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阅读中完善自我

个人日记


在阅读中完善自我生活频道

去年,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幸福了吗》。在卷首那篇叫做《幸福在哪里》的代序中,白岩松提到了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带上一个手串。对此,白岩松有一连串的疑惑:“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白岩松的问题,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问题。

内心的平静从何而来?




似乎是这个世界让我们无法平静下来。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让人们平添了许多戾气,我们周边的人变得陌生而匆忙。一些让时间慢下来的生活方式也掺杂了更多的利益诉求:喝咖啡是为了谈业务;做学问是为了评职称;学外语是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读书是为了寻找成功的捷径……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放慢不停追逐的脚步?我们内心的自我到底位于何方?
一位哲人说,当你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做两件事:一个是读书,一个是旅行。这正好契合了中国人的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古人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完美人生的标杆。这意味着知行统一,意味着完善的自我。阅读是不出门的旅行,旅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阅读。这种观念无疑对忙碌的现代人是个良好的启迪。
现在看来,古人写书,讲“术”的少,讲“理”的多。因为他们深谙阅读之于完善自我的重要性。这些书,每一本都是一个人或许多个人在对你讲话。你阅读他们,你就是在聆听他们的思想,分享他们的经历,学习他们的经验。他们教你怎么思考问题,怎么明了事理,怎么看待世界,怎么尊重他人。
人因为明白,因为理解,才会变得平静,变得宽容。
这是阅读所能给现代人的补益。阅读,也因此成为解决现代人心灵问题的一枚钥匙。
今天的阅读比以往方便得太多。百度文库里有海量的书籍,搜索方便,虽然版权不明;百度百科上有海量信息,不会的问题,直接输入,马上就会有答案,根本不用为此而损伤半点脑细胞;想买书,根本不用去新华书店,直接到卓越、当当,折扣很低,品种很全,货到付款,应有尽有。
可我们为什么还是平静不下来?
我们现在欠缺的不是阅读的条件,而是一颗渴望阅读的心。紧张而忙碌的生活仿佛是坚硬的石头,挤不出一点时间;我们的心被大大小小的事情充塞,连一首100字的诗歌都盛不下。——没有了空间的心灵,怎么能有足够的缓冲,承受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曾经有人发问,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书?这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与书为伴:官员们在读成功学,商人们在读金融学,商贩们在读“茶余饭后”,大学生们在读外语,在读计算机,在读各种各样能让自己拥有更多技能的书籍。——仿佛每个人都在读书。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而读书?为什么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浮躁?只有一个理由:我们读错了书。或者,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读书的乐趣。我们仅仅把读书作为了一个阶梯,一个工具,充满了功利性,而没有当作一个习惯,一个滋润自我、丰富自我的习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信条误导了我们。
经济社会,科技社会,网络社会,要求我们掌握更多的技术,这没错。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警惕自己的所知所学让我们变成“空心人”和“橡皮人”,我们不能在无休止的技术革新和对财富的追逐中忘了自己身在何方。我们必须重新学习阅读,在阅读中领会世界,认识自己,从而匡正前行的方向,让自己变得豁亮而开朗,平静而从容。

如何从书本中认识世界?




