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诗中的牧童形象
个人日记
赏析古诗中的牧童形象
文 飞鸿踏雪泥
在古诗中,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完美地组成了一幅清新悠闲的画面。牧童纯朴率真、无忧无虑的怡然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牧童成了诗人们追忆快乐童年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寄托,成了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文学意象,成了诗人自己理想的化身。现将多年来品读的反映牧童形象的古诗整理编辑,以飨众网友。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歌写一个牧童一边悠闲地骑牛漫步,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声在林中回响。忽然,他停止了歌唱,静悄悄地立在了那里---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诗歌朴实凝练,通篇只有20个字,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一句传神至极,牧童在一刹那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生动逼真。
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描绘了一幅牧牛归来图: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歌前两句写景,天气将晚,太阳就要落山,长满青草地池塘波光粼粼。后两句写人,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在牛背上,随意吹着不成调的小曲。“横”和“信口”两词用得极妙,写出了牧童调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唐代诗人吕严写过一首牧童卧睡的诗《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两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了一天牛,回来后饱餐一顿,累得顾不上脱去蓑衣就在月光下酣然入梦,多么无忧无虑,多么天真无邪!真是“牛上唱歌牛下卧,夜归还向牛边卧”(明代高启《牧牛词》)。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这首诗中的春风和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和老牛融为一体,景色自然怡人,牧童悠然自得。最后两句抒发心志,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得赞美和向往。
宋代大文豪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这首诗的后两句同样是抒情,用追名逐利的官场的黑暗反衬乡村生活得自然美好。
当然,诗歌中出现牧童形象名气最大的当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中华民族传统的上坟扫墓、祭奠已逝亲人的节日。此时此刻,小雨淅淅沥沥;斯地斯人,正是伤心欲绝、哽咽失声。扫墓过后,只想找一酒肆,借酒浇愁,一醉方休。就在寻找酒肆无果之时,恰遇牧童,挥鞭遥指。诗中的牧童不仅人熟地熟,而且极为热情,将茫然的路人引入酒肆,在一片谢声中悄然离去。
描写牧童形象的古诗词数不胜数,笔者只是于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库中撷取万一,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谅解指正。
文章评论
AM
佩服,学者风度!警察对古诗了解甚多!真是当代诗人!
梅子
拜读
花哭*花瓣飞
见解颇高,甚服。
Juuh
飞鸿踏雪泥 [em]e185[/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