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也会让我们受伤吗?

个人日记


图片




善良的东郭先生,救了中山狼,却差点沦为狼的口中餐。

热播电视剧中,总是有着善良的主人公被反复伤害,

依然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故事,像是早年《渴望》当中的刘慧芳,

近来《保姆》当中的马晓慧,每每都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确,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善良、隐忍、任劳任怨的人物是永恒的主角,

也许这符合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寄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情感。

无论是刘慧芳还是马晓慧,都代表着东方人审美当中的理想化形象。

 

现实世界需要善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代价越来越大的时候,

善良更像是一种熠熠闪光的稀缺资源。

也许你本身就是一个“善良”的人,

但你是否在付出善良之际观照到事物的另一面:

对别人的请求总是不好意思说“不”,

忽视自己的真实需要,认为表达不满就是自私......
 

当美好品质被过度使用,善良也可以是危险的。

健康的社会文化倡导关注每一个人的内心和谐。

善良的人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不满,并无须承担过多的责任。

因为,一味克己也是一种透支,从你的身体和心灵,

甚至从被你帮助过的人那里,都会发出危险信号。

 

迷失自我
 

善良的人,总是会习惯性地付出。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人:为了让弟弟上学,主动辍学外出打工的未成年少女;

作为家中长子,承担了家庭里心理垃圾收纳的沉默男人;

独自承担家计,脾气暴躁,但从来报喜不报忧的父亲;

对出轨的丈夫不停原谅,不计前嫌地照顾公婆,伪装快乐的母亲……

这些人都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我们赞美他们善良的品质,却也被压抑着内心需求。

当他们无法承受这份压抑的时候,往往会将痛苦彻底的转嫁为对生活的“不向往”“不期待”。
 

“善良滥用”的人可能是受传统教育熏陶很深的人,他们总是被告知:“你还不够优秀。”

“这些都是你该做的。”“你不该喊疼!”

他们把付出当作习惯,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压抑和需求,对偶尔一闪念的不满深怀内疚。

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真实的自我,所有的压力和愤怒都被内化了。

从表面看来,整个人风平浪静,但他/她却在不断默默消化来自内心的风暴。
 

这种压抑总有一天会让人付出代价:可能变得消沉、怀疑、疲惫、讨好,

甚至失去生活的兴趣,为了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筋疲力尽。

假如别人对他们抱以关注,他们可能会手足无措,宁愿在群体中消失。



 图片


 网络   素材

编辑   玲兰 


 

文章评论

玲兰

原来人的心并不远,感情也不复杂,就是一句关心、一句问候。陌生人也好、熟悉的人也好,都是有缘相聚、无缘分别。

玲兰

时间留下的,不是财富, 不是美丽,是真诚。 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见人心!

晓莺

[em]e163[/em] [em]e160[/em] 美文,感触好深。

玲兰

温暖,有时候就是一个微笑的距离、一句话的距离。在人心依然温暖的时候,记得多些关心。

玲兰

天涯咫尺,你若懂得,我便心安;咫尺天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ft=,,courier][/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