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

个人日记



心远地自偏


 
图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环。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



 
图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我虽然住在尘世,
可车马的喧闹城市的嘈杂和拥挤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远地自偏,是因为我的心灵远离了浮华和躁动。
这也就是佛家里常常提到的出世、和入世。
能出世再入世,当然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修为。
在当今社会中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是不太容易。



 
图片



 

 这世界有有形的,有无形的。
有形的在我们的周遭,无形的在我们的心中。
有形的虽宽,而心中不宽,便觉得小。
无形的宽阔,就算有形的局促,也觉得悠然。
陶渊明是悠然的极致,自古都是如是说。
 陶渊明的悠然,乃身在物中,而不拘泥于物。



 
图片
 
 




 “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可见陶渊明对禅机悟得颇深,
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
而其中“远”这个字,实在有很深的哲理。

画,放远看,常更美;
山,从远望,常更幽:
对名利看得远,就能潇洒;
对小人避得远,则少是非:
将思想放得远,能洞观事物本体;
将心放得远,能少去许多烦扰。



 
图片
 
 



《菜根谭》云: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心要能在喧嚣吵闹的情境中,保持住本心的如如不动,
就已经到达了偏远之处,就不会再有车马之喧。

  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
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
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
心无妄念,即便身在恶人中,亦是修行;
心有杂念,即便身坐三尺莲台,亦是无功。
只有排除心头杂念,心灵才能得到净化。



 
图片
 




 心被红尘缠,自然会伴随一种孤独感。
人生无常于心驰神往之间,
游离于现实之且忘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世喧闹,
抛开琐碎人生,感叹天地之阔大。

 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恬然不易,
淡然也难,虽非常理解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明了其中内涵,可心远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做到心远,需要极大的智慧。


 

 
图片



 
 
 
心远的人,往往伴随着一种孤独,
孤独是一种美,一种可以体会寂寞的美
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心态,

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超越世俗之气! 

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的,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
倘若一个人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孤独和寂寞的体验。
那么他的精神视野就未免狭隘。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孤独的人不一定真孤独”。




 
图片




 

品尝着孤独滋味的人,
对于这种味道是喜欢的,
现代人赋予孤独太多负面意义,
孤独可以是很享受的事情。
孤独一个人的独处,
有时候反而会让你更见生命的宽阔。

 能够承受住寂寞,更要懂得享受孤独的滋味。
或许个中真正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但从中却也让人受到不少启发。

 心灵的安详需要智慧的滋养,
心灵的明白需要智慧的顿悟。



 
图片




文字:网络    图片:(秀秀空间)   编辑:宇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