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青年访谈录

个人日记

何瑞博导演:

您好,我是红青年影人社区(www.reyo.cc)的张雨,感谢您能接受这次专访。红青年影人社区是一个专业的影视从业人员交流机构,其致力提供最独到的行业信息,捕捉全方位行业尖端动态、前沿技术领域精彩集萃精准,全方位透视影视业界方方面面,对电影行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下是本次采访的大纲:

1、          《马小兵的神奇旅程》的剧本成功入围戛纳电影节市场中国新影人基金项目,这部影片叙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这是一个讲述父子情的温情浪漫喜剧,充满奇幻和荒诞色彩的全家欢电影。七岁的小男孩马小兵对父亲唯一的记忆是一个关于大海的秘密,而故事的答案随着父亲马大军踏上一辆神秘的巴士一起消失在世界的尽头。马小兵决定独自上路,寻找世界尽头的父亲,途中结识一位满嘴跑火车的街头痞子郝叔叔,两人一起开始一段疯狂的旅程。

  一路上,郝叔叔一次次想利用孩子捞点好处,但每次都在最后关头被马小兵用自己的天真善良所破坏,把坏事变成好事。一路上他们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马小兵像天使一样改变了众人的命运,也改变了郝叔叔。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世界尽头,故事的结局完全出乎预料。

  这个具备普世价值的故事在戛纳期间反响特别好,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这个电影的信心。目前正在跟海外的投资发行公司以及国内的相关公司深入沟通洽谈,不久的将来希望大家多多去影院支持我们。希望我们能尽快完成它,献给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更献给在社会中艰苦打拼,心中依然相信希望,相信幸福,相信爱的人们。


2、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哪里?之前获奖的《洒往事》讲述的是小孩与狗的故事,而《马小兵的神奇旅程》也属儿童题材,您特别擅长这种题材的拍摄?

  当我儿子即将出生的时候,我特别的惶恐不安。因为我和我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僵,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孩子寻找父亲的喜剧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样一部探讨父子关系的影片,能解开我的一些困惑,或许也能解决所有像我一样的父亲们的困惑吧。

  《戛洒往事》是我之前的一个习作,由于当时筹备一个长篇电影不顺利,一个人跑到云南自娱自乐地做了这么一个短片。因为自己掏银子,所以拍得有些随心所欲;也是因为自己掏腰包,所以有些想要的东西受资金限制没法做到。在电影行业里,我是一个新导演,这个阶段不敢奢谈个人擅长题材和影像风格。也许等长篇拍得多了,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能有所体现,到那个时候再形成自己的风格也不晚。不过做《戛洒往事》确实受益匪浅,尤其对儿童题材的驾驭学到很多东西。


3、          您有很多微电影作品,《马小兵的神奇旅程》是您筹备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么?

 《马》是我倾注最多精力,精心打磨的第一部长篇作品。由于既想要满足影片基本的商业性,也想有一点点自己的艺术性,所以我们走的特别谨慎。

  之前拍过很多微电影,也拍过十多年的广告片,做过很长时间的影视CG特效,我想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这部长篇架桥铺路。毕竟第一次做长篇电影,谨慎和谦逊是很重要的。通过之前短片和各种影片的种种磨练,我想我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4、          与您同时入围的还包括其他几位导演的作品,与之相比,您觉得《马小兵的神奇旅程》的亮点在哪里?

  大家的故事都很不错,如果要说差异化,《马》的故事性和独特视角更胜一筹。它是一个具备普世价值的温情喜剧,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奇幻色彩,关于爱和成长,一个放之四海都能打动观众的故事。目前国内优秀的儿童片是一大空白,我们定位是全家欢电影,希望能以中小成本的投入在日渐激烈的电影市场冲出一条全新的路,为中国电影新类型研发尽一份力。


5、          您获奖的作品有很多,如《洒往事》、《北京我爱你》等,但基本上都是微电影或者纪录片,您觉得短片更容易拍吗?

短片比较容易上手,不过我想每个导演想做的大都是长篇。在合适的机会到来之前,我更倾向于让自己先动起来。《戛洒往事》、《北京我爱你》等等这些短片就是这么诞生的,每次做短片都是一个大练兵的机会,我很珍惜每次机会。于是每年我都习惯拍一个短片,尝试一些新的探索,慢慢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6、          作为一个新锐导演,拍摄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资金不足,您遇到过吗?怎么解决的?

