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岗位成才征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麒麟运维站韩建利站长

三十出头的韩站长给人第一印象是一副干练、平易近人的模样,在五百多度的眼镜陪衬下,更显得文质彬彬,由内而外的气质,衬托他更像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面颊上时常带着善意的笑容,谈起工作来,滔滔不绝,令人总是想起那个邻家的男孩,熟悉而亲切。

韩站长是1997年高中毕业之后,进入电力系统工作的,他从一位对电业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如今成为一位业务知识精通、技术过硬的站长,这其中的巨大转变,是与他不懈的努力和刻苦学习、执着进取分不开的,当寂静的夜晚,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电脑上彻夜玩着游戏,或者到KITV吧尽情欢唱时候,而他却在电脑旁查阅有关电力方面知识;当炎热的夏天,大家都到外面乘凉时候,他却窝在自己的家中,拿着厚厚的本子,埋头苦读,查找工作中所发现的疑问,直至理解透彻,不留一丝疑问。在他工作期间,因为他的刻苦努力,他的岗位也因工作需要历经多次调整,从多人值班站到少人值班站又到无人值班站,分别在南阳供电公司变电工区220KV青台站、220KV麒麟站等11个站工作过,在220KV青台站学习、220KV郦城母子站的筹建中,他提前被定副值,破格提正值、值班长,并在05年南阳供电公司变电值班员竞赛中取得第二名优秀成绩。

2004年担任郦城变值班长时,由于他高度的责任心,严把验收关,避免了一起多人伤亡事故。当时由于站内只有一台站用变,10KV单母母线上的PTPT上的避雷器预试时,10KV母线不能停电,必须对站用变供电,保证主变风冷供电.在预试中检修人员武断的认为,10KVPT车拉出后,PT上的避雷器不应带电,同时检修人员不经运行人员同意,又私自强制打开10KVPT柜后门带电闭锁,要预试避雷器,当时他看到后立即制止,坚持要验电后方可预试,结果发现10KVPT上的避雷器带电,经检查原来是一次设计错误,将PT上的避雷器越过PT小车直接接到10KV母线上,由于投运前已将柜内上下用挡板封堵,故运行后任何人从外部观察口根本看不到。正是由于这次发现,工区立即对所辖各站的10KVPT进行全面检查,共发现存在同样问题的有三个站,生技部立即进行了整改处理。他的这一发现,使公司挽回了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做为一个党龄十年的老党员,在他的带领下,麒麟站也在河南省电力系统220KV变电站劳动竞赛中获得红旗站荣誉称号,15年间,他先后获得了技师高级职称,并多次在公司变电运行技术比武中取得佳绩,他曾荣获南阳市技术能手和南阳市市直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被聘为河南省电力技术院技能专家和南阳供电公司技师。他时刻以一名党员的要求约束自己,始终坚持安全生产无小事的原则,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规范管理,将安全稳定运行落实到实处,在工作中做到技术带头、管理带头,是大家的“领头羊”,在他的影响下,同志们的学习氛围日益高涨,将小事做细做好,将工作中的事情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情认真去做。他带领全体职工开展技术培训、QC攻关、合理化建议和“三节约”等活动,使职工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在讨论中增强效果,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在南阳市举办的全国农运会,韩站长带着麒麟站的同志们响应上级领导指示,到农运会现场实施为期半月的保电工作,炎热的八月,太阳炙烤着大地,穿着工作服的他们到各个场所巡视检查,汗水浸湿衣襟,用衣袖抹了一下,又继续着未完的工作。每天的他们,做着简单而繁琐的同一样事情,只是为了确保设备安全顺畅地运行。在这期间,韩站长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因肺病卧床不起,忙碌的他却无暇顾及,都说忠孝不能两全,他将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农运会保电工作当中,以至于父亲的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每忆及此事,总会看到他有神的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那满含着浓浓情愫的眼睛里,对于父亲,是无尽的思恋和愧疚。

自从“三集五大”以来,原来负责、维护、操作、管理七个变电站工作的麒麟运维站,现在经整编又增加六个变电站,使值班人员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起来,每个班的操作次数也比以往多了许多。从三月初我们来到的那一刻起,就看到韩站长马不停蹄地到各个站去整理资料、审核各个站的典型操作票、工作票。每次上班,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当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候,韩站长总会及时地与站内人员沟通、交流,直至将所有资料弄清、弄细,不遗留问题。和当班的值班长交流、协助、安排任务,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见他在电脑旁整理、完善、修改一些资料,过度的劳累,使得他显得更加憔悴,为了工作,他心甘情愿,努力着,奉献着。那一刻,我被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所折服。

这所有的荣誉和成绩,是与他努力拼搏、恪尽职守的个人情操是分不开的,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而对家庭,他却付出的少之又少,忙碌的工作,使他在很多时候,以站为家,而不能尽心去照顾他的孩子。每当夜晚寂静十分,总听到那个七尺男儿拿起话筒,温柔地问他三岁的宝贝“儿子,想爸爸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