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个人日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记得有多久前记下了这句佛语,只是觉得很有道理,很有哲理很经典,丝毫没有去理解或参透这其中的涵义和禅机,还记得第一次朋友帮忙申请的QQ,签名就是用的这句话,很多人跟我聊天的时候就会问,你信佛么?其实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在信,或者将来会不会去信,只是很简单的说喜欢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发展,心态历练和转变,一颗心经历了那么多的悲喜烦忧,总会有些沉淀或总结,当觉得郁闷、苦恼、无人理解无处发泄的时候,也或许会更加的沉沦或堕落,也或许会大彻大悟,看淡一切看透一切。可惜我的福报太浅,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无论沉沦或堕落,用心去自残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但总算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给我委屈和磨难的人,即使我夜不能寐,饭不食味,依然没有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身,现在想来这或许就是佛祖为我预留的一扇门扉,当经历了一波一波的苦难和艰辛,就如同上山的一步步台阶,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是精心布置的今生的作业,也是打开心扉的一把把枷锁,当你悟透一个真理,就看开了生活之中的一件小事,当你淡然处理了一个纠结了很久的问题,其实就是你悟透了这当中的真理,节节循环,环环相扣,一通百通。
    或许有的人会说,信佛如同迷信,这个不必辩解,每个人的喜爱和信仰不同,不必勉强,也有的人只是心中有佛,没想去参悟太多研究太深,这个都可以理解,随缘而起。研究得比较深的人,会一心向佛,吃斋念经,不杀生宁放生,不怨人宁自受,不恼人宁自责,不怪人宁自背,会认识到前世因后世果的循环之理,会相信自然大宇宙和内心的小宇宙息息相关的道理,会忏悔曾经的过错,消业一切的罪孽,化性自身的秉性和长久养成的坏习惯,潜心清修自身的心境,以达到淡然淡性,世上本无物,心中无悲喜。当然随缘不强迫所有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有的人只是为了祈祷财源滚滚,生意兴隆,家人平安,身体健康,子女高就,双亲长寿而已,其实这些都不是求来的,用佛家的话来说,一切都是自己做出来的,用心来做,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认识和觉悟的,当然并不谴责也不排斥,这说明他们还是跟佛有缘,不然不会来迷信的,虽然佛家讲究的是破迷开悟,破除盲目迷信,用平静心悟出世间所有万物。路是走出来的,道理是悟出来的,修佛的路上不分远近,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用心的程度和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最终精修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看人的造化和佛缘的深浅。
    修佛不是学佛,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修佛通过了解和认识世间万物都是前因后果的感召,无论欢喜和悲伤,通过诚心忏悔消业,化所有情绪为淡然平静,视万物为亲人,行万事为世间人,布善施为贫苦人,通过忏悔和自省,回相给所有无始劫的债亲怨主,愿他们放下过去,一心向佛,离苦得乐,早登极乐,以此来增加自身的自量,最终无需行六道轮回,荣登极乐西方法界。而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在盲目的学佛,其目的无非就是祈祷和被保佑,经常初一十五去寺庙烧香拜佛,拜十方菩萨保佑自己和家人,求佛关照身体和财富,或者家里设立佛堂,或佩带佛家玉像和佛珠,以示诚心。尤其看到每逢哪个佛的诞辰日或出家日,或者庙会,各大寺庙那是人山人海,香火缭绕,拜佛求事,由此不难看出现在的人急功近利,心气浮躁,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来达到自己设想的目的或愿望。其实带着目的来参拜和祈祷,求佛保佑或加持是错误和可笑的,尤其为了自身的利益,如果平时做事不讲究规章制度,做人不到位,仅仅过来烧香烧纸,佛是不会眷顾你的,所以我说这些表面上的举动充其量就是在学佛。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自己心存善心,摆好心态和位置,调整好正负情绪的偏差,尽所能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上对得起父母,下教育好子女,左团结好朋友,右不增加社会压力,就足矣。心中有佛天天向佛,释放慈爱之心,远比供奉佛雕佛像来得真诚,把善心付诸于行动,远比在佛前念经来得实际。一个人的念经觉悟或祈祷全家,只是没有觉性的觉悟,还只停留在自私自利的阶段,是根本没有参悟透的举动,说是可笑一点不为过,当然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哪怕自私自利,没有需要极其帮助的地方,那也算是吉天下之大吉。修佛的路上,慧根深浅或用心程度不同,人的觉悟就不尽相同,我的佛缘或许不够深,或许没到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还没有达到要去拿自量,离苦得乐,解脱苦海,荣升西方极乐世界的标准,我只求摆正好自己的心态,尽量调整好情绪,不为任何事所控制心绪,做自己该做的事,发善心布善施,行力所能及的为,足矣。
    世界上的事脱不了一个“相”字,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悟透这个理,就不会有烦恼和愤恨,嫉妒和羡慕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心境清澈,无尘无埃。 


文章评论

巴萨

修佛先戒色,呵呵,来来来[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