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个人日记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弖理学史乃至於整个西方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乃是无庸置疑的。他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曾有人做过统计,在美国1950年之后出版的16本弖理学史书当中,以柏拉图、 亚理斯多德以下18位曾在西方弖理学史上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为对象,计算他们的名字在这些史书所被提提及的页数, 而「佛洛依德」这个名字的页数,占了所有提及弖理学家名字页数的第一位。 而美国弖理学史家波林曾写道:「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弖理学史,而不提佛洛依德的名字 ,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完整的弖理学通史了」。 不止在弖理学,对於整个西方社会历史 佛洛依德也是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他的「梦的解析」一书,曾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之一。以上这些都足见佛洛依德的历史地位。

 佛洛依德理论的主要观念以及贡献大致有以下数点:

一、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

二、提出本能论以及童年经验对於人格的影响

三、对於心理治疗的贡献

四、性欲论

五、梦的解析

          
纵然佛洛依德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以及所占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对於他 本人以及其学说的评价却是褒贬互见的。他的理论体系在后世看来,有著几点错 误: 首先是佛洛依德医生的背景以及训练,使得他的理论有著病态学的诠释角度,似乎一切人类弖理、行为的表现,在他眼中都成了病徵。这种以有限病例的研究结 论,推论到所有健康正常人类弖理上的推论法,有失於偏颇。其次佛洛依德对於人性的观点,乃是受制於生物的、以及过去经验的产物,充满了自然决定论的悲观看法,在佛洛依德眼中的人类便是生物的原始本能的囚徒以及童年经验的牺牲品,这样的看法把人性的许多层面,降低到动物的层次看待,另一方面又抹煞掉了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童年之后的经验往往对於人的当下此刻产生重大影响的具体事实。再者,佛洛依德所采取的泛性诠释观点,也是最受人批评的一点,这样的诠释角度有著历史的以及其个人经验的背景,在今日已经少人能够接受他的说法了。此外,佛洛依德对於很多现象所做的幻想式诠释,常常臆想出许多未经证实的假定之后,再以这些假说去证实其他假定,并且深信不已,这样的方式使得他的理论蒙上了一股神秘主义的色彩,降低了其理论的科学性,而吊诡的是,这又与佛洛依德本人所倡导坚持的自然科学典范相矛盾。总之,作为一个弖理学重要学派的创始者,以及在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佛洛依德在弖理学乃至於人类思想上的开创性成就的确可称得上震古烁今-- --他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然而今日看来,他对於人性观的看法,以及所采用的学术典范,曾一度引领著弖理学走上不正确的道路,间接促使了更多弖理学思想因为反对他而兴起(包括他那些破门而出的弟子),由此,我们又再度看到了弖理学思想流变螺旋式发展的吊诡现象----立说反动新的立说……乃至於 今日多元歧异的各式弖理学流派、学说。 佛洛依德的全面影响 小说家D.M Thomas在《白色旅店》的锲子中,就形容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这伟大而美丽的现代神话发现者」。因此无论佛洛依德的研究到头来是否正确无误,他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地位,在精神分析的影响上仍是无人可取代的, 3 因为即使之后所发展出的各个学派、弖理学理论等,也无一不受到佛氏理论的影响。 另外,佛洛依德所创的精神分析其实已超越弖理学的领域,成为当代许多领域的创作源头。佛洛依德的《文明及其不满足》就是关於社会学的著作,在「重要社会学家」系列丛书中,有一本便是讨论佛洛依德的专著,可见他在此学科中所受到的重视。 佛洛依德的影响还包括文学和艺术方面,1930年他就在法兰克福获得了「歌德奖」。杰洛姆便认为佛洛依德是「头一个以科学的方式分析个性,不同於其他小说家以艺术的手法分析个性」。 佛洛依德描绘人格特性和结构,以及生活事件对情感的影响,和十九世纪当时小说对弖理问题的自觉有雷同之处。若再阅读二十世纪的小说中,则不难发现佛洛依德的了解方式,以已大量进入了作者对於书的写作架构、角色动机和创作对象中。 因此佛氏理论的影响力对现代思想可说是全面性的,而他对自己的评断,则可在他的自传中略知一二,「回顾这一生辛苦完成的拉杂物,我想我做了许多起头,提出了许多建议,这些东西将来会开花结果,不过我自己不敢说是好花还是劣果?但我已开辟了一条小径,让我们的知识跨出一大步。」 蔡祈贤考试院秘书处处长 从史实的考察会发现人类的自恋与自我形象总共遭遇三次的挫伤,第一次是哥白尼(N. Copernicus)发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C. R. Darwin)发现人类并非超越於动物界,而是与其他动物一样服膺「生物演化」的自然法则;第三次是佛洛伊德发现我们竟和许多未知的、潜意识的,甚至是不可控制的力量生活在一起(注1)。前二者属於自然科学的领域,略而不论,本文将探讨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内涵,并申述其理论的评价及其教育实施的启示。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籍犹太人。,生於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及长在维也维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1939 年以83 岁高龄逝世於伦。佛氏创立心理分析学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其理论在心理学界有深远的影响,对人格理论、精神病、心理治疗、变态心理学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是位极富创见的心理学家。其著作甚勤,终其一生,计有四十多册,较重要者有:《歇斯底里亚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释梦》(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学》(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对性欲理论的三种贡献》(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自我和本我》(Ego and the Id)。 贰、理论内容 佛洛伊德学说之内涵,包括心理活动层次、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焦虑,防卫机构(Defense Mechanism)、变态行为与心理治疗,谨分项摘述。

