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春节记忆

个人日记

    过年的喜庆,驱散严冬里最后一场寒流。过年的渴望,淹没小镇街头巷尾的如潮人流。一批又一批,回归的游子,一波又一波,周边乡下人,带着小孩,脸上透着幸福笑容,在小镇刮起了购物的狂风,席卷了商店的每个角落,大街小巷成为车流,人流,物流的海洋。
                                                                   
——题记
                                 
一、久远情怀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又是一年春节了。
    前几天还是雨雪纷飞,冰封大地,而这冬天最后的孤注一掷,却经受不住一声婴儿的啼哭,便已消融。明天,就是“除夕”了,这是全球华人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个家庭,欢聚一团的日子,记得去年“除夕”之前,官方红头文件早早层层传达精神∶“除夕”不放假了,听说是中央政府决定∶更有小市民议论:“可能与刚上任的国家主席中共习总书记,习与夕同音有关,除夕就是除“习”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人们过贯了“除夕”传统节日的小老百姓,这一天假日,被一指文件取消了,取消就取消吧!到了2015年中央政府又恢复“除夕”这天假日!小老百姓即没有欢呼也没有什么困惑,什么?不理解和想不通的。
    时间进入腊月,似乎听到了羊年的脚步声,故乡的年味儿也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洋溢着年的气息,过了腊八就是年了,都把年来办。按照民间习俗;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初三满街走。
    故乡的唢呐吹响了年的号角。它意思着,春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每天都是节日,随着一天天过去,请客操办宴席越来越多,甚至,一天同时收到几张请帖,在忙碌,赴宴之中,无意之间,突然发现日期由2月16号变成了2月17号,明天2月18号就是除夕了。
    其实,这是一个普通再不能不普通的规律了,然而,感觉中,还是有一丝的伤感,尤其是在深夜人静的时候,我不知道这种情感的纠葛是从那一年开始。它就像一声烟花爆竹,还没来得极观赏,一切就恢复了平静。
   忽然我明白,其实,人生时光,就像烟花爆竹一样,它带走了不光是声音,灿烂彩虹美丽的烟花,更是带走了时光和生命!
   生活里,有人叹息岁月的蹉跎,有人感谢岁月的历练,有人沉迷于岁月的奢华,有人恐惧于岁月的煎熬……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到淅老之年!特别是近年来,总是想寻回一些历史的碎片,对过去的经历,一切有了新的感悟,特别是对过年,不再是儿时,那种无忧无虑,欢天喜地,没有一点的忧愁,听说过年就是那么的兴奋。
    童年生活的珍贵,是因为,失去的岁月不再回来了。炮竹声中一岁除,代表我们一年年,一天天在时光中慢慢的老去,今天,对童年时期的春节记忆是越来越清晰,而且是越来越眷念,现在的春节,许多传统的习俗正在慢慢被人们遗忘……
    上午,透过窗外,又是雨天。进入腊月后的雨水总是带着寒意,像是痛哭的人儿的眼泪,冰冻我的身体,也扎痛了我的心。春节的到来,意思着我又老了一年,不过,春节全家团聚,还是带给了我好的心情。
    在书房里,下手如飞地敲着键盘。
   桌子的座钟开始进入倒计时,明天,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它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日子。在这一天,不管是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是辛苦打拼的民工,不管离家多远,他们都会回到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家乡!故乡!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二、“年”美丽传说
 
   关于春节,在民间有很多的传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天在与老人们闲聊时,听到一个关于春节来历而有趣的小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人们为了吓走年兽想出了一个办法,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人们就把家门口贴上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院子内放鞭炮,年兽一看那大红纸就不敢进老乡家里了,再一听那噼里啪啦鞭炮声就被吓跑了,从此再没敢出来害人。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一个又一个王朝覆灭了,除夕驱赶“年”兽的办法,却愈走愈远,从远古到今天,是一条水路相连的路,而这条是被人们认可的路,将会渊源流长。
     我的家乡很多村,至今还保留着,在每年除夕之前,村的长老和头人们都要举行一次祭祖活动,借以向列祖列宗汇报一年的收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祭祀礼仪上,执礼者在燃香点烛之后宣读:《祭祖文……》祭祖结束后,村民还要举行一些传统庆祝活动。
     有舞龙,是小镇人最隆重的一道年味,近几年,有妇女们也学会了舞龙,她们与男人们一起挥舞龙迎接新春。铿锵的锣鼓,敲出了丰收的喜悦,飞腾的彩龙,舞出了美好的希冀。喜迎八方游子,庆祝万家团圆。飞凤舞龙,祝福新年新禧,欢歌笑语,预报吉祥平安。
    有彩龙船,一首首歌谣,唱出了民间文化,记得有一段
:“彩龙船啦吗哟哟!船头高啦吗呀伙嘿!花歌一唱吗哟唉子哟!好热闹啦吗划着……
  
