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博文——老子《道德经》该怎样读

个人日记

我读过《道德经》,但没有看名家译注,以下是我根据张校长的博文《【老子】应该怎样读?道德经解读方式的比较与说明》改写。原文链接如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biw9.html

《道德经》是中国流传世界最广的一本经典之一,我刚知道《道德经》的几年前,觉得这是本天书,因为畏难感对这本书敬而远之;最近因为工作原因读、背《道德经》,虽然还是觉得是本天书,不过在敬畏的同时多了读书和践行的勇气。《道德经》自成书以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有很多版本;此书拥有的智慧无可估量,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名家译注,甚至译注的门派林立,成为各家老子。近代比较知名的《道德经》译注者是陈鼓应先生和任继愈先生。
 图片

我没有读过两位先生的原书,不敢妄加评论。从张校长的博文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求学历程、成长经历构成当事人的学术背景,他们写的书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下(所处环境)带有彼此性格和时代的鲜明特色(因为没有读过两位先生原著,不妄谈),陈、任两位先生都有西学背景,在译注《道德经》中或多或少用到西方哲学思维方式解释《道德经》。

不过,我更认同张校长的读书方式。先弄明白一个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好好赚钱。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读书是为了文凭和赚钱,功利心很重,导致不喜欢读书。自古以来,有眼界的大家族教育子孙,读书不为赚钱,更不是为了舞文弄墨的炫耀!是为了经世致用!换句话说,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事情,有机会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变成死板的书呆子,或靠文章赚钱的学术贩子。即便不谈高远的目标,近一点来说,读书至少要能明理,更好地处理好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张校长谈到《道德经》是一本可以当成人生指导的工具书(要多用且够境界才行),虽然我境界不够,但我认同这种态度。读书,特别是读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经典,第一要点就是心态放平。切不可觉得自己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就看不起古人的智慧,因为《道德经》不是古人脑子发热的产物。读古人经典,要回到古人所处的环境,收起批判心态,要抱着谦卑之心。反向思考下就能明白,能流传几千年,近代又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到国外的书,一定有其中的道理,再者,不懂、没有领悟到不等于不存在或者别人不懂。当然《道德经》也不是天书。回想自己以前觉得《道德经》是天书的原因:1、畏难及惰性横在其中,惯性思维觉得这本书很难;2、自己生活中没能用到,所以没有用心去看。在有点经历后再在去看《道德经》,如张校长所说,这本书就像是邻家长者和颜悦色地提点后生小辈。

二、存疑,有选择性参考名家译注。对没什么古文基础的现代人而言,经书晦涩难懂,很多人会参考译注。译注可以看,但一定要学会思考,否则很容易为读而读,然后读出一肚子自己都闹不明白的学术。比如读任老和陈老的译注,两位学者都有西方文化背景,用的西方思维注释《道德经》,出现很多西方哲学的名词,对于在西方冲击下的新一代年轻人而言,也许听过这个名词,但还是没明白什么意思(有兴趣的看张校长原文关于“道”的解释)。

三、多用,多琢磨,且用在身边发生的事情中。《道德经》是一部工具书,讲究实用。假如我是武林中人,为了手中那本传奇的武林秘籍(《道德经》),一定是边看秘籍边练习,而且有目的地找高手切磋,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很快。举个实际的例子吧,帛书《道德经》中有句话,“难易之相,成也”,这里的“成”字可以理解为“实现、完成”的意思。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看它完成的参考值的。比如学古筝,如果学习的目标(也是实现的目标)是成为古筝名家,那么涉及到音乐乐理、中国文化、弹拨技巧等等,总之结果就是:学古筝就很难;如果只是为了能拨动琴弦,简单弹一首《笑傲江湖》,那么学古筝就很容易。安然会馆的今宁老师经常说一分钟学古筝,指的是拨动琴弦,各位想通过学习古筝怡情养性或者成为大师级别的爱好者,还是老老实实边学边练的好。这就是:“难易之相,成也”。 这么一想,《道德经》中的每一句话,如果能很好的理解,都能成为生活的指路灯。

真正的道家智慧是人生甚至国家的指路明灯,在古代王朝没落的时候,往往是道家人物出来力挽狂澜。想在社会上能顺畅做人做事,中国古代经典《道德经》必须好好读、好好用。

文章评论