 
一、心理活动之层次 佛氏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1. 意识(Conscious)--是公开之行为及思想,其内容能符合现实环境之要求,并能随时在记忆中出现。

2. 前意识(Preconscious)--系较模糊之思想,要经过思考后才能召回之记忆。

3. 潜意识(Unconscious)--系由不受意志来管制之态度、感情及观念等所构成,内容极为隐晦,经常以「象徵化」
     (
Symbolism)在行为上出现(注2)。
 
 二、人格结构 佛氏将人格之构造分成本我、自我及超我,这三部分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内动 力,支配了个人的所有行为。

(一)本我
         1.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乃与生俱来。

2.本我之内包括一些生物性的或本能性的冲动,这是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 3.受唯乐原则所支配,藉著立即的满足,来宣泄原始的冲动,以减低紧张状态。

(二)自我(Ego 1.由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介於本我与超我之间,是人格结构中的主要部分。 2.自我藉著与现实环境相接触、相交往,从而形成适应的作用,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自我主要功能为:满足基本的需欲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之原始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注3)。

(三)超我(Superego
         1.
在人格结构中居於管制地位,是监督者的角色。

2.超我系个人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内化而成,故受道德原则所支配,其主要力能为:管制不容於社会的原始冲动、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於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成完美的人格(注4)。

 三、人格发展 心理分析论重视人格的发展,认为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人格的主要 因素。

(一)口腔期(Oral Stage)--初生至周岁
          1.
活动以口腔为主,经由吮吸、吞咽、咀爵等活动,以获得基本需欲的满足。
          2.
婴儿口腔的活动,如不受限制,长大倾向开放、慷慨与乐观。
          3.
如口欲受挫折,长大可能偏向悲观、依赖、退缩。
     (二)肛门期(
Anal stage)--一岁半至三岁左右
          1.
幼儿由於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而得到快感的经验。 
          2.
父母如对儿童的训练过於严格,将导致其性格冷酷、刚愎、生活杂乱。
          3.
如顺其自然,则人格获得良好发展。
     (三)性蕾期(Phallic stage)--三至六岁 1.以性器官为获取快感的中心,小孩有意无意会去触摸、摩擦,以获得快感。2.儿童在行为上已有男女性别之分。 3.男童在行为上会模仿父亲,但却以母亲为爱恋对象,以致产生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女童则产生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4.儿童的恋亲情结,经由超我的发展获得调适,转而模仿同性之行为,并经由认同作用形成个人人格特质。
    (四)潜伏期
Latency Preiod)--六岁至十二岁 1.儿童注意力的重点,已渐渐转移到周围环境的事物。 2.男女异性间的关系较疏远,团体活动时多是男女分别组群,甚至壁垒分明。
      