还有草根戏,十里八村的农民,像赶集一样围拢到台前,随着节奏欢呼、鼓掌。它们靠几件简单的乐器,由一群爱好唱歌跳舞的农民组成,唱的是草根,但他们演出的节目虽然土气十足,格调却不媚俗。
    每一个家庭,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大户人家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批,木柱上有“一人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栅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包括穷苦家庭大门上贴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
   好一点的家庭,还在墙壁上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是按照主人的意愿,把自己想要的画买回家来贴在墙上,仿佛到了来年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贴几张画房间也增色不少。
    儿时,每到年关,父亲都会在小镇集上买回一两斤猪肉,那时要肉票,还得起早床去排队,还有一副对联、一串鞭炮这便是全部年货。
    为了以新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在过年之前打扬尘。以前的农村,人们总是以柴草为烧料,日子久了,屋顶上方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如果不及时打扫,刮风的时候就会有扬尘落下来,这是每一个家庭必须要做的一件清扫任务。
    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盖上了小洋楼,用上了液化气,过年之前,人们再也不用花费时间打扬尘了,但我总感觉缺少一种什么东西,想来想去,大概就是年的味道吧。
    初一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一家人,在一起不准说丧气不吉利的话。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除夕在家乡里才有味道,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以上,否则这一天也制造不出过年的气氛!徒萦梦想,童年过年风景,一幅幅画面在脑海里出现!除夕之前有很多讲究:到了这天夜里各家各户都关门闭户了,全家人都聚集在堂屋里。先是祭灶,在祭灶之前,家家早已把香炉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做一年一度的大擦洗。
   在香炉里插上香火,然后是拜神祭祖,那是过年家庭的最高潮之一,在祖先的遗像前,摆上供品:有苹果、干果、在香炉前还放有三个小酒杯等等,在香烟缭绕之中,全家人站在香炉前,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那时我太小了,不知是什么意思,亦不知所为何来,现在才知道是,慎终追远的意思。记得全家人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燃放鞭炮,围着吃年夜饭。
   儿时的我对春节是充满期盼的,那一天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美食,还是有许多的压岁钱。如今,自己早已过了盼年的年龄,但是,对久远年代,还是有一种盼望,年带给我的欢乐,印象太深了。
   那时,家家自然少不了依传统放鞭炮。别说这家家户户放鞭炮还真是让年味更加浓厚了,虽说放鞭炮十分的热闹,但近些年节日放鞭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由于越来越多的鞭炮燃放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中国人有个传统,过年过节时都要燃放鞭炮,一方面显得喜庆,另一方面中国人认为可以驱邪,这个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团圆,儿女回家过年对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是在外婆身边长大的,后来又离家参军,工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少之又少。在我的童年,困难的岁月里,我总认为父母不够爱我,然而一旦真正的离家远力,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那份最无私的爱。而今,我在小镇早已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喜欢孩子们回家过年,为孩子们早早准备好了种种土特产,让他们高兴,我坚信只有回到父母身边,那才算是真正的过年。
    进入腊月,在年前小镇习俗炸腊锅“ 又称炸腊锅、炒辣锅”前者为腊月开秒锅,后者为炸锅火辣锅。炸腊锅,小镇在同一时间,选择在晚饭后进行。这时女人们头顶遮尘的毛巾,用备好的簸箕放在灶台顺手的地方,将花生、蚕豆等,用油炸或者炒。如果炒是很有讲究的,谁先谁后,错落有序。 
    再就是吃,吃是过年的主要之一,年菜是标准化,几乎是家家一律。人口旺,有钱大户人家,宰杀全猪,无钱的穷人只能割点肉,听老人讲: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肉、鱼”非囤积不可,往往是年菜等于剩菜,正应了那句老话“年年有鱼”就是有余的意思。
    在我的家乡南方,主要是已热菜为主,三蒸即鱼、肉、藕其余的菜就是达配了。在北方“好吃不过咬子”就我了解,在解放前的北方人们称饺子为“煮饽饽”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除夕宵夜的那一顿,大户人家,还有考究,其中一个饺子要放进一块银元,谁吃到那一个饺子会交好运。家里有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做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还有酒,除夕过后,新年伊始,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天天都是宾客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以酒相待,主客一醉方休。    
    在我的家乡,记忆里,家家做米酒,外婆、母亲是做米酒的好手,米酒是纯粮食发酵,酒精含量低,适量喝米酒还能养身。这种隆重的新年酒俗,不仅活跃了新年气氛,也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在解放前就有了赌博,打麻将、推牌九,纸牌……等等,吃过年宵夜人们来到赌场,呼么喝六,有老有少,场面热闹,一直玩到天亮。
   日日在一起,生生相团聚。变化的春节 过年,对中华民族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源远流长,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地传承着,使得春节年俗庆祝活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逐步形成了我国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过年,是每一个人最深刻的记忆,它烙印在了人们心里,生命里守着它无法从心头抹去的印记。那些过年的记忆,是一种独特的味道,多次出现在我的梦境之中。
   明天,就是春节了,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用心感受中国人喜迎春节的难忘片断……
 
