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个人日记
膊阳池:点性穴位,虽然是温性,但无论寒热皆可以用。这个穴位是治疗头痛及鼻塞的特效穴,和一窝风穴联用治疗风寒感冒初起的流清涕鼻塞头痛屡用屡效。位于一窝风穴直上2寸的地方,有的教材上写着是3寸,这是错误的,一窝风穴上3寸那个位置是支沟穴,支沟穴是治疗便秘非常有效的一个穴位。膊阳池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先按住一窝风,然后从一窝风处缓慢往上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推不动的地方就是膊阳池,初学者可以先在自己手上体验一下,然后再和手指的宽度(2寸)做对比。
外劳宫:点性穴位。外劳宫的位置比较有争议,有的教材说是在手背食中两指的掌骨中间,也有说是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间。我请教过多位从事小儿推拿工作的朋友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觉得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之间。我们看一下《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教材上这个穴位图:
注意外劳宫旁边的威灵穴,威灵穴就处在食中两指的掌骨中间,如果外劳宫也是在这个位置,显然就不合理。所以可以很明确的说外劳宫的准确位置是在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间。外劳宫也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从中指的掌骨小头往手腕方向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母指腹往无名指方向偏一点,推不动的地方就是外劳宫,初学者可以先在自己手上体验一下,如果揉的位置对了有很明显的酸胀感。一窝风与外劳宫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散一身之表寒(外寒),而外劳宫侧重于温脾化湿(也就是温里寒),温下元。所以如果遇到打喷流清涕或全身发冷这种,用一窝风效果就好过外劳宫。而如果是误食冷饮或风寒入里导致腹痛腹泻或者遇到高烧时上身暖下肢冷的情况,那用外劳宫效果就好过一窝风。
内八卦定位法:
第一步:让宝宝把小拳头松松的握住,注意先找到中指握住的点,这个就是内劳宫穴,这个穴位在手背位置相对的就是外劳宫。
第二步:定八卦中的离位,在内劳宫和中指根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的2/3处,注意,是靠近指根处就是离位,找到离位后家长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宝宝的离位,因为在运内八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让离位受到按摩,主要是避免扰动心火,往往是另外一只手的大拇指从这个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运过去。
第三步:画内八卦圆,以内劳宫为圆心,以离位为直径,画一个圆圈,这个就是内八卦。
第四步:定坎位,这个位置主要是决定了顺运还是逆运的方向,坎位就处在小天心的正上方,从坎位往小指这边运过来是是逆运,从坎位往大母指那边运过去是顺运。
顺运内八卦和逆运内八卦都有助消化,顺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所以很多初学者也往往搞不懂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顺运,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逆运。顺运内八卦气是上升的,偏温性,侧重于宽胸理气,行滞消食,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因为顺运可以提升中气,所以对付腹泻,脱肛这种中气下陷的病症效果就特别好,但也因为顺运气上升,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宜用于便秘和呕吐这种症状,顺运内八卦与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配合使用,可以消腹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宝宝很有效。另外顺运内八卦和清胃常联用,因为顺运内八卦气上升,清胃气下降,一升一降起到调理全身气机的作用,经常用于咳嗽和上吐下泻的症状。逆运内八卦气是下降的,偏凉性。侧重于止咳平喘,和胃降逆止呕。无论是呼吸系统疾病还是消化系统疾病都用得比较多。因为胃气以降为顺,所以临床中逆运内八卦使用的频率要高于顺运内八卦,比如咳嗽和呕吐这种肺胃之气上逆之症,逆运效果就很好,但因为逆运是降气的,有通便的效果,所以对腹泻不宜。看过三字经教材的人往往感到奇怪,三字经派中无论是消化系统还是呼吸系统疾病大部分情况下都用顺运内八卦,咳嗽严重的情况下才用逆运,其实就是因为担心逆运内八卦用多了可能导致出现腹泻伤了孩子胃气,但对于大便干结或便秘的热性痰咳,无论轻重用逆运内八卦效果都不错,曾经治疗过两个咳嗽非常严重的孩子(几乎一分钟都没停过),逆运内八卦30分钟竟咳嗽立止,让父母惊叹不已。后介绍过几个网友使用,效果也非常好,不过这只是治标的,咳嗽暂时控制住后还得配合其它穴位来治本。逆运八卦还是治疗哮喘的必用穴,常和四横纹联用。张汉臣有个经典的健脾组方:补脾,逆运内八卦,四横纹。这里补脾气是上升的(脾主升),逆运内八卦气是下降的(胃主降),张汉臣认为单用补脾的话容易滞,加上逆运八卦和四横纹宽胸理气就有补而不滞的效果,临床中效果不错,大家可以试试。