(五)生殖期(Genital Stage)--十二岁以后 1.儿童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徵出现。 2.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两性组成的活动。 3.在心理上逐渐发展,而有与性别关连的职业计画及婚姻理想(注5)。
四、心理疾病与治疗 佛氏依据临床的经验,归纳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七种:
(一)转换反应(
Conversion Reaction 如歇斯底里亚,把心理冲突转变为身体症状表达出来,以解除自我焦虑。
(二)恐惧反应(
Phobia):如怕黑暗、害怕幽闭独处、临高恐惧。
(三)抑郁(
Depression):遇事过度悲伤、不振、退缩、严重者有自杀的倾向。
(四)妄想(
Delusion):虚构许多自以为是的观念,因而终日焦虑不安。
(五)离解反应(
Dissociative Reaction):产生幻觉、妄念或精神分裂等,以逃避外界之剌激。
 
(六)强迫观念(Obession Thought):包括很多不自由的、不合理,且不实际的观念。
(七)强制行为(
Compulsive Behavior):系指日常生活中有些不合常情的习惯性语言与行为 (注6)。 7 为治疗心理疾病,佛氏进一步创用心理分析法,其内容包括:自由联想、梦之分析、阐释及转移。以上方法配合运用,可将压抑於患者潜意识中之动机予以揭露,并发现焦虑的来源,启发患者的自我意识,使其在现实环境中,对自己重新认识,并恢复统整的人格。

 

心理分析学说的评价 心理分析学说提出后,获得广大的回响,有讨论亦有争议,有学者肯定其贡献,但也提出批判。

 一、理论的贡献
(一)心理分析学说是最完善的人格理论
佛洛伊德的主要贡献,首推他对人类行为钜细靡遗的观察,他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同时提出一套完备的学说来解释。整个理论具有统一性、连贯性,和明确的范围,没有一个人格理论能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解释人类行为;同时心理分析也具有相当的研究相关性,因为它提供研究的领域,并引出大量的研究。
(二)重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人格心理学的范围
心理分析学派除了研究可感知的外显活动外,更探讨心理结构的里层,认为梦、笔误、遗忘、幻想都是潜意识的表现。此学说探索潜意识世界的深层心理,使人了解各种行为背后的力量,及行为历程的复杂性,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并增加其深度与广度。
(三)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
心理分析学说揭示,个人的行为表现与早期的生活经验著有相关,尤其婴幼儿童期的经验与训练方式,影响日后人格发展至深且钜,此种重视行为的历史因素,甚有助於说明个人的行为表现。
(四)启发对动力心理学的研究
佛氏将人的心灵概念,化成一种精神动力图,人类的行为是动机、驱欲、需求及冲突之间,挣扎与妥协的结果;人类的思想、态度,也是这种作用转换的结果。此种观念,将心视为一种动力系统,一反过去把心看成静态的物质,不仅改变心理学研究方向,并启发对动力心理学的研究。
(五)改变心理疾病的研究方向
早期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探讨心理障碍的过程、症状、分类和疾病单元等问题。佛氏的理论,使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从研究过程本身,转移到研究 8 病象的动力和内容。其强调心理疾病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强烈的情绪剌激或外来的心理创伤所引起的,还必顸注意患者本人内在的原因,从而将变态心理学引入一个新的领域(注7)。