                     三、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
 
    听父辈讲:“1949年新中国成立,天亮了,人们从此结束了苦难生活,又迎来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刚被国民党兵席卷一空的老百姓虽然在物质上没有因为解放而有什么质的飞跃,但精神上的愉悦却让他们感觉这才真是在过年。人们感受到了,一切在变化,好日子给老百姓带来的“大喜。”
   “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到了”洋溢的春风飘向每个角落和蔚蓝的天空,精神上的解放让人们早已忽视了物质上的贫困,希望日子越来越好,祝愿这个春节去转折艰难生活,充满期待让春节的喜庆带来美好的明天。
   在北方,三十晚上包饺子是重头戏,大街小巷听的都是“咚咚”的剁馅声,其实那年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肉,做些绿豆面摊个饼,上面撒上香菜、胡萝卜丝、水疙瘩丝,卷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馅里全充肉了。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在小镇过年不吃饺子,团年饭家家户户,以鸡鸭鱼肉为主。大小十几盘菜肴,这也是一年中,全家最丰盛的一桌酒席。
    这顿年夜饭有很多的讲究,首先,长辈座上首,然后按照辈分顺序依次就座围在一起,关好大门,点燃油灯,燃放鞭炮,在长辈的举杯祝福中,开始团年饭。这一年是共产党推翻旧中国迈进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这一年它让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得到了幸福!但是,国民党被打倒的地主,反动势力是非常的失望。
   “全国解放”带来的喜悦,让老百姓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特别是让那些贫穷的人们,吃上了饱饭,这才是全国人民真正意义上的团年,觉得这是他们有生以来过得最好的年。解放了,共产党带给人们是精神上的愉悦,已经让人们忽视了物质上的匮乏,这是最具有历史性的根本转变。
   在我的脑海里,早已留下了,还是那久远的黑白电影、新闻简报的画面:男女在一起,扭秧歌的红绸带,人们虽说没有足够的条件再一一购置年货。但毕竟是过年了,鞭炮、年画、都是必买的。年糕成了人们走亲访友的物件。扭秧歌的红绸带那一年也成了年货,画面让我感觉到人们可以不买吃,不买穿,但欢迎解放军不能马虎,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解放的喜悦取代了,人们更多的是庆祝!感恩!
    拜年的“新喜”换成了“大喜,”按照以前的老理儿,初一至初五妇女不能出门,可是解放了,这个清规戒律被破了,妇女们也都走上小镇大街小巷,一边彼此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问候。男人摘下帽子鞠躬,那时还不兴握手。“大喜,好日子终于来了”是人们不停地说着的一句话。
    那年,三十晚上,过年是人们最大的乐事。人们踩着高跷,扭着秧歌,舞着长龙,男女老少拼命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人们自发放起了鞭炮,家家在门前点燃了长明油灯,随处的听到的爆竹声、锣鼓声彻夜响着。街上随处都可看到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欢乐着,从他们脸上可以看出一个个非常的幸福!新中国第一个惊人的除夕的情景让更多的人不能忘怀。
 
