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龙藏书读书谈话录
个人日记
藏书人:何泽龙,今年82岁
个人名片:何泽龙解放初期参加征粮剿匪武工队,结束后留白马区团委工作,后到内江县委农村工作,参加一系列农村运动,最后到内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到60岁退休。
藏书状况:目前藏书接近一万一千多册,藏书品种丰富多彩,
在日趋浮躁的当今社会,还有众多的爱书,藏书之人非常难得,我很受感动。古代有记载读书人读书故事的书籍,现在我们也能将现代读书人藏书的故事纪录下来,以激励后人。最终以1.1万册文史、辞书和文献典籍类藏书,至今一直坚持自己藏书,买书,读书。 现场描述: 7月12日早上八点半,记者来到交通路南门城垣附近敲响了何老的家门,跨进屋,这一刻,被书海包围,仿佛时光倒流,尘封的历史瞬间活跃在方寸间。 他的家就是一个小型的藏书博物馆,三间房子连阳台共有十个书柜,室内干净整洁,关键是人置身于书海中,顿时心宁静了许多。房子里面,满屋子只要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地方,都放满了书籍。 何老对于书籍非常的热爱。就连他在小学时淘来的书本,到现在还依然在家里摆放着。不过,他对于书籍的收藏虽分有种类, 修补装订的书都用毛笔写上书名恭楷题字,但没有总体分类表格,所以,他所收藏的书籍,在种类上也是很杂。也因此,他的书籍的种类也是非常的丰富。无一例外,这些书箱的封面或扉页一眼看去都是被主人精心打理、细心照料着,它们有些被牛皮纸包裹得严严实实、收拾得干干净净,小的只有一本小册子大小,大的有16开。这些是何老收藏历书中的一小部分。 不过,热爱书籍的何老,书房里也并不只是书籍,其中还有奇石,花草小摆件。客厅的墙头上分别挂着两幅书画对联,一幅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另一幅是“报国曾持三尺剑,传家唯有五车书。”也是何老的精神写照,代表了他本人的志向。 藏书源头: 说起收藏历书的初衷,一般人不留意,而对于何老来说,汇集在此的书海约有8个源头。 一,首先是祖传,何老的祖父是秀才,当年是教私塾的有学之士,留下了部分古书,何老从书柜下取出一本小书,封面用硬壳纸装订,里面的纸张是连丝纸,何老在包装好的封面上用钢笔端正的写着《宦乡守则》何老介绍,此书是祖传下来的,有上百年历史了,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官场的上礼节; 二是堂兄堂弟(亲戚)传下来的,何老的的一位堂兄原是四川大学中文系高材生,他送了部分书籍给何老,另外何老的二哥,何均治,解放前是原资中省六中中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到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工作,工作期间,利用工作之便,广泛收集了各种流派的书籍刊物,因其中颇有左倾书籍而被解职,后来,他就把他曾读过的部分书箱留给了他,说到此处,何老从书海中找出一本书名是创造社1928年的《文化批判》期刊,介绍说,这就是二哥送给他的。 三解放前,何泽龙在读师范院校时,他的班主任是教语文的,并且老师还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介绍了不少书刊给何泽龙,加上何泽龙又参加了学生们组织的“自学文艺”研究社,在这文学团队中,大家不仅办起了墙报,何泽龙当时是其中的编辑之一,为了办好墙报,小组成员隔三岔五交流书刊,也就是在这个的氛围中,何泽龙收集了不少的书籍。 四是解放后,土地改革,过去藏书的人为了适应当前的形式,把收藏的书大部分卖给废品收购站,当废纸卖,而何泽龙了解这一信息后,他又专门到收购站买了大批珍贵的书籍。 五何泽龙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期间,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全国各地出差,他每到一个城市,工作之余,只到当地书店去看书买书,期间,他到北京最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淘书,他回忆说:“这里的文化氛围很浓,毕竟是大城市,汇集了各类文化商家,中国古典名书,古字画,古懂,里面的书店多得没法形容,我在这里也淘了不少珍贵书籍。” 六,何泽龙每周都要到书店去一两次,这是他的生活习惯,在他的这种经历中,何老对书的质量的演变有很多感叹,“以前名作家史料书籍不仅多,而且档次高,品味高,质量好,有思想,论点论据很精辟,敢于说真话,但现在这类书籍越来越稀少。” 七何泽龙喜欢到甘泉寺旧书摊淘宝,购得古本《牡丹亭》,古本《桃花扇》,及古本《西厢记》及《刘师亮时彦声律启蒙》,还有好书比如1985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展望二十一世纪》,此书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汤因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以对话录的形式整理出的一本珍贵的书籍,当时卖2元8一本。 