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个人日记

 皮亚杰对偶故事

 对偶故事发事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 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 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 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 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 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 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 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 2.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 为什么 ? 通过被试的反应,测试结果多数孩子认为打碎 15 个杯子的孩子更不好。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 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 段: 1 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5 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 出一定的判断。 2 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 5 ~8 9 岁之间,以学前 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 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3 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 9~10 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 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 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皮亚杰的观 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一般儿 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上)同时出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