                         四、 五十年代的春节
 
    五十年代的春节,我没有经历过,特地询问了,父辈们对那个年,普通百姓的大年夜:除夕晚上,家家关着大门,屋里传出的是欢声笑语,那时,物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一般家庭除夕晚上,团圆饭这一餐,都会有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等,就是一家子快快活活的年夜饭了……
    孩子们更是得到了解放,平时,大人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除夕之夜,孩子们提着灯笼,燃放鞭炮、冲天炮,闹得精疲力竭,在北方睡觉前,给大人请安,而在我的家乡,在第二天早晨起床后,给大人“拜年”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钱作为赏赐,也是为“压岁。”
     这是父母在一年中最慷慨的时候。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捏在手里哪怕是吃果品或吃肉的时候,都舍不得放下。说是守岁、压岁,孩子们哪能坐那么久呢,当把桌上的果品美美地吃了一顿之后,那罐里的肉也只能吃那么一点点,就坚持不住睡觉去了。说是美味的果品,其实仅是一些土产品,就是用油炸了些薯片,薯和薯粉调和做成的用油炸后的叫瓷花片,用油炸过后的粉皮,果品就是花生、栗子、豆子、芝麻和米泡。我们在睡梦中脸上还洋溢着尽情享受之后的笑容,那压岁钱在睡梦中才会松手。现在想来我那时睡觉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十点半。至于父母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我也搞不清楚。他们能够坚持到天亮,大概是怀着希望的精神力量坚持下去的吧!不过后来我觉得他们每年都没等来什么喜讯,因为桌上的果品年年一样,给我们的压岁钱也年年一样多。
    50年代过春节,人们准备的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不仅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鲜美的水果、传统年糕、干果海味、鱼、鸡、鸭这时最为抢手。点心虽然好吃,但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
    朝鲜战争结束,人们对志愿军非常的崇拜,全国各地都是宣传志愿军是新中国最可爱的人,在机关、学校、农村特别是学生写信慰问志愿军,从祖国大江南北寄出,飞向部队,飞向一个个战士手中,而志愿军战士也要写信给祖国人民祝贺新春。
   50年代的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瞧电影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强”。
   50年代过春节,百姓最大的乐子是玩。传统的春节文化市场始终是人山人海,踩高跷、舞狮子、彩龙般,舞着长长的灯笼在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各生产大队、机关单、财贸部门、企业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
   春节前夕,供销合作社组织职工流动下乡,把大批年画及文具用品送到农村,农村虽说贫难,农民对过紧日子,还是充满了希望,特别是在农村那些由户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转为人民公社的社员对明天幸福生活,表现出最大的兴致。
 
                        五、  六十年代的春节
 
   过年,曾经是儿时最期盼的事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过年意味着穻新衣、吃饺子、拿压岁钱,许多过年的美好往事留在了记忆中,是那么令人难忘。
    60年代,记忆中,天气好像非常寒冷,雪总是随着北风一道道倾情而来,雪花过后小镇街面,还有那条永远流淌着河水的“内荆河”常常结冰,大人们经过时总是小心翼翼,孩子们则偏偏要从冰上滑过去。
    夜深沉,风声里听得见雪飘的声音,那雪亮的光在窗外,正是诗品中脍炙人口的一句,“月明雪时”,如许风情,何曾忘却?
    每当冬去春欲来时,房顶的雪中午融化成冰水沿着房檐流下来,晚上气温回落冰水就会结成冰溜挂在房檐。我常爬上很高的梯子,敲下房檐上垂挂的冰溜拿在手里把玩。甚至放在嘴里吃,透心凉的感觉爽极了。 
    雪是春节的记忆,雪花迎春到,那个时期,全国闹饥荒,令人难忘。一斤粮票,几个南瓜就能救活一条生命的艰难岁月,那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下,物质最贫乏,最困难的年代,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经常断粮断炊,到了除夕之夜,北方人们想到的是能吃上饺子,贫困家庭做不了富强粉肉饺子。在大年初一想办法做素馅的。
    做饺子是有讲究的,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的,也有两种肉拌在一直的鸳鸯饺子,以及百味杂陈的“饺子宴”。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南方人们想到的是鸡鸭鱼肉,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小孩买个糖葫芦,全家人哪怕是到小镇商店去逛一下,什么也不买,都能让人们高兴一年。
    在小镇,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更组织干部和相关部门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小镇男女居民,农村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  
   在农村团圆饭摆在公共食堂,60年代初过春节,典型的景象是:在农村,各生产队主要地段,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贴上新春联,挂起毛主席像,在小镇大街小巷上,吊挂着五颜六色的标语,除夕夜各生产队集体食堂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大家放开肚皮,拼命地吃,想将一年来亏空的油水,都一下子吃回来。会餐之后,社员们还领一些剩下物质回家。
   虽说困难,物质贫乏,人们办年货的积极性还是很高,周边乡下人,涌入小镇,把小镇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当街卖。记得,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买舒心畅快多了,每户都会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人们对老的过年习俗,在改变,最为明显的是把老礼儿很干脆的全都放在了一边,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指示办事,突出集体一员化领导,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听父辈讲:“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宣传“以厂为家,要讲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假日坚持生产”特别是在农村春节时期,还要搞劳动竟赛。
    过大年,成了孩子们的节日,一进腊月,我就盼着除夕的到来,可以“穿新衣,放鞭炮,”还可以吃到难得的好菜。在街上,听到一声声“咚咚咚”的清脆声响由远及近地悠悠传来。等确定是货郎来了,我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飞奔到集市中心,只见已有很多小孩大人把那货郎团团围住。
    货郎放下担子,微笑着给大家拿东西,最吸引我的还是买冰糖葫芦、山楂、还有乓球大的酸梨、一瓣瓣金黄的橘子,去了皮的苹果块……
    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了。为了节日大人把攒了一年的布票,拿出来,在小镇供销社,为孩子撕扯一寸,一尺、一米可怜的红色、蓝色、灯心绒或小碎花布,拿到小镇缝纫厂,做一件新衣裳。
    六十年代中期,在小镇,快过春节,人们都会忙乎起来,有的去夹米,有的去榨油,有的去用票去兑现金,有的去找单位和居委会结账,都是一个目的,过年。尽管那时小镇和农村一样比较贫穷,但是过年还是挻讲究的,什么时间腌腊肉,什么时间炸米泡,什么时间弹扬尘,什么时间炸油锅,什么时间蒸菜卤菜,都把挰得分毫不差,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那些老房子里升起缕缕青烟,随风飘向空中,一团一团的,美极了。
     如果是自己稍懂得一点缝纫,再忙碌、也要踩着缝纫机“嗒嗒嗒嗒”地干到深夜。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头边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套新衣。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撒欢了。左手举一小截香,右手忙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红红的半寸来长的小鞭可是宝贝,家里统共给买了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更多的是,哪家办红白喜事,燃放鞭炮时,会紧紧跟在鞭炮后,呈主人不注意时,上前抢一段小鞭,拿在手中,跟在队伍后面,也有抢一段一小鞭,把小鞭导火索灭了后,装进腰包再找机会去向小朋友们去炫耀,那个年代家长根本买不起小鞭,供孩子们去燃放,都是因为要办红白喜事,才买一点小鞭。
    在漫天飞雪的日子里,我慢慢长大。每当冬天雪花纷扬飞舞的时候,我总是依稀看到日夜思念的童“年”的味儿如同我的童年一样,跑得无影无踪,童年时代的我,在街面上踏雪而歌的欢快以及苦难带来的阵痛,再也找不回来了。
   
