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街,那一个半的泡蒜头岁月

个人日记

       北外街上,一位老太背对着街,面门而坐。廊檐下,一凳,一碗,一个半泡蒜头。她一手执筷,一手玻璃杯,一个人,满头花白,静静地咂摸着,像是在回味着什么。半开着的铺板门里,没有一丁点灯光,也没有人陪坐。隐隐地,路过的人能闻见丝丝淡淡的酒香。

       小街很窄,不过一间板门的宽度。残存着的两三间铺板门店岌岌可危,昔日黄黝黝的板材,如今败落得几欲找不见纹路。户枢早已磨蚀,几道铁箍捆绑着,拼接而成,虽然开关自如,但仿佛一直在病着。每每至三鼓,门外啾啾有声,户枢拔矣,煞是热闹。那些年,这条街通往北门下洼的菜市,称作“上拐头”。

       我不知道这位老太姓啥名谁,这条街,我熟悉。每年的夏季,父亲总会给予我一个姊妹们可望不可及的待遇,那就是把我送来这条街过夏,即使正月间拜年,我也拥有多待些日子的特权。

       与北外街连通的叫六德街,我的大奶奶家就住在这里。那是一条油光的廊道连着的四小间木结构瓦房,再往里面走,和一户崔姓人家共用一方小院,也是两家唯一的采光天井。大奶奶家的光线很不好,没有向南的窗户,阴漆漆的土地坪,黑乎乎的木柱子,几张毛主席画像蜡黄蜡黄的,唯有半空中挂着的电灯泡煞亮。

       大姑一家住在七里站方向的伞厂,很少回来。大爷爷辞世后,大奶奶多在阴暗的屋里孤寂地生活着。我的到来,似乎也看不到她多大的高兴劲,至少可以陪她老人家说说话,陪她一起上菜市买些小菜头,捡拾一些掉落的柴草,她甚至不落下街边的秸秆屑。大奶奶烧着土灶,生活显然很拮据,在农村长大的我,倒是可以为她点火添柴,这点,她很高兴。

        那些年,时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些事情的巧合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和大奶奶同出共进的那户人家,有一位名叫崔卫国的大哥哥,竟然奇迹般地下放到我们村子里,偏偏就住在我家屋后的学校里。我实在记不清他能干些什么农活,貌似能下田插秧。我的父亲时任生产队长,应该给了他不少优待。他还有一个妹妹叫崔明华,和哥哥一样的胖,时不时地也去看望其哥哥,带去一些花花碌碌的纸糖,吃得我们的嘴像抹了蜜,一声大哥一声姐,剥下的糖纸也成了宝贝,馋得队里的小伙伴们跟从了几里地。可是,每年我去到大奶奶那里,却不见到他们的糖果,甚至很陌生。

       在北外街与六德街的交叉口,有一座旱厕,是我记忆最深的、也是保存年头最久的建筑。那时的城里人都是使用木制的马桶,笨重,味浓,我却用不来。一到天亮,很多人都是疾步赶往这座旱厕,端起马步,先是咳嗽几声,清开了嗓子,接着便开始酣畅淋漓一番。男女之间的隔墙没有全封闭,顶尖上挂一灯泡,铁丝网包着,两边共用一个灯,彻夜不灭。后来,周边的老式房屋陆续拆迁,唯有这座厕所依然保留,直到2012年才在不舍中夷为平地。

       这条街的对面已经开发了,新建的高楼与这边很是不搭,一溜的竹篱隔着两个世纪。不曾料到的是,我的房子也买在六德街上,只是改换了街名罢了。

       早早晚晚地,我们都要穿过这里,去河边散步。现存的一家小商店,摆着几包烟酒和几瓶无人问津的饮料,生意惨淡。那个理发室里的几把木椅漆迹斑驳,正在被当今的牌桌挤退到了一边。一户铁器具店,杂七杂八的刀具、火剪都生了锈,即使摆出板门外,也卖不出几件。还有一位算命先生,两个醒目的“算命”大字挂在当街的线缆上,会算出有今天吗?那些青砖灰瓦,如今都躲进了狭窄的拐巷里,不少陪读的家长进进出出。房银低廉,好出租,便是这些低矮潮湿的古上祖业创造出的新生价值。

       夏荫里,冬阳下,总有几位耄耋老妇坐在街头,于来来往往的噪杂里,带着一脸的陌生,审视着裙角飞扬。而后,一个漠然回头,沧桑向远。任凭风华褪尽,依然在街头,跟着黄昏与红霞,守着风雨摇曳的家门,过着葱蒜般俭朴的日子。

 

 





文章评论

一鸣

如同鲁迅先生的笔墨,记录历史的真迹。

一鸣

古城记忆,市会风情,留下历史的记忆。这样写作手法,值得我学习。

四十之上

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感人共鸣,源于作者对文字的拿捏。一条老街,鲜活的人事,怀念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一次心灵的回归。欣赏!早安!

幸福族(拒聊)

用质朴的手笔,以真挚的的情感,让人从一条老街里亲切走过,让浮躁的心多了些安定从容。

把幸福当习惯·恕回访不周

赞Joe友的厚重之笔把北外街的一些人事景象描述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令人感受着真切质朴的生活气息和对那一个半的泡蒜头岁月的感慨。[em]e183[/em] [em]e179[/em] [em]e160[/em]

青谷幽香

在文字里,徜徉、驻足、安暖、感悟。[em]e160[/em]

惠风

虽然我出生在城里,但却在农村长大。知青们的生活、花花绿绿的糖纸、旱厕所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记。现在因工作原因经常下乡,偶尔也遇到旱厕所,尤其是夏季,看到蛆虫满地,实在是下不了脚,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惠风

岁月深处,那些青春的记忆、青春的时光,都在你的心海里翻腾,你对北外街的点点滴滴难以忘怀。北外街纯朴厚重的平民气息,亲切随和的人情味儿,构成它自有的历史气场与现实节奏——那是一种平淡里的驳杂,琐碎里的集中,苦涩后的微甘……从你的美文中领悟到,有些时候,有些事,有些记忆,真是只有那么一次,好似上天特意赐予一般,无故人、无来者,此生仅有,所以那些流年的碎影值得珍藏。欣赏美文,问好友友,周末愉快![em]e177[/em]

惠风

时光如梭,岁月流逝,弹指间这条北外街在你的记忆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如同美人已步入了迟暮,早已风光不在。从你的文中得知,北外街周边多已开发,高楼林立,面貌日新,而这儿仿佛成了一块被遗忘的角落,破旧的房屋经多年风雨的剥蚀,早已千疮百孔,是街上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旧城老街早该改造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期盼着这一天,相信旧城改造会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