  由于我在影视广告行业摸爬滚打时间比较长,现在也有自己的影视传媒公司,所以拍短片倒是还好,每年花些生活费做点有意义的事还能维持。长篇电影融资则有些难度,之前夭折了几个电影项目就是这样。不过现在手上这部片子由专业制片人团队操刀,加上刚入围戛纳这个契机,相对还是好一点,目前资金到位一半了,还有几百万的缺口。在这里也做个广告,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和我的项目。


7、          目前网络上比较火的微电影基本上都是火辣的激情戏,虽然俗气但观众爱看,您的作品里会有激情戏吗?

如果故事里需要用激情戏来建制人物,推进剧情,我当然赞成。不过为了激情戏而激情戏,为了商业而商业,不管是微电影还是长篇电影,都很难看出一个创作者对观众的尊重。一个噱头,一个商业点,一定是建立在故事本身上的,是为故事本身服务的。每个人的表达诉求不同,这次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一些真正戳中心底的欢乐畅快,如果能让观众笑着哭,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8、          您这么多作品,纪录片质朴、广告宣传片唯美,而电影则需要故事与画面兼得,您更擅长哪种?

  广告片要的是极致的美学,浓缩的精华;纪录片要的是记录和见证,是一种真实的美学;电影在我的观念里是一种叙事的美学,他们各有各的不同诉求。我想我的综合能力也许还不错,当然这需要用作品证明。因为猎涉的工种多一些,这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运用综合能力完成每一部作品交给我的任务是我的职责。


9、          您拍过的作品中,自己最欣赏哪部呢?为什么?

每一次出发都是对之前的总结,每一次上路都认为自己的下一步是最完美的,我想这是每一个创作者都正在经历的。作为新生代导演,确实需要一个踏实探索,积极学习的孵化过程。其实每部片子做完不久,就开始自我批判起来,于是只好寄希望于下一部。下一部,争取一个更宽松的创作环境,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更多力量的支持,做到当下能做到的最完美,这是我的信念。


10、    很多导演的电影启蒙教育都与艺术有关,例如音乐、美术等,您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求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呢?

我是十七岁从一所艺术类大学出来讨生活,从石家庄去成都,去上海,再去深圳,去武汉,最后又回到北京。十八岁做店长,二十岁做深圳一家老牌影视公司的总监,然后少年得志放弃一切跑到电影学院求学,一路磕磕绊绊到现在。每一段经历都很精彩,每一段坎坷都很有价值,是命运和不断的自我追求塑造了今天的我。如果说个人和艺术的关系,我想我一直在艺术这个小圈子里兜兜转转,像个小学生一样不断吸取营养,每个人都曾是我的师长,特别感谢他们,也感谢我自己。

 

11、    每一位导演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立的风格,您一般会采用哪些独立的电影艺术手法处理呢?

如果是商业片操作,可能对导演在艺术性上要求更加的通俗易懂,更加紧凑的叙事,更加跌宕的情节,毕竟一部片子不仅仅是导演个人的片子,很多时候要照顾到普通观众,也要照顾到投资方甚至发行方的各种利益。但如果是纯粹的艺术片,我倾向于寻找最东方最含蓄的叙事手法来讲述我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空间,时间。这是我个人的生活观,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一切纠结和斗争都潜藏在波澜不惊的平和里,这是我们东方人的处世哲学。举个例子,武侠片里两个仇家是可以笑着一张桌子坐下来话事的,彼此的拳脚较量一定是在桌子底下悄悄进行的,在维持中正平和的大局下刀光剑影。




12、    我看您的博客里面有很多短片剧本、手记等,您都是自己写剧本吗?

之前的短片以及现在的长篇都是自己做编剧,其实也一直在找志同道合的编剧,希望能集思广益,但目前还没找到最默契的,于是就自己上手。毕竟故事创作需要大家的价值观和经历比较相像,组建一个年轻化的专业团队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




13、       拍摄一部好的作品,正确选择演员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您怎样去选择演员呢?用什么方法让演员表现的更为自然呢?