                        六、七十年代的春节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进入一九七八年,伴随着打倒“四人帮”的胜利,春节,有了很大很大的改变,社会以联欢会的舞步,吹响了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太平盛世天天年”,从此不再是一句“天方夜谭。”
    在农村,只要日子进入腊月,人们的心情总是愉悦的,尤其是孩子,正所谓“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得无影无踪,
    七十年代末期的春节:除去人们思想上真正感觉枷锁束缚的感受,更让人体会到了,时代在变化,一直以来是,七十年代的开篇语“满怀革命豪情迎来伟大的70年代,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上级又是“强调”又是“要求”,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狠抓革命,猛促生产,高门儿大嗓干到腊月二十九,人们吃完团年饭,初一早上再动手。这叫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它带给我印象太深了,在农村生产队,普遍是时间到了三十“除夕”上午,还要参加劳动,下午,放半天假,这般形势,一直持续到了1977年。 
     1977年后期,我当兵在北方,所辖部队66军196师驻天津杨村,连队战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通过与战友们交谈了解,那时,全国各地太穷了!特别是农村,老百姓平均每天吃不上一顿细粮,清一色的高粮米,记得与我一个班的任安友战友,他是1978年入伍,山西天镇人,与他交谈了解到:在他的家乡,因为交通不便运不进去,等运进去菜都烂了,冬天最难吃的就是白菜、土豆。在冬天,菜都是冻的。冻白菜,冻土豆,冻罗卜……总之都是冻的。更难吃上鱼、肉、鸡,就是一个鸡蛋都很难吃上。
    除夕宵夜饭,习俗差不多,但是,部队除夕,是非常隆重的节日。年前年后,忙忙碌碌,喜庆新年,那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给我留下印象特深,记得,在“除夕”上午连队召开军人大会,一般是连长主持会议,指导员讲话:内容是传达上级精神,强调组织纪律,在就是生活安排。每一班还能在连部领取地方给部队的慰问品,有平果、花生、瓜子,每人还有两包香烟,记得是“恒大”牌的。
    我所在的部队在北方,生活习俗跟北方一样。也是吃饺子,下午以班为单位到连队食堂包饺子,一般是韭菜肉馅。
    清晰记得1979年在部队过除夕,全班战士包完饺子后,各班排号煮饺子,我们班排到第六号煮饺子。那一年春节非常冷零下20多度,煮完的饺子全成片汤了,因为过年吃饺子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老班长说了一句话,过年了大家吃饺子啦,大家一人捞一碗吃了起来。
     这就是吃饺子的意义:重在包,大家一起包,这是一种气氛。吃饺子主要是一种象征,而不在于美食。饺子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忘不了在部队过年吃饺子这件事,现在我已养成一种习贯吃什么都可以,从不为吃的说什么,现在生活好了,比那个年代强多了,吃饺子是经常的事,有时吃饺子就想起来那个年代吃饺子,  
     虽说,七十年代的春节,口号是过革命化的春节,但物质还是呈现由贫乏走向丰富,由肠胃单调到饕餮大开的改变。人的消费主题不光是吃,有了“购物”,其实,购物人们更能接受,吃一顿稍好的年饭对人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中国人仍是隆重对待的。食的复归可以说是人性复归的一个信号,但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似乎超出了吃。
    记得在七十年代早期的春节期间,小镇供销社手表展销专柜展出北京、上海手表厂生产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盘手表。七十年代中期增加了华达呢、的确良、咔叽服装等百多种商品。
    进入七十年代末期,是我在部队期间,战友们来自全国各地,我对各地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人们的改变首先是从物质、生活、追求上。特别是中央政策,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些豪言壮语变轻松了,随着时代话语渐趋轻松,春联也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张家长李家短的寒暄客套。那时人们的交往之洽、来往之频繁表达了强烈的社交需求,民间传统文化也随之丰富起来……
    在农村用上了电灯,用不着点油灯了。多数家庭在过年时,摆在桌上的果品有了变化,少数家庭还是那样,没有多大的变化,虽说还是那些东西,但是讲究了一些。
    那时候,在农村大部分还没有电视,小镇也只有少数单位才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更谈不上网络,倒是小镇上花花绿绿的一张张年画令人倍感年的温馨,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到镇上去买几张年画。年画摊子就设在集贸市场一角,横拉着绳子,长长的几大溜,上面悬挂着编了号的年画样品,真是色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眼接。
   从全国明显看出,七十年代末期,它是拨乱反正大的团圆,七十年代前的春节由单调的革命化为主题,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春节气氛开始鲜活,在城市有体育演出、地方有戏曲、舞会,还有文艺晚会、音乐会,特别是在城市,甚至有了内部电影。春节演出也丰富起来,种类多达几十种。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中国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望乡》等,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
 
