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乡土物事——大缸山记事(2)

个人日记

 

温暖的乡土物事——大缸山记事(2

【乡土流年映像(93)】
图片 

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的追逐,有时一次不经意的相识就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
 图片

我知道在魅力丹东每一份缘都是难得的,求之不来的,所以会尽力善待缘分带来的情分。
 图片

遇到了兄弟姐妹们,有了你们,于是我的生活中少了许多的烦躁与不快。

 图片

农村、农业、农民,其实农民的日子不好过,但一天天、一年年世世代代也就这么熬了过来。
 图片

秋天来了,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地泛黄,一天一天地成熟了。秋收的季节又到了。
 图片

现在的秋收,不是老爷们关心的事情,老爷们都外出打工了,操心的都是留守老人。老人们不但要关心“秋收”,还要关注“打山货”。
 图片

秋风一起,山上的树叶一黄,老人们又得关心哪些山货该成熟了,可以将它们及时地采回来,挖回来,晾晒干了,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钱。这就是“打山货”。
 图片

“打山货”是东北的“土话”。它也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小秋收”。说起“小秋收”,对于现在的农村的孩子或城里的大人们来讲,估计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可是,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在上个世纪1970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异常贫困的年月里它却是乡下的孩子们唯一可以挣得现钱的来路!是乡下的孩子们一年学费的指望!还是勤工俭学必须要交到学校的东西!是每到秋天,放学时老师对我们必讲的话题!
 图片

将各种山货及时地采回来,挖回来,晾晒干了,就背到供销社门市部去卖的时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不论山货有多少,总能换回几角几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次能换回几块钱的时候,总是少之又少。
 图片

卖山货的钱,虽然是孩子们的辛苦所得,可孩子们实际上可以支配的钱,往往只是那除开整角之后的几分钱,整块整角的钱,还必须交给父母用以补贴家里,和鸡屁股里面下的钱一块买煤油、油盐酱醋等。可就是那可怜的几分钱,却足以让我们再次回到山上,一直累的黑汗直淌,披星戴月才能回到家,远远就能够望见父母和大黑狗一起,站在门前翘首等待……
 图片

这样也有一样好处,那就是我们学会了“偷“——山上、地里、人家山前山后的,凡是能够进肚子里的、卖钱的,都去”偷“。当兵以后,饿了,不管是在驻地还是在异国他乡,熟能生巧,无师自通,一个字”偷“。
 图片

乡下的山货确实很多,可是,不一定每一样山货都能变出钱。要想山货变出钱,那还得供销社来收。于是乎,一到秋天,我们五队供销社门前花花绿绿的墙面上,就成了孩子们无时不在关注的焦点——因为,那上面不光会随时贴出几张收购山货的消息,同时还时不时地有一些花花绿绿教人识别山货的宣传画面和收购说明张贴到墙上。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月,孩子们站在墙下,穿得衣不遮体,仰着脑袋,看着那些漂亮的似曾相识的彩色图画,便如同获得了一本简易的科普连环画,让人陡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知道了在《地雷战》、样板戏之外还有这么美妙的东西。
 图片

在乡下,我见过的“小秋收“说所收购的大约有两类:一类是树上长的,一类是地里埋得到。
 图片

现在终于好了,山货都来自地里连片的大规模种植,再也用不着孩子们漫山遍野地区东挖西找了。可是,城里的人呀,一到“小秋收”的季节,用月亮女神大姐的话来说:这个季节,就是“上山下乡”。干嘛呀,就是魅女们在 “好吃不过蛋炒饭,好看不过素打扮”,最美的艺术品莫过于简朴,留下乡土流年映像的同时,搂草打兔子搞一把“小秋收“,尝尝鲜呗。
 图片

父母们热火朝天地“上山下乡”搞”小秋收“,但也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生活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图片

缺少的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困难!可是,兄长的父母,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回到过去去吃那样的苦呢?
 图片

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于魅力东方.魅力丹东的人们......
 图片

珍惜有你,感动有你。我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让我感觉到了有你们的快乐。
图片 

兄弟姐妹们!希望我们要珍惜自己所能够拥有的东西,要精心经营好自己的田园宝地,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要胸怀大度,坦然的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和善的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幸福的过好每一天,愉快的度过每一时,把开心融入到分分秒秒,只有这样,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才不会感到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中徘徊,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