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章:教会增长的两个模式

个人日记

 

/王峙军

编者按:本文节录自王峙军牧师《十字架的道理》一书的第10章。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希望讨论两个圣经中说到的“成长模式”。这两个模式,一个是十字架所否定的,一个是十字架所肯定的。换句话说,十字架既然是教会真实成长的推动力,它自然也就成了判断某个教会成长“模式”是否是合乎圣经的重要准则。这两个“模式”,分别在马太福音23:15和约翰福音12:24中。

十字架所否定的“教会增长模式”


在马太福音中,最为读者熟知的可能就是登山宝训中的“八福”了。但是和“八福”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七祸”(见太23:13-36)。10这“七祸”的内容,是主耶稣在对众人和门徒讲论文士和法利赛人之假冒为善的生命特征时,转而对文士和法利赛人所讲的话。其中一“祸”是:“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23:15)

主耶稣此处所斥责的这种“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的做法,如果用今天的增长学语言来说,很像是文士和法利赛人追求宗教增长的“增长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他们传教的热情十分高涨——这表现在他们“走遍海洋陆地”的行动上。

“走遍”(περιγετε)一词在原文中是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动词,生动地描述了他们为着扩展自己的宗教影响力,持续地巡行于海洋陆地之间的行为。仅仅是“走遍海洋陆地”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耶稣也曾要门徒“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徒1:8);但其目的则至关重要。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勾引一个人入教”(“勾引”一词在原文中是不定过去式不定词;不定词表目的)。“勾引一个人入教”(ποιῆσαιἕνα προσήλυτον),可直译作“使一个人成为皈依(宗教)者”(NIV作to win a single convert)。和合本译为“勾引……入教”,是根据下半节的内容而做出的判断。如果他们“走遍海洋陆地”,只是使人皈依他们的宗教(此处特指他们的“法利赛教门”),当然也未尝不可。但经文的下半节内容—“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则彻底推翻了上半节所描述之行为的合理性。

为什么“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七祸”作为一个整体,来透视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宗教特征。在马太福音23:1-12,主耶稣列举了他们这些宗教领袖假冒为善的表现,并对门徒提出了告诫。接下来在13-36节中,耶稣指出了他们宗教中那些祸及自己与他人的宗教特征:他们的行为与教训,成了他人进入天国的拦阻(13节);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跟从他们的人也必定会掉在坑里(16-22节,又参太15:14);他们把人的目光引到琐碎的仪文、表面的敬虔,却不遵行公义、怜悯与信实这些体现律法本质的内容(23-24节);他们在外表上伪装圣洁,但里面却充满了横流的物欲与放荡的情欲(25-26节);他们在人前是一副貌似公平的面孔,但里面的思想却是伪善与不法(27-28节);而且他们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并且要在这世代“充满”他们“祖宗的恶贯”(29-36节)。面对着这样一个宗教群体,主耶稣说:“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33节)

请问,自己尚且不能“逃脱地狱的刑罚”的人,走遍海洋陆地去叫别人相信这个在地狱刑罚之下的教门,岂不是“使他作地狱之子”吗?而且,这些被“勾引入教”的人,一旦成了“地狱之子”,比那些勾引他们的人“还加倍”。“比你们还加倍”(διπλότερονὑμῶν)直译过来,就是“(是)你们的双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这些本来的“地狱之子”,走遍海洋陆地的行为已经产生了“果效”,使“地狱之子”的人数加倍地“增长”了。(2)那些新成为“地狱之子”的人,其“宣教热情”加倍地高过他们的师傅,更火热地把引人灭亡的道理传播出去,以至于有更多的人被“勾引入教”成为“地狱之子”。

这真是一种可怕的宗教增长模式!因为人一旦被“勾引入教”,就等于落入地狱的刑罚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13-36节有关“七祸”的内容,形式上都是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说的,但实质上却是在告诫众人和门徒(特别是门徒),不要落入虚假的宗教行为所带来的灾祸中。在本章(第23章)开始时,耶稣已经用命令语气对众人和门徒说,“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3节);在对文士和法利赛人讲过他们的“七祸”之后,这个“不要效法”的命令对门徒来说依然有效。

今天的教会,要在主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斥责中得着提醒。也要在主给门徒的命令与告诫面前,肃然站立,认真省察:在我们追求教会增长的时候,是否遵循的也是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模式”?是否虽然有“走遍海洋陆地”的热情,但却把人带进了地狱的刑罚里面?我们是用什么东西把人吸引到教会里来的?我们向人传讲的是“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福音真理,以至于使罪人悔改得着真生命;还是喂给人们成功神学的迷魂汤剂,以至于人不能得着真信心而最终成为灭亡之子?保罗说,“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9:16)让我们也说,我们若不是以十字架为动力带来教会真正的健康成长,我们便有祸了!

十字架所肯定的教会成长模式


与前面所论及的十字架所否定的模式相反的教会成长模式,是“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的模式。这个模式是十字架所肯定的模式。约翰福音12:23-26描述了这个模式——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那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根据经文的背景,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一粒麦子“(ὁ κόκκος τοῦ σίτου,就是指祂自己。因为祂清楚地知道,那个祂一直期待着的“时候”(ἡὥρα),11即各各他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到了。而这个“时候”的已经来到,是为着叫人子得荣耀。人子得荣耀之处是十字架。这个“时候”是永生神的儿子经历死亡的“时候”。所以,耶稣基督很自然地说到死亡。但祂使用了一个比喻,祂把自己说成是“一粒麦子”。这粒将要带来新生命的“麦子”(祂绝无仅有,独一无二),自己要先“落在地里死了”;在这粒死了的麦子中,将长出许多充满新生命的子粒。基督的教会正是从这一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中,成长与发扬光大的。所有以这粒“麦子”为本原结出的“子粒”,都要明白,“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而且,所有从这一粒麦子结出的子粒,都要效法这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必须经历牺牲,再结出新的子粒来,因为“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那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主耶稣是这样一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门徒就是那许多的子粒。然后,这些子粒再落在地里死了,又结出许许多多的子粒来。从初代教会以至于今日,真正意义上教会成长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使徒行传(6:5-7:60)记录了初代教会的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的故事。司提反如主所说,也是一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于是祂的死成了福音广传的第一个转折点。“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8:1,4,5)然后,教会开始迅速成长,照着主耶稣所说的宣教路线图,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马利亚,直到地极,施行福音宣教,使万民作主的门徒,为基督作美好见证。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的教会成长模式,并非是说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殉道者,但却要求人人成为舍己、背负十架跟从基督的门徒。一个舍己、背负十架跟从基督的门徒,就是一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照着主所描述的生长规律,就必定会结出许多子粒来。真正意义上的教会成长,就是在这种“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的生机蓬勃、循环往复的成长过程中完成的。

而且,惟有这种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会增长。所有有份于这个成长过程的人,都具备这样的特征:他是重生的生命,是与基督同死同活的人,他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他既然有复活的生命,他就有为主而活的生命能力与生命热情。他对福音有热情,对灵魂有负担。他对教会有委身,他会敏锐地认识到自己的恩赐,会积极投入教会的建造与事奉。

王峙军 牧师,来自中国大陆,生命季刊主编,中国基督徒生命团契总干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