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死亡之约】

美文转载

 【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死亡之约】
孙梦鹿

图片

      唐太宗历来被称为有道明君,不仅表现在他的文治武功上,更表现在他的胸襟气度上。《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故事让人读来不禁会为唐太宗的气度折服,更感叹死囚的诚信:“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约定归期 唐太宗准死囚回家探亲。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这一天,长安城宽达45丈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拥堵得水泄不通,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集中到了大理寺司衙门前,因为今天是一个谜底将要被揭开的日子,事情源起于9个月前唐太宗李世民同390名死刑犯定立的死亡之约,人们想知道,那些逃脱了牢笼的死囚们是否真的能够履行最初的约定,自投罗网,主动送死。
      原来,贞观七年腊月太宗视察朝廷大狱,那里有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执行死刑。
      太宗历来不主张严刑酷法,而是务求宽简。他对死刑的审核极为慎重,因为死刑事关人命,在死刑审核的程序上,规定要实行三复奏——向皇帝报告三次,反复核实,务求不冤杀一个好人。后来,他觉得三复奏还不够,又规定了五复奏。
      这些关在监狱里的死囚,都是经过了三复奏或五复奏,实际上是情无可原,罪无可恕,死亦不冤的人。即便如此,太宗还是本着怀悯之心,对这些人进行终极抚慰,因为他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既使是应死之人,其悲苦之状也令人同情。
      通过亲自问话,死刑犯们对自己的罪责没有异议,但却表达了想再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子的强烈渴望。太宗陷入了沉思之中,因为这事有些冒险,不过他很快就宣布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你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与亲人团聚,在亲情和关爱中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但必须遵守一个约定:来年九月初四准时自行返狱伏法!
      死囚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掐了掐自己的脸才知道这不是梦,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起来。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忍不住上前提醒道:“皇上,这些人都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人,没有信用可言,到时不回,您可怎么交待呀!要三思而后行啊!”
      太宗露出坚定神情,回答说:“用诚心才能换忠心,我相信他们不会辜负这份信任。定会遵守约定 390名死囚无一爽约“
      话虽这么说,可是所有人都将信将疑。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豪赌,这可是死亡之约啊,回来就意味着死,反正左右是个死,逃得一时是一时,谁不想活着呢?可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这一天死囚们真的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一个,两个,三个……约定的时辰到了,数一下人数,389名,就差了一个。
      狱吏们急忙找来花名册查看,只有家住京畿扶风的死囚徐福林迟迟未到!这下不仅官员们不满意了,连死囚们都愤怒起来,“徐福林的良心被狗吃了!若俺还有机会出去,非宰了这个狗杂种!”
      “对!杀了这个不讲信用的小人!扒了他的皮!”这些死囚们仿佛受了奇耻大辱,他们忧心如焚,不是因为担心即将到来的处决,而是为一个同伴的爽约而痛心疾首。

      他们目光又都转向了太宗,这位年仅35岁的皇帝镇定自若,他挥一下手,下令说:“再等等!”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这个人可能不会来赴约了,年轻的皇帝注定要为他的轻信付出代价。
      这时,远远地传来了车轮转动的吱嘎声,一辆牛车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近了,更近了,从牛车的车蓬里探出一个人的头,清瘦,蜡黄,一脸病态,正是那个叫徐福林的死囚。原来,他在返回京城的路上病倒了,只好雇了一辆牛车赶路,结果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时辰赶到。
      太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死囚们为他们的信用得到了最高的奖赏,全被赦免!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因为惩罚从来不是目的。
      这也许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迹,390名死囚信守承诺,从容赴死而又获生!而让这一奇迹发生的,只是因为诚信
                                                                                                                          图片(2015.07.09于晋城) 


文章评论

听雨

最高贵的惩罚是宽容,灵魂是这样被拯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