二、理论的批评
(一)立论多以心理失常者的行为为基础
心理分析学说所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对病态行为的观察,他分析维多利亚时代少数中上层的病人,这些病人显现只是当时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问题和症状,自然不一定适用於一般正常人;同时完全依赖个人的观察体验,以当时的学术训练与环境,难免失之主观,缺乏科学的数据及实验性的量化。
(二)泛色欲论失之偏颇
心理分析学说认为小孩一出生就有透过吸吮及排泄等获得快感的情欲,在三至六岁即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产生恋亲情结;到了青春期,又改以异性为恋爱对象;其在解释心理疾病发生的原因,亦总以色欲为根由而说明。此种学说虽有其见地,但是否适合常人,不无商榷。
(三)忽视社会文化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分析学说过份重视人类本能的性冲动对行为的支配力,认为性的冲动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不但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结构,甚至整个人类文化,都由盲目的本能冲动所决定,这是违反理性主义的,也忽视社会文化与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泛性论曾引起后世学者严厉的批判,甚至加以修正。
(四)对心理现象的解释失之主观
佛氏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的发泄,但此种说法只能解释梦的一部分,且似嫌简单,许多梦境以佛氏的理论仍无法自圆其说。又如对象的阐释,亦因人而异,如梦见蛇,佛氏以为是象徵生殖器,但在他人亦可解释代表他意义,佛氏此种以意为之的想像,难免失去主观。尤其以为某物一定是色欲的象徵,是丝毫没有凭据的,故有学者批评其理论为非科学的、神秘的。

 

心理分析对教育的启示 心理分析理论虽是关於心理与人格的论见,但对於教学与活动甚有助益,对於教师辅导学生与家长管教子女亦都有所启迪。

一、注重幼年教育的实施 心理分析论揭示婴幼儿童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许多变态行为或心理疾病,均於幼年种其根苗;另外心理分析学者对於问题少年的研究,亦发现许多不良行为,亦都源於幼年阶段。所以幼年时期的教育与教养方式极为重要,是个人学习生涯与正常发展的奠基阶段。

二、影响学习动机理论 动机是促使有机体趋向目标的动力状态,也是学习的重要支柱。佛氏於1900 年出版「释梦」一书,可以说是人类动机心理学理论的嚆矢,其认为性、攻击与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动机;同时指出表面上相似的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前因;而相似的动机,很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此种论见对人类的动机,提供另一个面向的解释。心理分析论不仅影响动机理论;也唤醒教师在教学中、在辅导学生时,应重视学习动机的启迪。

三、启发对个案研究的重视 心理分析论确认以往的生活经验,对日后的行为有深切影响;也提醒教师应重视行为的历史原由,欲充分了解其背景则必先建立完整的个案,由正确的个案研究,可知其因果,进而提出适宜的辅导方案,此学说提升个案资料的价值,并启发对个案研究的重视。

四、增进对学童人格发展的了解 儿童人格的发展有一定的序阶,各具不同的特徵,心理分析学说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概要,增进教师及家长了解儿童每一阶段的特性,容忍各种防卫行为的产生,并提供适当的辅导方向,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尤其在性教育的实施方面,其也提示许多启发性的原则,值得审机察微采撷实施。      五、提供父母正确的管教方式 幼年的教育有一半是在入学以前实施,而父母必顸负担此一职责,家长是儿童的生活重心,担任人格形塑的角色,至为重要。父母如具有正确的认知,并施予合理的期望与适切的管教方式,将甚有利於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结论 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普受称许,但也难免遭到批判,综结而言,其有关人格理论,受到高度的评价;对潜意识的研究,在文化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氏的贡献,显然在他所提出的问题上,比他所解决的问题上更为重大。其不仅变更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文学、艺术、宗教、医学与教育等各领域,都深受其影响,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发展,亦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1Lawrence A. Pervin 著,郑慧玲译,人格心理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民国73 2 月),页217-218
2:路君约,心理学(台北:中国行为科学社,民国76 1 月),页471
3:张春兴,心理学(台北:东华书局,民国66 9 月)页370
4:同前注。
5:同注二,页371-373 
6:黄正鹄,精神分析基本理论(高雄:复文出版社,民国73 11 月),页 141-142
7: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国83 7 月),页168
 