四横纹,掌小横纹和四缝穴:四横纹在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与掌的交界处,属线性穴位。操作的时候是用母指桡侧面来回推,用力重点集中在横纹处,主要功效是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止咳平喘。如果是脾虚腹胀(特征是腹胀多在午后开始,至第二日凌晨逐渐缓解),应先补脾经5-10分钟,再推四横纹。有个值得说明的问题是,在李德修的教材上,说四横纹可以治疗寒热往来的发烧,但临床中基本没发现有此效果,我处理此类发烧习惯以分阴阳为主穴,疗效确定。
掌小横纹:位于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性穴位。操作时用揉法,用母指螺纹面按住小横纹左右揉。主要功效是宣肃肺气,消肺炎,又能化痰涎,并有疏肝郁的作用。主治口疮,流口水,肺炎气管炎百日咳等,一切痰雍咳喘皆有良效。掌小横纹还是治疗口疮的必用穴位,如患儿因口疮疼痛不能吮乳和吃东西时,先揉小天心5分钟,再揉本穴5分钟可散结热,止口疮痛有效。
四缝穴:发现很多人把四横纹的位置和四缝穴搞乱。四缝穴是位于第2-5指掌面,从指尖数第2节横纹中央。虽然有些资料对四缝穴的功效写得非常多,说是除了治疗小儿疳积,还对百日咳、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成人病症。但在小儿推拿临床中,最常见的还是用来治疗疳积(厌食症),至于腹痛腹胀咳嗽,习惯上多用四横纹。用四缝穴治疗疳积型厌食,书上基本都介绍四缝放血法,不过对于父母来说,放血这种方式多不敢轻易尝试,那可以用掐法,掐四缝穴的效果也非常好,方法是从食指开始,视个体情况不同每指掐5-20下。我在临床中还有个小经验,比如遇到孩子高烧无汗,可以用点力掐四缝穴直至把孩子掐哭,又可发汗解表又可助消化,一举两得,大家可以试试。
六腑:线性穴位。这个穴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不大一样。三字经的六腑位于前臂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即是从小海穴到阳谷穴之间这条线),其它派的一般是在前臂正尺侧。我个人经验倾向于三字经派的定义。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属火,而手太阳小肠经位于手的阳面,属于阳中之阳,所以泻小肠经火就可以达到泻六腑火的目的。临床中退六腑后孩子的尿量增多,也能从侧面佐证六腑应该是位于前臂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推拿时如果想两个位置都兼顾,在手法篇中有详细介绍)。六腑以通为顺,只有清法,没有补法,退六腑是离心方向推,这点切记不要搞错。曾在论坛上看到有位妈妈退六腑方向推反了(本应离心推,她向心推)孩子体温从38度在很短时间内急升到40度,而且该妈妈再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也无济于事,最后送到医院去了。虽然不排除是碰巧,但仍然值得我们警剔。因为六腑性大寒,所以有些教材上注明高烧39-40度以上才考虑用。实际上只要是肠胃实热症(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阳明实热症,具体表现为大便秘结,口渴心烦,高热大汗或腹中胀满,狂噪,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或因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血,口齿咽喉肿痛等),不管发不发烧,都要用到六腑效果才好。说到六腑,那就不得不说下清天河水,大家知道,退六腑和清天河水都是退烧的要穴,但清天河水善于清卫分之热(也就是热病初起,热只是在表并没有入里,这种时候我们用清天河水解表热就退了)。在临床中,我发现发烧时体温只要超过38.5度,不用六腑就很难退,可能是体温超过38.5度的时候,有部分转为里热了(就是伴有阳明实热),这种时候单用清天河水效果往往不好,配上六腑时烧就很容易退。三字经的教材中,发烧在38.5度以上基本是必用六腑的,也说明单用清天河水对不少发烧是无能为力的。在和家长交流中,发现有些父母对六腑有一种恐惧感,说教材上都讲六腑大寒,副作用会不会很大?很伤阳气啊等等这种。其实推拿和用药一样,该用的时候不用,对孩子的伤害更大。见过一些父母孩子烧到39度多了,只敢用清天河水,烧一直退不下来,结果不得不去医院挂水,然后医生可能等孩子挂完水后还会配一些像蒲地兰之类的寒凉药,我就纳闷了到底是六腑寒还是挂水寒?在我临床中,该用六腑的时候我都会用,不管发不发烧,在穴位配伍合理的情况下,极少发现有什么副作用。有次女儿发烧到40.2度,六腑我推了30分钟,配上二马10分钟,一次烧退没留下任何后遗症。有个家长的孩子手足口病,退烧后我仍然配了六腑10分钟推了两次(配了二马和外劳宫等其它穴位),症状一天天见好直至痊愈。还有一些小经验,补脾与六腑配合有止汗功效(这个汗是阳明实热引发的汗,阴虚盗汗和阳虚自汗不宜用),外劳宫与六腑配合善治上热下寒症(有些孩子高烧时常见到这种情况,即上身很烫,但脚发凉,那就要先揉外劳宫温暖下元,再退六腑即可退烧),另外二马与六腑配合善治汗出不退的高烧。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高烧时要用六腑,往往会和上推三关配合以防六腑清法太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