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院进修班第五课 · 念奴娇

诗词讲义

     《碧鸡漫志》云大石调,又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姜夔词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大石调,又大吕调”。苏轼“赤壁怀古”词有“大江东去,一樽还酹江月”句,因名《大江东去》,又名《酹江月》,又名《赤壁词》,又名《酹月》。曾觌di词名《壶中天慢》。戴复古词有“大江西上”句,名《大江西上曲》。姚述尧词有“太平无事,欢娱时节”句,名《太平欢》。韩淲词有“年年眉寿,坐对南枝”句,名《寿南枝》,又名《古梅曲》。姜夔词名《湘月》,自注“即《念奴娇》,[lì]指声。”张辑词有“柳花淮甸春冷”句,名《淮甸春》。米友仁词名《白雪词》。张翥词名《百字令》,又名《百字谣》。丘长春词名《无俗念》。游文仲词名《千秋岁》。《翰墨全书》词名《庆长春》,又名《杏花天》。   此调有平韵、仄韵二体,凡句读参差、大同小异者,谱内各以类列。

【词牌格式】

双调100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
  ⊙◇⊙◇□□⊙□⊙◇⊙⊙□⊙◆⊙◇⊙□□◇◇⊙◇⊙□□◆⊙◇□□⊙□⊙◇⊙◇□□◆⊙□⊙◇⊙□□◇□◆
  (此调变体很多,上片第二、三句可作上五下四,下片第二、三句可作上四下五,上下片第四、五句亦可作上七下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1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碧,韵部是错误的。有两点解释:1、专属名词。2、个别字词韵字不妨碍词意的表达。

 

【搜韵】说:

    此词前段第二句三字,第三句六字,后段第二句五字,第三句四字,前后段第四句俱四字,第五句俱九字,与前词异。宋元人如此填者甚少,故以前词作谱。《容斋随笔》载此词云:大江东去,浪声沈、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综》云:他本浪声沈浪淘尽,与调未协。孙吴周郎,犯下公瑾崩云穿空掠岸拍岸,又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益非。而小乔初嫁宜绝句,以字属下句乃合。按《容斋》洪迈,南渡词家,去苏轼不远,又本黄鲁直手书,必非讹托。《词综》所论,最为谛当,但此词传诵已久,采之以备一体。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ao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  壁:苏轼所游,为黄冈城外的赤壁(又名赤鼻矶)。赤壁之战的战场,实际在今湖北省蒲圻县长江南岸。词中所写,苏轼只是借地           吟咏,未必认为黄州赤壁是当年战场。    
 
大  江:长江。      
     
淘:冲洗。
风流人物:以才华、业绩,成为震撼一时,为众所企慕的人物。   
 
故  垒:旧时的营垒。
是:人们传说是。

周郎赤壁:赤壁以周瑜战胜曹军而著名,故称。周郎,即周瑜。《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授建威中郎将时“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           为周郎。”
乱石穿空:一作“乱石崩云”,石壁陡峭,直插高空。

千堆雪:形容层层翻滚的浪花。

一时多少豪杰:指赤壁之战时,众多豪杰参战。

 公  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之妻。当时东吴的乔玄有两个女儿,都十分美丽。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其实此时周瑜已结婚十          年,言“初嫁”,系言其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姿态英俊,才华焕发。

 羽  扇:用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   巾:系着青丝带的头巾。
谈 笑 间:比喻毫不费力。
强   虏:又作“狂虏”或“樯橹”,强大的敌军。
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指在想象中游历当年故国(指三国)的战场。
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
华   发:花白的头发。
人   生:一作“人间”。一尊:一杯。酹:原意为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奉敬,此处是邀明月同饮的意思。 
【作者、背景简介见麦图】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他游黄冈赤壁,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词,时四十七岁。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全词以怀古为主题,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在对古代英雄业绩的赞羡中,深深表达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

  全词风格豪放,气势雄壮,境界辽阔。在表现手法上,善用丰富的想象,构思成奇特的意境,将写景、咏史、抒情、言志,有机结合在一起,有较强的概括力,表现出一代大家之手笔。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业:试填一阕【念奴娇】以一个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名胜古迹为意象主体,结合本节课的写作方式、方法,填一首怀古之类的作品
要求:          
          1、切记切题
          2、词题自拟、韵部自选(要求仄声韵部,入声最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