                        七、八十年代的春节
 
    时光进入,八十年代,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意味着一种悲伤。
     过了腊月半,在小镇乡间小路上已有太多的赶集人,集市特别的红火,色彩鲜艳的服装、五彩缤纷的年画,大红的对联,美丽中国结、火红的灯笼,各种各样的烟花等,琳琅满目的年货给小镇穿上了年的新装,孩子们拽着大人的衣角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小脸冻得通红却依然开心快乐。
    除夕宵夜后,家家开始用铁锅炒花生、炒馅米、炒黄豆,然后是卤菜:有鸡、鸭、猪肉、鸡蛋、莲、豆类……等。
    小孩一手拿冲天炮,一手拿香火,到处乱跑,还有几家企业专门组织了舞龙队,在小镇表演,为除夕晚上,增加了喜庆,八十年代早期小镇电视还没有全覆盖,国门的逐渐打开,让更多的家庭有了电视机,全家人吃着花生、瓜子。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叙述一年的欢乐和忧愁,来年的打算,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
    八十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
    记得在三十年前,一九八四年,是我从部队回地方的第一个“除夕。”之前几天,天上就飘起了雪花,纷纷杨杨地下了两天,地上的积雪已有一尺来厚,背风的积雪更是深达一尺来厚,大雪阻断了道路,人们只能在家观看春晚,那年,中央电视台特别邀请了,香港男歌手,张明敏歌手在晚会上登台,一曲“我的中国心”记得歌诗是: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张明敏用他独特的演唱风格,让人们热血沸腾,受到全国人民的喜欢,在观众一次次的掌声中,连续又唱了几首歌,从此,在大陆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张明敏。随后他的几首歌曲,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在晚会结束时,记得还有一首歌曲,《难忘今宵》是由李谷一演唱的,它让人们压抑不住兴奋的情绪。
《难忘今宵》做为春晚的主题曲一直延续至今,如果说春晚是一桌温馨的年夜饭,《难忘今宵》就是其中的一道主菜,见证着央视春晚30年的历史。对不少观众来说,春晚结束曲《难忘今宵》不仅仅是一首歌,每年春晚舞台上唱起这首歌,都代表着新一年的来临。这一首歌曲让李谷一出了名,现在还在被人们传唱,这么一唱,就唱了二十多年。歌词是∶
                          
“ 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
                           无论天涯与海角
                           神州万里同怀抱
                           共祝愿祖国好 祖国好
                           共祝愿 祖国好
                           共祝愿 祖国好……”