阅读是需要技巧的。
首先,要开动脑筋,学会思考,学着体悟、领会书籍所提供的意义和美感。这也是阅读中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自我的阅读只是摆摆样子而已。不同的书籍提供不同的意义。尝试着在阅读的过程中参与其中,而不是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学着去阅读一首诗,一篇散文,你会从中发现一些单纯的美感,这会给你带来快慰。但很多经典的书籍——如哲学方面的——似乎不是那么“好读”,但它只要有益,就值得去“啃”。人总是喜欢在最简单的事情上花费最多的时间,而对有些难度的事情浅尝辄止,望而退却。不要轻易说“看不懂”,那会给自己带来一个不良的心理暗示。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写书的人为了把道理说明白,不得不用更为艰深的语言和文字。所以对阅读者来说,只能放下身段,一点点去读。该做笔记的做笔记,该做注解的做注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功夫到了,终会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一天。
其次,阅读需要“放下”。《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家苏珊·克拉姆说,我们总是习惯于给我们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人和事“贴标签”,从而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她认为,“给人贴标签,就等于将他们限定在一个个小框框里,把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种种可能性一笔抹杀”,因此,“请你转变思维方式,把标签撕掉,用谦逊代替傲慢,用好奇心代替成见。”转变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放下”的过程。“放下”是人生的智慧,更是阅读的智慧,因为我们在阅读中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贴标签”的现象。谈到海子,马上会想到一个满脸胡须长头发的男人,天纵英才,早早自杀,却忽略了那些美轮美奂的诗句;谈到韩寒,马上会想到一个肆言无忌,酷爱赛车的年轻人,而忽略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对中国人精神的描绘;谈到余秋雨,马上想到那些与他有关的是是非非,却忽略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勾勒和反思……这些都是不利于阅读的习惯。如果你无法放弃对人和事的成见,你就无法真正到生活的多样性;如果你无法放弃对一个作家的成见,你就无法真正找到思维的乐趣。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或赞同、或批判都可以,津津乐道于那些花边和谈资非读书人所为。只有当你放下对某个事物的已有的概念时,也就是你清空了自己的内心时,好奇心才会再次返回,你才有了接纳更多新事物的能力。
最后,学以致用是阅读最终的目的和归宿。阅读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过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实践的阅读,终归是空中楼阁,凌空蹈虚。通过阅读而明白事理,通过实践而验证事理,是人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必由之途。同时,还要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不死读书、读死书,才能不断打破常规,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老子曰:“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过多的选择往往会令人无所适从。市场上的图书汗牛充栋,电子书籍铺天盖地,到底看哪一本?
最重要的是要读对塑造价值观有益的书。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资讯高度发达,尤其是对处于养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塑造核心价值观是当务之急。这并非危言耸听。稍远一些的马家爵事件,近期发生的复旦大学生“黄山门”事件、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车杀人事件,均折射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亟待重塑和完善。明白事理,知晓是非,遵循基本的社会准则,守住做人的底线和原则,这是需要我们从书本里学习的,也是我们必须在生活中践行的。对此,应多读经典的书,读那些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而光芒愈炽的书。这些书涵盖了文、史、哲等多个领域,是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代表了普遍的价值观,传递的是人世间的真、善、美,自然是开卷有益。
在具体的阅读选择方面,建议从原著入手。比如读《论语》,现在市场上少说有上百种关于《论语》的读本,诠释的、解读的、戏说的,不一而足。到底读哪一本?杨伯峻的还是钱穆的?傅佩荣的还是于丹的?归根到底,还是要读孔子的。读书同生活一样,如鸟饮水,冷暖自知。原著可能艰深,但其语言的美感、思想的深度却是其他的版本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古文相对难懂,适当的参考是有必要的,但最终还是要自己理解,对自己有益。同理,阅读各种名著、诗词,也尽量避免阅读缩编本、改编本。读书没有捷径,不要怕在“啃书本”的过程中花费时间,毕竟十天看一本书和一天看十本书的效果是不同的。
读书还要照顾到个人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切忌跟风,不能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书好就读什么书。喜欢诗词,就读点诗词;喜欢历史,就读点历史;喜欢哲学,就读点哲学。只要对提升个人的修养有益,都可以读。只要每天都读一点,长久以来必有精进,个人的素养也会随之而提升。
冰心先生在《忆读书》一文中提出了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是老人家对小朋友的寄语,但对于文化水平趋高的当代人的阅读来说,同样是个提醒和警告。我们决不能有了钱,少了素质;有了技能,少了文化。否则,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Tag:随笔情感白岩松智慧读书  分享这篇文章,或留下你的观点
我们猜你还喜欢:

中国人更喜欢过节
山村野史——鸡看上了牛
2013,浪客行。
健身女神励志贴
《伤城》成殇MSN spaces搬家,给您一个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方案!


订阅到阅读空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