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谈谈中国民间文艺家—霍志安
个人日记
第一次与本家见上面,是在今年十月份仁义笔会的偶然一次机会。记得当时的我,正忙着给会员签到现场进行拍摄。忽然,听见有人大声对我说,霍某某,你的本家来探望你了。未待我回个神,只见一位七十余旬的老人,面带笑容,伸出双手,大步向我走来。我知道这个礼节,便不由自主地想与他握手,却不料的是,给我的是一个大大的拥抱,在激动中表示终于看见我,还时而赞我的文章思路很独特,很喜欢我的文字,能见到我便成为一种期待。听了这席话,顿时让我有点儿受宠若惊,惊喜过后,才认真把眼前这位老人端详起来:个子不高,性格开朗,慈祥,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笔会过后,我们便没有联系。在一个下雨天的周末,意外接到他的来电,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我很爽快答应了。还未踏进他家的门槛,一幅手工精致的“福”字剪纸艺术品挂在门帘,顿时有种到来恨晚的感觉,我想,这次的到来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我所愿,走进他家,泛黄的白色墙壁上,到处挂满着剪纸作品和荣获的荣誉称号,心中是满满的赞叹。
从谈话中了解到,本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业余爱好上剪纸,其作品创作全是靠自学慢慢摸索取得。开始时,先剪一些简单的动物花草类的图案,贴在家中的厅堂上陈列,装饰美化房间。直至1991年,出于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风光的目的,根据实地景点,依据剪纸的特点、要求和表现手法创作了一幅以贺州名胜风光为作品的《贺江明珠——浮山》,投稿给当时梧州地区的《桂东报》,被采用了,有了这“处女作”的实际经验,更激励了爱好的兴趣。1992年(农历是猴年)春节来临之前,创作了《猴年吉祥》、《猴桃瑞寿》为主题的节日刊头作品,分别被采用于《广西日报》、《广西工人报》,在此肯定了之前的创作成果,后来,再加上自身的创作领悟,便逐渐执着于节日刊头设计图案的创作特色。如今,《贺州麒麟尊》、《壮乡风情》、《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作品先后在《广西日报》、《贺州日报》、《贺州文史》等刊物发表。至2012年,已有500多一幅作品发表和参展比赛。同时,也多次参加国家、自治区、贺州市各级举办的书画展比赛活动,并获得过金、银、铜等奖项20余次。
此外,自2007年,本家参加了贺州诗词楹联学会后,逐步在创作过程中配上自己的诗词,构成了诗情画意的特点,以更好地加深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瞻仰毛泽东故居》(2012年,在山西省大同市中国百名民间剪纸艺术家“红色记忆”剪纸艺术展中荣获三等奖)、《中华健儿夺金牌》……在剪纸技艺的不断精透和运用诗、词的熟练基础下,进行不懈努力、创作,并得到了社会各方面认可,2010年12月份,获取了来自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广西民间工艺(剪纸)大师”的称号。
尽管本家已被《广西老年报》等多家媒体的多次采访报道剪纸艺术人生事迹,亦或是,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协会会员,但给我的感觉是,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骄傲之处,依然是让人感觉到是那样和蔼可亲,那样谦虚。如今的他,尽管到了这年纪,还在空余的时间,开展了儿童培训剪纸班。在说话间,还特意从房间里,拿出几幅精心装裱好了作品,铺开在我面前,说让我瞧瞧。时而不时地用他那根布满桃壳般皱纹的食指给我讲述:哪一些剪法属于阳刻,哪些属于阴刻,哪些属于套色,哪些属于点彩……听了这般讲述,顿时让我有点蒙了,从来不曾想过,这简简单单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复杂手续,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惊讶的是,从一开始的动物花草简单的图案到现在主题内容丰富的当地风光雕刻得惟妙惟肖,如贺州名胜:贺州明珠——浮山、贺街桂花井……;贺州文物:国宝麒麟尊、南汉大铜钟……;革命教育基地:桂岭张公庙、信都抗日亭;贺州新貌:市政府大门、贺州大会堂……;市旅游新景:姑婆山森林公园吊楼、大桂山娱乐城……。这些作品,无一不是手工精巧、细致,形象生动地展示贺州的本土特色。
本家还不时告诉我,当初他是怎样学习剪纸和学习过程中度过别人的那一些流言蜚语。我为本无意触及他一些不开心的过往而感到抱歉时,他反而哈哈大笑,并大声吟唱汪国真在《热爱生命》的一个诗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只顾风雨兼程……
是呀!本家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家:慈祥、和蔼可亲、积极乐观,一心只为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懈努力。而身为晚辈的我,在理想奋斗的路上,这股力量,无疑是一种鞭策!
祝福本家!
兰/文 于贺院 2013.11.12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