    记得那年春晚结束后,已经是凌晨三点了,人们那晚不光是观看春晚节目,还有一部国产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电视预报在春晚结束后播放,由于节目太受观众喜欢,春晚延长了时间,《霍元甲》节目也推迟了,记得看完《霍元甲》时间已经是凌晨四点了。过后,我问了很多人,他们多数和我一样。
    那年的除夕,因为中央春晚节目的陪伴,我不感到孤单。那些歌声、那些祝福声,在我心里一直珍藏着,因为那些节目里,储满了阳光和温暖,储满了大家的味道和中华民族爱的味道。
    其实,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但是,最大的变化还是时装,有了西装、牛仔裤、风衣、麦克镜、火箭头皮表、火箭头皮鞋。出行携带有塑料旅行包、马桶、半自动、全自动花格子伞。男女发式多样化,女人剪了长长的辫子,开始已烫发为主,男子蓄起了大分头,头发胡子蓄长似乎最为时尚。
    八十年代早期,电子产品引进主要是日本三洋录音机、录像带。随后,新的三大件电子产品快速引进,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电子产品快步向人们走来。年礼的文化味渐浓,年画、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词句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八十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贪看晚会洋相多,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琢磨着去哪儿逛。
    一年的中央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寓意着人民对来到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带着光明和希望,以及亲朋好友的祝福,继续前进。
 
                        八、九十年代的春节
 
   家的概念随着时代进步也在不断的变换,然而我知道,家是亲情,是纽带,是终点站。无论奔向那里都会回来,这就是家的意义。
   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这让小镇的人们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人太多,去商店购物交款排大队,最好的办法是赌博、打麻将、走亲访友,喝不完的酒,再就是看电视,少数企业组织舞龙灯,还是吸引了很多市民上去围观。其实,春节的乐事还是很多……
     年宵夜饭越来越讲究,有了很多改变,团年时间提前了,菜肴盘数增加了,大小十几盘,甚至有的是二十几盘,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见不到了。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
     年货:鸡鸭鱼肉成配角,90年代,正月临近的日子里,很难见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压得难于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鸡鸭鱼肉。现在必备年货是甲鱼、黄鳝鱼、牛肉、羊肉等。
    小孩不在燃放鞭炮了,有了烟花,各种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年画。玩具,小吉祥物也是置办的年货,1996年小老鼠,1998年虎行天下……
    记忆深刻的还是年画,在90年代中期,年画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致,内容越来越丰富,名山大川梅兰竹菊、影视明星、卡通人物等,都出现在年画上。年画不仅贴出了喜庆,也贴出了亲情。记得在闲时,女儿总是指着画中的人物,吵嚷着给她讲画中的故事,小孩百听不厌,年画贴了一年,赏了一年,我也给她讲了一年。
   今天,丰富多彩的年画已经撤离了“年”的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装饰精美的名人字画和挂历。走在小镇街道上,早已无法领略童年时买年画、贴年画的那种久远的喜悦了,但我却永远难以忘怀年画以及与年画有关的点滴岁月,永远难以忘怀那一份朴素的喜庆与包含在年画里的那一丝丝温暖。
   在我记忆中,特别是那一幅幅年历画给我带来的记忆,精美年历画的特殊之处,在于标记了一年的日历,这一显著的实用性使得年历画从诞生开始便轻易地“征服”了千家万户,当然,年历画本身的艺术魅力及其带给人们的丰富的审美体验也是它深受喜爱的原因。如今,当包罗万象的艺术品充溢于我们生活空间时,年历画早已不复从前的兴茂。可再次看到那些被历史尘封却依然韵味隽永的经典老年历画,仍会眼前一亮,被那万千风情所吸引、所感染。
    进入21世纪,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底,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因为心里有亲人,因为知道家里的人在望眼欲穿,所以再辛苦也一定要回家过年“团圆”两个字是人们的信念。老一辈的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物事在他们心中分量依然很重。但,人们还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年复一年……为什么呢?
   以前的天空是纯净清新的,那时候我们并不知什么是雾霾,更不知道那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然而如今的空气情况很不好,如今大部分地区春节前夕出现了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里多次提醒人们在春节期间要少放鞭炮,以缓解质量极差的空气。
   可即使这样还是有人在春节期间大量燃放鞭炮。那正是对大自然的不尊敬,地球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如今已是千疮百孔,而我们却仍在伤害她,春节少燃放烟花爆竹不正是对她的关爱吗?
   春节对我们来说一直很重要,而现在却因为它的重要而影响了我们的环境。其实春节就是一个让全家团圆的日子,只要家人能够团圆到一起,那就比什么都重要,何必非要放鞭炮呢。与其放鞭炮还不如我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纯净清新的天空!
    身体健康排第一,春节里,吃的少了,喝的少了,敖夜的少了。
    春节在渐渐的改变,不过是越变越好,越变越贴近生活!但是,孩子回家的门铃声,回荡出幸福的氛围。门铃响起的那一刻,是我一天之中,最温暖最幸福的时刻。
    而今,我们已经到了渐老之年,为人之祖,已经感受不到过年带来的新奇和满足,就连我们的孩子同样也感受不到过年的新奇和满足感,更不会有我们那一代人的那种特有年代的记忆快乐,因为他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年代,没有知足的快乐……以前的春节是人们最忙碌且幸福的日子,然而现在的春节好像改变了什么……
      对于我来说,家是一个随着年轻而不断变化的概念。童年时,家是一声呼唤。这样的声音伴随着我的童年,月复一月,迄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最后的话
 
