉积起来成了盆地,所以现在甘棠田土之下都可见到鹅卵石。猪婆大山与山斗的雨水都成了地下水。地下水流到龙王湾这里,被前面的小山紧地质阻住而冒了出来,便成了龙王四十八井。猪婆大山是龙头,龙王湾这里是龙口,水从龙口吐了出来。解放后,人们安居乐业了,希望“龙王”不要发威,安然自在为人民服务,于是改称“龙安”。
龙安地下到处是水,真正数起来,还可能不止四十八井,著名的大井有龙王大井、珍珠井、石板井、井塘、泮田井,……。这些大小井的水终年不断,夏天清澈见底,冰凉甜沁,冬天热气腾腾、温暖如春。
上世纪七十年代,涟邵矿务局朝阳煤矿,相隔十多里,埋藏地下水管从龙王大井取水,供应几千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而不影响它对附近田地的灌溉。现在甘棠镇两个自来水厂,一是从龙安邻村莘耕的石板井取水,一是从龙嘶的泮田井取水,不仅供应甘棠集镇上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还把自来水扩展到了周围十多个村,解决了万多村民的生活用水。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充足的地下水也是一种宝藏。
五、赛田双江店
从甘棠往北不到三公里的地方,叫赛田。为什么叫赛田呢,无从考据,有的路碑上写为“碎田”,大概与田亩碎小有关吧。现在赛田街的中心地塅叫“双江店”,很多年以前,在这两条河溪相汇的地方,有人在这里建起了店子,美其名曰“双江店”。以后从双江店沿河而下建设起了赛田街近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甘棠镇内第一条水泥公路从甘棠铺修到了赛田。现在从双江店往甘棠方向建起了二百米长的楼房新街。
赛田也是个有奇山异水的地方,从赛田往西北沿两条河溪而上有两山冲,左边一条“龙集冲”,中国人取地名,凡是水源充足的地方必取“龙”字地名。这条“龙集河”的源头“岩门口”,即是山斗地下水的又一大出口,一年四季清沏的泉水从岩门洞口奔涌而出,使龙集、赛田农塅旱涝保丰收。右边沿小河溪而上经“双龙冲”直到“晒谷石”冲,改革开放以后甘棠镇第一大建设是新建了“双龙水库”,可以使赛田、白洲桥及小富大石、两丰几大农塅万亩良田保丰收。
“晒谷石”其名来历还引人入胜,这小河溪中有一块晒簟大小的整块石头,坦平如晒簟,多少年以前,有家好行善事的贫困农户没有晒簟晒谷,只得在石头上晒谷,晒了一次谷后,每天可从这晒谷石上收回一担燥谷。于是“晒谷石”名闻遐迩了。这晒谷石冲是甘棠镇最偏远的一个村,现在修起了四米多宽10公里长的水泥公路到了村里。村民骑上摩托只要半小时就到了甘棠铺。
双峰县境内唯一的一位晚清探花王龙文,世居甘棠赛田(后迁三塘铺朝阳)。其先祖由江西徙居湖南时,寻觅到赛田,见这里水美、山美,地美,于是在此定居不走了。
赛田不但水美,山也美,两条河溪两边的石山上有奇石,有竹木,加上南冲水库北干渠两条“倒虹吸”,管道横卧在两条小冲之上达两公里长,甚是壮观。近年来,赛田人走上了小康之道,建起了不少漂亮楼房,点缀在美丽的山水之中。所以,赛田是块山美水美风景极其秀丽的风水宝地。
六、山斗——双峰县的“青藏高原”
“山斗”是“山窝斗旯”的简称。它地处双峰县的最西部,与邵东、涟源、新邵相接,周围是山界,中间石山嶙峋,地形有点象井冈山上的茨坪。东部两个出口(罗泥冲、石子冲)通向甘棠铺,西南一个出口——盐井,通向邵东斫曹,西北一个出口——西坪——大水头,通向涟源的灌湄。
山斗有18个村,60多平方公里,100多个村民小组,10000多人口,山斗过去是以自然环境差,人多地少,贫穷困苦著名的,曾是湖南省的重点贫困乡,过去几十年总是省地县的扶贫单位。但也有一阵子吃过香,即三年困难过苦日子的时期,山斗人勤劳、在石头旯里种的红薯、包谷、豆子多,有杂粮吃,吸引了山下甚至永丰城里的姑娘也往山斗嫁。现在的山斗可是真正变了,宽阔的水泥马路从罗泥冲里盘山而上,环通山斗18村,几乎通到了每个村民组,人们出出进进,不要再在石板路上步踏步,而是汽车,摩托车驶往四方,山斗甚至有了每天直通省城的大型客车。
山斗过去虽穷,但是山斗人建屋很讲究,就是以前建土砖屋也比山下人建得漂亮,因为山斗年轻人讨亲只能靠漂亮房屋增强吸引力,现在更加。改革开放以来,山斗因人多地少,他们最早走出山门,走向沿海打工经商,所以山斗人也“小康”得最早最快,现在的山斗到处是漂亮的二层、三层磁板楼房,镶嵌在美丽的奇山异石之间。山斗人有种药材的传统,“石头屙屎千年肥”,每到春季,满山的“牡丹花”吸引着山外人前去观赏。
文章评论
久爱不腻深爱不弃
也是我的家乡!
彩祺飞扬
这如是小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的家园[em]e142[/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77[/em] [em]e177[/em] [em]e160[/em] [em]e160[/em] [em]e157[/em] [em]e157[/em] [em]e156[/em] [em]e156[/em] [em]e168[/em] [em]e168[/em] [em]e168[/em] [em]e183[/em] 好想回到去哪儿开心快乐!
雾里看花
双峰人办假证,世界闻名,不富裕都不行。[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