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在山沟的炸药厂

个人日记

 

在近代历史上,但凡要建设军工和危及人类生命的工厂,一定是选址偏远、隐蔽、远离城市。其次是对外保密并以数字番号冠厂名。

在东兴区小河口镇与沱江紧邻的一个山沟里,有大量门窗残缺的车间、宿舍,这座工厂已经废弃了二十多年。
图片 

风光和风情

在东兴区小河口镇境内,有一条紧邻沱江的深沟,沟内有一座废弃的工厂。它过去是派做什么用场的,外界大都不清楚。

日前,记者前往小河口镇光华村,然后拐入一条山头横亘、围合的山沟乡村道中。

沿途,成片窗口和房门全部破损的红砖瓦楼房、蓝球场等建筑呈现在眼前。这样的建筑格局和样式,年长的人一看就明白,这是建于新中国早期的、高规格的、已荒废多年的一座工厂。虽然这里穿插着不少村落并不时有村民出入,但场景荒凉、萧瑟。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条沟名为“龙宝沟”。它是由“坛子山”、“老虎跳岩”、“双狮山”等山构成。茂密山林中有柏树,松树,杨槐,无花果树,桃树,梨树,黄葛树等。沟里荒废的大量建筑,是曾经红红火火三十多年,专门生产炸药的“104厂”。 
图片 

大跃进年代建厂

   罗阳均夫妻正在路旁院坝内“抹”玉米,老俩口是当地人,同为73岁。1992年,罗阳均在这家工厂被子女“顶替退休”。1993年工厂即宣布倒闭。之后,他作为工厂“看护”至今。

他介绍说,新中国建立后,全国各行业建设大干快上,但机械落后,开山劈岭只能靠当时最见成效的爆破进行,炸药需求量大增。因此在“大跃进”那一年,中铁二局就选中了这条山沟,征得土地一百多亩及大量荒草地,建了这座当年对外绝对保密的工厂,专门生产形状、大小如油条的“岩石炸药”。

罗阳均的妻子魏淑荣今年73岁,祖辈就生活在这条沟里。在修建这座工厂时,她担任生产队会计。

她介绍说,大约是19588月份左右,听说要在沟内建一座工厂,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很短时期内,征地范围内的村民房屋拆迁、大量甘蔗及未熟农作物铲锄迅速铺开,大批口音各异的施工人员进入现场。然后,大量的砖瓦、水泥、木料、钢材等建筑物资通过水路运至江边,再通过数以百计的搬运工人肩挑背扛地运往工地。

当年正处于全国上下“放卫星”的时期,对于当时各行业的劳动和生产态度,还是青年的罗阳均和魏淑荣及同代人自是感同深受。对于每天数百人在山沟里建设的火热场景,他们自然想近距离去“学习”一番,但遗撼的是,征地内属于防范严密的“禁区”,大家仅能在山头上远观。

魏淑荣说,修建工厂之初,村民并不清楚工厂生产什么,但已感觉到了一些神秘气息,因为所有的施工管理、建筑工、搬运工、勤杂人员等,全部都是中铁二局员工,保密要求极高。

通过两年的努力,工厂建成并取名“104厂”,大约有两百名产业工人入驻并开始生产。产品通过与椑木镇联通的公路运往全国各地。
图片 

 

车间的故事

罗阳均原是邻村人,他1965年被招入中铁二局,先后参与了成昆、川黔、贵阳等铁路修建工程。1977年,为了照顾原已安庭在沟里的爱人和孩子,便经过通融顺利调入104厂锅炉车间上班。那时全厂生产都是三班制,罗阳均自当上锅炉工至1992年“顶替退休”,锅炉房烟囱就从没有熄过火。

与罗阳均边走边聊到了生产厂区大门口,这里有一座形似“碉堡”的警卫室。它分上下两层,总高约5米、长宽各约3米。在大门两边基本完好的红砖围墙上,赫然写有“厂区内危房,请勿靠近,后果自负”的标语。

进入厂区,所有建筑顺山沟和道路走向排列,全为红砖红瓦的“人字顶”房屋结构。最令人诧异的是,这些房屋虽已建成五十多年,虽然墙面斑驳、门窗空洞,但墙体线条依然横平竖直,基本没有裂缝。

拨开草丛,随罗阳均进入高朗的建筑。地面上,覆盖着尘土和零乱的瓦砾,尘土下则是完好甚至还泛出些光亮的“三合地”,左右都与其它车间相连。

这是长约35米、宽约12米的车间。它的墙体高约6米,墙头上的双层木架屋顶高约3.5米。两面高墙上,共开有14扇窗,每扇高约3.5米,宽约1. 8米。在这现场内外的一片死寂中,惟有墙面上仍鲜艳的“严格管理,必须有章可循”,“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警示标语,令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忙和辉煌。

罗阳均说,这里是炸药生产流程的中间环节,叫“轮碾车间”,它上接“硝胺车间”,“破碎车间”,下连“筒装车间”,“封包车间”。炸药制成后直接入库。可以说,这是当时较为先进的一条龙流水作业生产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炸药质量比赛在西安举行,104厂的产品获得了第一名佳绩。

发生过大爆炸

继续上行数百米,一座非常高大完整的烟囱傲然挺立于丛林之上,借助蓝天的衬托,偏桔红的砖体颜色十分抢眼。在烟囱之下,几幢建筑在杂乱的密林中若隐若现。这是罗阳均上班十多年的锅炉车间。

他回忆说,炸药生产流程中,各种原材料的加工、合成、搅拌等,都需要通过蒸气加温进行操作,锅炉车间的任务就是通过管道,不断向车间输送热能源。

大约是1978年夏季,因为夏天气温高,工人在作业时操作不当或失误发生爆炸,凶猛的气浪将车间房顶冲开了一个大洞,大量机制瓦被掀翻。所幸,因工厂一直对安全培训及防范措施管得严,当天操作工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得当,无人伤亡。

罗阳均说,发生这次爆炸事件后,厂里进行了深入调查处理,同时也召开大会进行警示教育和安全培训…… 

          生活住宅区

走进远离生产厂区,目前已被草丛、树林封堵路道的一大片建筑群,这里有办公楼、宿舍楼、篮球场、活动室,还有可供全厂职工就餐、开会的食堂。

在至今仍然完好的篮球场外,罗阳均告诉记者,104厂自开建到最后关闭,一直没有从本地招工,所以,全厂约200人中除他而外,都是外地和外省人。对于职工的居家生活,因地处偏僻山沟且产品属高危,都不愿在厂里安家而是选择夫妻“探家”。所以,为了让职工的业余时间过得充实,厂里除了经常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和比赛,确保每周放一场电影。在那些年代,这样的待遇让职工倍感自豪。

在篮球场旁一幢玻璃全部破碎的楼房宿舍窗口外,架设着一个篾制的笼子,一大群鸽子正在房顶上追逐、戏闹。罗阳均说,“附近村民养的,让这里有了一丝生气。”

走进篮球场一侧的大食堂,里面漆黑一片,潮湿的地面上零乱的堆放着大量柴禾,一根翠绿的草藤缠绕在窗棂上,藤尖上盛开的一串红花伸向屋内,随微风飘摇……

采访结束,罗阳均对这些已巡视和看护二十多年的建筑感慨不已。他说,这座在外界一直视为“秘密”的104厂,自1958年开建到1993年突然熄火关闭,虽然自己不明白其中原因,但大量的国家资源废弃至今,实在令人有些心痛。所幸的是,随近年乡村公路的完善,陆续有城里人到此游览,不少游人还对这些残破的建筑很好奇……

 图片

图片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