    二十一世纪开始后,小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子女过年不回来了,把郁郁的乡愁,深深的情感埋藏在了心底。特别是周边乡村,男劳力百分之七十都在外面打工,女的伴夫左右,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带着孙子。
    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过年回家吗?每每此时心中便涌起另一番滋味。我明白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回家过年的终点站。子女结婚后建立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孩子以后,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取消回家过年的计划。但每年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回家过年的愿望又会一直萦绕子女心头。
    父母健在,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希望子女们一定带上爱人,领上孩子,回家过年。
    传统的过年在慢慢改变,每年的除夕到了八点钟都去看中央一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重头戏。现在我的父母不在了,孩子已经长大成家,我想将父母的的遗像重新搞大一点,让他们的灵魂附在遗像上,看看儿孙们以后的情况吧。
    过年时刻,就是这样,让人想得很远很远。雨停了,寒风却越来越大,街面樟树叶片被卷起,又被抛下,卷起又抛下,心吹瘦了,依然暖暖的。
    今天,夜色已浓,街上路灯闪亮着,好像在向人们叙说:“明天过年了……”
    聚焦春节,回顾过去,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集成爰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情而美好。
    跑过冬天,我们就能看到朝气蓬勃繁华似锦的春天了,那是个令人激情澎湃焕发青春活力的季节。
    让我们以感恩的心过好2015年!祝愿所有的朋友过好年,行好运!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新老网友们!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交流、牵挂、支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借此,送去我深深的祝福!祝愿明天“除夕”全家欢乐、平安、幸福、羊年发洋财……
    感谢进入我空间的朋友们,用您的墨汁,让我们共同见证,那些储满了阳光和温暖,储满了家的味道和爱的“年”味儿。

 
 

文章评论

清荷

这个春节记忆真的很深刻哦,记忆跨越了几个年代,详细真切,历历在目。[em]e179[/em]

水兵

年,越来越近了。 心,却依旧像平静的湖面,无波无澜。 从什么时候开始, 过年,不再是一种憧憬, 而成为了一种形式? 成为了一种负担, 成为了一种劳累。 难忘今宵, 唱了一年又一年, 再也找不回儿时的那种激情, 不变的是日出日落一年四季, 变了的是苍老的容颜! 难以找到原来的模样。 岁月,更是无情的刻刀,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一刀一刀, 刻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雪飞桃花雨<拒聊>

友兄,提前祝春年快乐,吉祥如意,合家欢乐[em]e100[/em][em]e160[/em][em]e160[/em][em]e160[/em][em]e166[/em][em]e176[/em]

清荷

欣赏友的文笔,娓娓道来,流畅优美,平实质朴,信息量大,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缘分(馨儿)拒加群拒闲聊

我怕三十晚上的祝福太多,你会看不到我的问候,我怕初一的鞭炮太吵,你会听不到我的祝福,我怕初二的菜肴太香,你会看不到我的短信,所以选择现在给你送来新年祝福,祝您新春愉快,万事如意!提前给您和家人拜个早年,祝您全家幸福美满。和乐安康…

念奴娇[谢绝闲聊】

祝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em]e4010[/em][em]e4010[/em][em]e4010[/em][em]e4010[/em][em]e4010[/em][em]e4010[/em]

爱情玫瑰

一年又一年的春,习俗依旧味不同。时代变迁幼度翁,在忆回首梦当年。

菜菜

[em]e150[/em] 是啊,明天就是除夕了,我会永远记住在六十六军一九六师五八七团二营六连的军旅生涯,想念我的战友们。祝战友们新年快乐!

文竹

好文笔,欣赏了。祝好运!

忆江南

写的真好,很详细意义深刻。马上就要过年了。祝:新年快乐,羊年吉祥,合家幸福。

雅馨

早上好祥哥,新年快乐!

雅馨

文化人,张口就来[em]e179[/em][em]e183[/em]

珍爱一生

老师的文笔很好,思路清晰先赞一个[em]e179[/em]也祝福老师三羊开泰迎新春,五福临门度佳节!新年快乐!

花开富贵one

今天是除夕了,祝福哥哥: 朝朝暮暮,开开心心! 日日夜夜,健健康康! 年年岁岁,潇潇洒洒! 永永远远,快快乐乐! 时时刻刻,风风光光! 生生世世,顺顺当当! 在羊年里,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牵着财运,拽着吉祥,迈入新年,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春节快乐![em]e328591[/em][em]e328591[/em][em]e32859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