带着演员进入情境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之前做文艺小片我选择彻底不让演员来演,而是通过镜头调度来叙事,演员只是习惯性动作共同体。如果表演不太好,有可能我会布列松式随机抓拍一些最自然的东西。不过现在随着操作的事情越来越复杂,责任越来越重大,我在努力尝试新的办法,努力发现演员本身的性格特质,与故事中的角色做融合引导。


14、       作为80后的新锐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哪些电影或者导演对您的影响比较大呢?

优秀的电影和优秀的导演有很多很多,我是一个心态比较开放的创作者,每个优秀的影片都能汲取特别好的营养。如果说影响最大的,电影是《毕业生》,看完那一刻我才开始懂电影,仿佛被人一棒子敲到脑门上的顿悟。电影导演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他的叙事风格和影像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共鸣。不过我也喜欢李安、吕克贝松、奉俊昊的商业艺术兼顾,路易斯布努埃尔、库斯图里卡的狂想,吉赛贝托纳多雷、雅克范多梅尔的写实诗意,数不胜数。


15、       有人说第五代导演已经很难超越了,您怎么认为?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只不过正在努力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续寻找出路。作为一枚生瓜蛋子,还没有资格点评别人,我们这批青年人最典型的特点是我们是我们自己,不代表任何人。因为每个时代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对创作者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探索。我们要做的是立足当下,创造这个时代的青春和感动,给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以希望和梦想,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前辈们的经验教训,不管他们是哪一代。


16、       一部好电影,导演需要什么样的训练背景呢,是视觉艺术上的创作发挥还是现场实际操作技术的体现?

一般都会说首先有一个好的idea,也就是一个好的故事核,然后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完善和圆满它,从视听语言上的创作发挥到现场指挥调度,到剪辑室剪辑,到配乐混音,这是一个特别走心的苦差事,每一个环节如果做不好都会成为你的短板。

去年有幸听到数位国际电影大师的讲座,每个导演都在重复一个话题:首先你有一个能打动自己的故事,然后你才能用你的故事打动你的投资方,打动你的观众。


17、       您认为一名导演的责任在哪里?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的条件是什么?

  导演是一个对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业,你带领一群疯子用一个个零碎镜头去创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世界和人,而且要让你的观众为你虚拟的一切去哭去笑,这是上帝的工作。而这一点也是对导演而言最迷人的地方。

  我理解的导演责任在于创造一个让人沉迷的世界,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分享给大家。如果放到社会体系来说,导演要对影片负责,对投资人负责,对自己负责。

  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社交平台越来越扁平化,将来会出现更多的草根导演,甚至每个人都能成为导演,但任何一个职业如果要做到优秀,都需要比别人更加的刻苦,如此说来我刻苦得远远不够。


18、       当今的中国电影,和其他产业一样只注重其,而忽略了其核心其实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电影呈献给观众的。以致于电影市场虽蓬勃发展,但好片难求,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曾经和一位著名电影人聊过这个话题,现在的中国电影正在从春秋时代走到战国时代,一切规则规律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你看商业规律就能看出来,从粗放式走向市场细分,希望电影作为商业市场的一份子,也能够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向定制化细分的时代。这样,每个观众都能在不同的影院里看到自己钟意的影片,每一部电影都能清晰地满足对应受众人群。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只有认真做戏,踏实做人,别的不好指手画脚,一部电影的成败关键有时候确实是市场运作起很大作用。

19、       作品能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是一种认可,可越来越多的人为追求国际电影节的风格反而忽略了中国电影政策,您觉得呢?

作为电影业的新人,我对中国电影政策还没有太透彻的了解。可能每部作品的定位都不一样吧,有的电影是拍给普罗大众看的,有的是拍给社会精英去看的,有的是拍给政府政策看的,有的是拍给国际电影节和国外的咖啡文化人群看的,大家各取所需,无可厚非。


20、       有什么话送给与那些正在拼搏的新锐导演们?

  希望能看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仁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当我们个人还很薄弱的时候,需要大家彼此支持彼此鼓励,这样才能创造真正属于我们的时代。

  我们唯一的优势是我们更懂年轻人心思,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只要我们勇于坚持,一定会有所收获。同样的话,也说给我自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