参考书目 贰、A〃心理学的发展与学派 1. 哲学的心理学时期(1878 年以前) 希腊时代:西波克拉底的体型论 近代心理学早期观点:官能心理学、联结心理学 2. 科学的心理学时期(1878 年以后) 冯德、铁钦纳的结构心理学 功能论 行为心理学:华特生、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约 完形心理学:魏德迈、柯夫卡、库勒 精神分析学派:佛勒伊德、荷妮、弗洛姆、苏利文 人本主义学派:罗嘉思、马斯洛 最近:西蒙的资讯处理系统、认知心理学 B〃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哲学、生理学、生物学的影响 1879 年德国人冯德(Wundt)成立第一座心理实验室,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其学生铁钦纳(Titchener)在美国提倡结构主义,为科学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 11 二十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创立功能学派 1896 年奥国精神医学家

 
 
佛洛依德Freud)创立心理分析论,其重要学说包括:潜 意识、性心理发展、本我、自我、超我、防卫作用等 1912 年德国心理学家魏泰迈(Wertheimer)创立完形心理学,主张知觉经验是有 组织性的,所以整体大於部份之合,其观点影响后来的认知心理学 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创立行为学派,主张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是 客观的观察与测量外显行为 1950 年左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及罗吉斯(Rogers)提倡人本心理学, 被称为第三势力,强调人性的善良及人类无限的潜能 参、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分析论:研究重点在潜意识的驱力、冲动及早期经验 行为论:研究重点在外显行为,即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关系 人本论:研究重点在人类的潜能及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自我实现的人是能免於受威胁和焦虑的影响,使行事能与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概念一致。以罗吉斯(Carl Rogers 与马斯洛(Abraham Maslow 为最有名 认知论:研究重点在透过行为来了解认知及心理的历程 生理心理论:研究重点在脑与神经系统的历程 肆、心理学的八大主题 心理的生理基础 感觉与知觉(意识) 学习(记忆、语言、思考) 身心发展 个别差异(能力、人格 动机与情绪 社会心理(人际关系) 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 伍、

理论与应用心理学

 
一、理论心理学类: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适应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二、应用心理学类:教育心理学、谘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诊疗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消费心 理学、法律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 测验法 实验法 柒、研究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 解释 预测 12 控制 增进生活品质

心理学
的地位确立,但却是之前许多哲学家与生理学家的研究累积而成,使心 理学能与其它学科并列科学之林。 Wundt 的结构主义其实只是最早的一个 approach,还有 Frued 的心理分析,WillamJames 的功能主义,都是最早探讨意识的取向,从这里可看到因为对意识的兴趣而导致了心理学的兴起,和人类对意识的兴趣,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Wundt 并不是结构主义,它的学生 Titchener 才是名副其实的结构主义心理学者,只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学生,所以一般心理学家会把结构主义这个标签贴在Wundt 身上,不过后来结构主义心理学面对WilliamJames 功能主义的冲击而没落下来,若不独心理学史的话,几乎不曾听过Titchener(一般译为「第契纳」或「铁钦纳」)这个名号。 我认为心理学的兴起主要是因为Wundt 太有名气了吸引了许多学生,其中也有一些美国人,他的美国学生学成归国后,取其实验心理学的部份加以发阳光大(在当时这种作法被认为是迈向科学的成功之路)开始被认为是符合科学条件的学科,才开始兴起的(当然佛洛伊德的功劳也不能忘记):生理学与物理学的结合使得心理学科学化。 而行为主义的兴起是因为认为前者仍不够科学,必顸放弃意识才能使心理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