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河轶事(三)——望乡之二:爱河采冰人

个人日记

 

爱河轶事(三)——望乡之二:爱河采冰人

 

乡土流年映像(58

三爱摩托车俱乐部边车分队队长“一吨半”先生,最美乡村教师“像风一样”对本文亦有贡献)
图片

(二)爱河采冰人

爱河全长400多公里,流经丹东境内182公里,滋养了勇敢、坚强,务实、坦荡甚至有些冒险、凶狠的黑土寒地的人们。而爱河的两岸却在整个世界热闹非凡的时刻保持着一种穹顶之下空寂的安宁,它静谧得似乎要逃出尘世,它孤僻得几乎为世人遗忘。这里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但在这沟叉纵横、丛林掩映的河谷里,却隐藏着一个原生态的爱河文化。——题记
-图片

爱河的文化是与爱河同时形成的。究竟存在了多少年,恐怕要从秦开、卫满、朱蒙……走马征战开始吧,确切的已无从考证。但有历史记录的大约是从汉唐时期就已经存在。
图片

爱河文化是变异文化。文化的变异源于土著的原始和外来的先进。杂糅的灵魂中一深深嵌入了一种生命的活力。扭曲的神秘的历史使变异的文化走向极端。但真正使这里觉醒起来的还是“大烟土”文化,虽然这里曾经连年征战,并没有诞生系统的兵法著作,这里的政权更迭,也没有产生成熟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变异的文化——“大烟土”文化是一种奋争的文化,却不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图片

“大烟土”的文化诞生与俄罗斯、土耳其争夺世界鸦片市场息息相关。光绪30年(1904年),日本与俄罗斯为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利益,在丹东九连城进行的史称“日俄战争”,其实质也就是为了争夺鸦片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
图片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图片

嘶哑的声音,迷惘的情感,惨烈的昨夜;曲折的进程,复杂的变迁,野蛮的过去,让爱河两岸的人们仿佛真的不知道,我是谁?
图片

但爱河的人们不必叹息,我们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走去。
图片

爱河采冰人

爱河两岸的冲积平原面积较大的不是很多,我的第二故乡东崴子(山脚下)是爱河著名的大拐弯,那里的平原的确是个大粮仓。但这个大粮仓是按亩来计算的,与嫩江平原的北大仓按墒计算的不可同日而语。往小了说,这个冲积平原就是“杂不索”(吃饭)的地方,往大了说,也就是比“一刀把”(四亩半)还大的地方。
图片

那个时代,乡下的副业就是到爱河挖砂子和采冰。

爱河的砂子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刺眼炫目。据老人们讲,那就是砂金,清末边地开禁后就陆陆续续有人在爱河流域从事这一行当。而采冰则是个永远有人在年轻,永远有人在老去的活计。

图片
顾名思义,采冰人是以采集冰块为主业的人员,其时间仅限于冬季。春暖花开的时候,由于冷藏和保温的缘故,需要在冬季冰封的河上采集大量的冰块,而催生的一个行业。采冰人需要特别能吃苦耐劳和独有的防危险的技术,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三行(即木工、木头、木匠)之外的全新行业。

图片
在哈尔滨上学的时候,每年都能够看见松花江上的采冰人。江水凝固结成了冰,采冰人来到冰封千里的松花江上,他们冒着严寒,把这些纯净的天然冰采凿出来,运到太阳岛,做成晶莹剔透的冰雕美景。
图片

冬至后,我来到了位于爱河流域的汤山城段。流经汤山城镇的爱河被分割成前河和后河,前河和后河流淌了几十公里后,在太平村又汇集为一条河。在前河冰封的河面,我遇见了采冰人。
图片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把头。在采冰场见到了这位充满神秘感的采冰把头。眼前的他,长相、行为举止与三爱摩托车俱乐部边车分队的队长“一吨半”先生一模一样的,脚上穿着一双厚厚的毡底鞋,打眼一看,就有东北人——如果地上有砖头,绝不会捡土坷垃;地上有铁棒,绝不捡木棒的“虎气”。“把头”告诉我们,到了采冰季,也是农闲的季节,他每天最多能休息6个小时,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4点之前赶到采冰场,一干就是18个小时。每天早晨4时到8时、晚上6时到10时是采冰场最忙的时候,用原始的轱辘车通过小轨道把冰提升到岸边,他一边要协调指挥车辆进场装冰,一边要不停地提醒采冰工人注意安全。
图片

采冰工人腰上系着比大拇指还粗的绳子,站在一块浮冰上,用冰镩把浮冰凿成1.6×0.8米的小块。他双手举起冰镩向已切出印儿的冰面猛戳,两三下之后,一块冰被分割下来,两个站在出冰口的工人把冰块勾了上来。
图片

我随后也跳上浮冰,浮冰左右倾斜摇晃起来。刚干这行时有点害怕,干十多年早都习惯了。采冰人说。
图片

1984年,“把头”第一次采冰,从最初的采冰工人一步步变成采冰把头,尝尽了采冰的酸甜苦辣。说起采冰的危险,21年前的一件事让他至今心有余悸。
图片

“1987年,我带人在冰面上采冰,天下着大雪,积雪马上就把冰口覆盖得严严实实。我在现场指挥工人采冰时,不小心掉到了冰口里,幸亏当时有个工人就在边上,连拖带拽把我拖上了岸。“把头”回忆说,当时气温-22℃,从水里一出来衣服就结冰了,冻得像个僵尸一样,身上像针扎一样钻心的疼。
图片

连续20余年的采冰工作,提醒采冰工人注意安全已经成为‘把头’的口头语,。为了安全,在采冰场,工人们都会穿上安全衣、腰间系上安全绳,时不时地还会听到把头的提醒声:注意脚下,千万别摔倒!
图片

    这里的爱河冻出来的冰透明度高,交通也方便,主顾也多
图片

由于“把头”经验丰富,采冰干得好,不仅在丹东一带很有名气,很多沈阳、大连的人也找他。从实际情况看,爱河冻出来的冰是最美的,不仅冰层颜色好,而且透明度高,随便拿起一块冰对着太阳一照,都会闪闪发光,就像水晶一样。说起爱河上的冰层,“把头”一脸自豪。

图片
看着“把头”的的自豪与喜悦,真的不希望今天的爱河文化被人遗忘。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