八,还有的藏书来源是网上购书,也有收受内江市档案馆,内江市党史办方志办出版的书籍,以及收受内江业余作家向思宇,甘光地等著作。 藏书特色 A眉批 何泽龙藏书,也爱读书,随意翻开所藏的书籍,大部分都会看到书页上有用钢笔字书写的眉批,何老介绍说,之所以眉批,主要有几个意图,一是把书中不正确处进行纠正或作史料补充;二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上几句;三眉批的字小于或等同于书上的字体大小;四眉批字体一般用小揩。 B夸区域收集地方县志突出 在何老的收藏品种中,各地方县志是他藏书特色之一。他收藏的县志品类齐全,比如内江县,资中,安岳,威远,荣县等几十本县志。这些县志有买的,也有别人送的,还有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大部分《文史资料》。 记者看到这些县志在何老的精心呵护下,都采用牛皮纸包装外壳,这些县志都清楚纪录了一个地方的地理,文化,生产,生活等民风,民俗,民情方方面面,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地方纸字博物馆。 C收藏家谱的故事 家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最小单位和起源。何泽龙因为爱藏书。 说到这里,何老搭起高梯子,在柜子上翻找了一会儿,终于取出一本上面有些灰尘的大包,这是一个蓝色文件待,打开文件待,里面是用牛皮包装,16开的本子,一共6本,何老介绍说,他的家谱一套一共就是6本。 聊起收藏家谱的事,他说,他的家族当中,只有他喜欢收藏,所以从他爱上收藏后,开始关注收集自己的家谱,过去他只有一本家谱,后来因为一个小小的插曲,成全了他的收藏家谱之梦。 何老家族中有一位堂叔,他去了台弯,有一年他回大陆探亲,带来了全套家谱,并赠送给了何老。何老找了几十年的家谱,终于在这次偶然的探亲中得以实现。后来,何老复印了七八套家谱分送给亲人。 记者看到一部六册家谱达1200页,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家谱资料,何老外面用牛皮纸包装, 再用补皮鞋的线载订成册。 D收藏的工具书齐全 何老谈到在这么多的藏书中,他的工具书收藏相对较齐全。《辞海》的版本就有三种,一是1936年原版本,二是七,八十年代修改本,最后是挖改本。 另外还有主要的工具书如《资治通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 五史》、《全唐诗》《全唐文》《中国历史演义》系列一至一百集《全国文史资料》及《百子全书》,及《四川文史资料集》和大量川剧剧本和高、昆、胡、弹、灯配词及曲谱,及川剧锣鼓牌子唢呐曲牌和川剧龙套艺术等,及中共历史系列《铁皮书》。 修补藏书小插曲 因为爱书,何老自己摸索着学习修补藏书的技术。他的工具有钉垂,钉钻,针线,一个牙签、一块半干的湿巾、几张高品质宣纸、一卷透明胶带,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无数次地搞砸,他终于自创出一套修补办法。先将书放在玻璃板上,用湿度适宜的毛巾小心擦拭干净,再用牙签一点一点将脏东西弄走或者是将残破处整平,最后用浆糊或胶带粘好。虽然程序不复杂、但度却不好掌握,是件颇费工夫的事情,他经常为了弄好一本书,一坐几个小时,但他自己却乐在其中。他开玩笑说自己有洁癖,只有把书弄整洁了才能有心情仔细读。 因藏书而读书之乐: 除了藏书,淘书,何老最爱的是读书,特别是有份量的史书渗透着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他说:“每一本历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现在以读书为基础,以读书藏书为乐。” 在读书中除写眉批外,写了近50多本笔记,主要是记录稀有的史料,独特的议论和他的心得体会,其中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用空前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独特的议论记录在册。
照片名称:2015-07-14
所属相册:乡村路
文章评论
呼唤
感动很多是他和老伴的生活细节,他们有条件住更好的房子,但坚持住“贫民窟”,而且购置的家具已跟随他们几十春秋,所有亲人都叫他换家具,他有句话好好的“教育”了我,让我惭愧到xian:“只要还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是造物主赐予我们的,抛弃可用东西就是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