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向晚风
个人日记
‘几处炊烟向晚风’,这是一个网友的新作,晚上回来刚上网就看到了这首诗,莫名的感觉这句很美很温馨。就是这一句,让哥回忆起了很小很小的小时候。因为最近断片太多,家长致力于管控酒精摄入量,所以今天有足够的空间浮想联翩,信马由缰。
近几年推广的城市化,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见过真正的炊烟,真的思恋儿时木柴味的烟雾。看完这首诗后,出现在脑海中的第一幕:傍晚时分,家家户户袅袅的炊烟中,一个满身油烟的妇女站在胡同口,拖着悠扬的长腔唤儿回家。那声声温情的呼唤,在这一刻竟然宛如在耳边。是的,这个人就是妈妈,现在已经佝偻驼背的老太婆。
不知怎么会由炊烟联想起了儿时的生活,那时候居住的环境并不算好,就是一排排的平房,每户三二间,相互之间也没有院墙,俗称大通院。毛时代的人没有多少弯弯心思,甚至连家门的钥匙都是放在门口,仅仅就是用花盆鞋垫之类的遮住,搁在现在,这就属于夜不闭户。
住大通院最美好的季节是在夏天,吃饭都是在家门口,炊烟飘起的时候,正是一群男孩子疯闹最激烈的时候,找不到自家的混小子很正常。孩子都喜欢凑堆,说不定就在谁家混了个肚圆,据说,别人家的饭好吃哦(那时候喜欢喝酒的大人们都是个人喝个人,绝对不会拼桌)。在家里关着门的都算是偷吃,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伙食太差,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可能是因为太好。
哥算是一个启蒙教育失败的典型,乖孩子们都在家里帮着大人烧火点炊烟的时候,多数都是和一帮男孩子到处狼窜搞破坏,偶尔有个别的女孩子找来,因为害怕别人笑话‘和女孩子玩烂脚丫’,赶走都是轻的,以后据年长者反映,多数都是展现武松打虎式的雄姿。长大以后看到身边的好白菜都被猪拱了的时候,才明白那时候真特么的不懂事。
最近父母的身体都不算太好,老妈驼背,老爹腿疼,不再是那个炊烟燃起,就拿着棍子赶得孩子满街跑的人了。当年少爷还很小,因为吃饭的时候当着老人的面揍了他孙子,老头差一点就要动手打回来,或许是瞬间想到了为人父母的合法权利,冲到了眼前,悬崖勒马。真奇怪,中国人都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解决各种矛盾,夫妻父子家庭,甚至民族大义国际纠纷,只要能想到的矛盾,都可以在饭桌上搞定,比如最近风头正劲的毕姥爷。
被一句诗勾引起了怀旧的思绪,真的想念小时候的炊烟,儿时的玩伴,甚至父母藤条打在身上的滋味。(酒后,七凑八不凑,没有逻辑,胡言乱语。)
文章评论
幸福
很少看小铁写这么温馨的文字,脑袋如同你被管控的酒精一般,差点适应不过来。你的回忆,几乎和我的回忆重叠,那袅袅炊烟,淡淡饭香,以及年华老去的父母。很庆幸,一切都还在,虽然蒙上了岁月的尘埃,至少还在![em]e160[/em]
幸福
刚想装一回正经人,又被猪拱得一趔趄。小铁啊,当年具体有多少白菜被你拒之门外,得空好好跟家长汇报汇报,俺们也看个热闹。[em]e113[/em]
*温馨笑语*
原来的孩子有童年能看到炊烟,现在的孩子没童年
林*雅典娜
记得小时候晚上捉迷藏,能搅和半大个村子,最后一班小伙伴藏好,就放鸽子不找了,各自回家,有藏在草垛里睡着的,害得大人们找半宿的。
诗悦风吟
温情伴炊烟
小溪
有老人在就有家,牵挂也是一种幸福。羡慕![em]e100[/em]
黄梅独秀
现在对儿时的回忆与眷恋,依然是熟悉亲切的乡音,一颗老树,一座小桥,一条经常淌过的小河,一声家长唤孩子吃饭的长音,一些吃饭扎堆儿的场地,还有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五一快乐!
笑看人生
想想小时候真的比现在的孩子快乐的多 虽然没有优越的条件 却能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不会像现在的孩子基本不能自理 想起小时候来真的很美好[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